吴志剑
釉上彩山水瓷画艺术自兴起以后,即广泛借鉴与移植其他山水绘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方式与表达语言,致使本体语言被弱化甚至掩盖,从而影响瓷画艺术的地位与定位。所幸的是,近些年来,许多釉上彩山水瓷画创作者认知到这一点,在传统表现语言的基础上大力彰显与拓展本体语言,从而使釉上彩山水瓷画创作水平与地位得到显著提升,表现形式也具有了新时期的特征。
釉上彩瓷画产生于宋金时期,当时在北方兴起了红绿彩瓷画,但尚未出现山水题材,直至明代晚期时,五彩瓷画开始兴起,成为釉上彩山水瓷画的开端。在进入清代以后,釉上彩山水瓷画进入发展高峰,相继出现了五彩、珐琅彩、粉彩以及浅绛彩等釉上彩山水瓷画新类型。民国时期,新粉彩山水瓷画达到兴盛。进入当代以后,釉上彩山水瓷画步入多元化发展时期,特别是21世纪以后,更是进入到表现语言空前多样化、丰富化的时代。但釉上彩山水瓷画的发展始终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深远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瓷上进行创作的一类新型瓷画品类。
釉上彩山水瓷画是在已烧成瓷的素坯上用各类材料进行绘画的一种工艺绘画品类,往往具有二次烧成的特色,正因为在工艺美术的范畴内,长期以来都被“工艺”所定论,其美术价值被低估。纵观釉上彩山水瓷画的发展,从本体语言的角度考察,釉上彩山水瓷画的发展变化大致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从明代五彩山水瓷画直至改革开放初期,釉上彩山水瓷画本体语言呈现出不断弱化的趋势,大量借鉴、模仿、移植、复制其他山水画种的表现语言,包括山水题材版画、山水国画以及风景油画等,本体语言受到忽视;其二,近些年来,釉上彩山水瓷画本体语言得到高度重视,在崇尚原创的氛围下,创作者普遍在创作关注与追求釉上彩材料的本体工艺特性,展现釉上彩材料的独有艺术美感;其三,受社会审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影响,釉上彩山水瓷画本体语言正在呈现出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的趋势。
釉上彩山水瓷画的本体语言突出体现于工艺性方面,其工艺性本体语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载体语言。釉上彩山水瓷画以陶瓷为绘画载体,除平面化的瓷板载体以外,大量的以瓶、罐、鼎、碗、镶器等立体器型为载体,区别于常见的纸本山水绘画以平面为主的山水绘画创作。以空间关系为切入点审视,釉上彩山水瓷画成为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结合的多维艺术,从而区别于平面化的其他山水画类型,具有显著的本体性。
其二是颜料语言。以传统山水国画为参照,国画山水是在纸质材质上以国画颜料和水墨表达,讲究墨分五色,以浓淡干湿黑来表现山水的五色之相。然而,不同的釉上彩山水瓷画却具有不同的颜料体系,并由此而生发出本体工艺特性。釉上彩山水瓷画的颜料体系主要有古彩、粉彩、新彩等类型。
古彩颜料种类最少,又称为硬彩及五彩,取用的彩料大致分为红、黄、绿、蓝、紫五大类玻璃质釉料,再由不同配比形成不同的颜色变化,通过合理的搭配而产生丰富的效果,烧成温度较高,呈现出硬朗的感觉。
由清宫廷创烧的粉彩,颜料融合古彩和珐琅彩,是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有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这借鉴了国画山水的手法,由于砷的乳蚀作用对烧成的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类型较稍早的五彩更为丰富,烧成温度较低,成瓷后呈现出柔和粉润的感受;新彩颜料为西方引进的新型釉上彩,种类非常丰富,使用便利,产生明快亮丽的特质。粉彩也是当前使用最广的釉上彩山水创作类型。
其三是技法语言。古彩、粉彩、新彩等不同釉上彩山水瓷画采用不同的技法语言从而形成鲜明的本体语言特点。古彩勾线硬朗有力、平涂施色;粉彩勾线细致入微、渐变施色;新彩勾线设色自由灵活,随机应变。
釉上彩山水瓷画的审美性本体语言主要表现于构图、色彩、形态三个方面。
从构图本体语言来看,釉上彩山水瓷画平面载体的构图与其他画种基本无异,构图上运用“三远法”,讲究以“仰视、俯视、平视”的不同视点来描绘,体现出釉上山水的视觉丰富变化的运用。但立体器型上则必须依据千变万化的器物造型进行适型性变化,打破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焦点透视观察的局限性,从而产生鲜明的本体构图特点。
从色彩本体语言来看,不同类型的釉上彩山水瓷画在色彩上显现出截然不同的本体特点,古彩山水瓷画色彩鲜艳夺目,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不讲求明暗变化;粉彩山水瓷画则色彩清淡柔和并富有层次感;新彩山水瓷画在色彩表现方面则灵活多样,既可素雅幽淡,亦可鲜亮斑斓。
从形态本体语言来看,釉上彩山水瓷画可以通过创作者在写生基础上的个性化创造,实现具象形态语言的本体化,同时还可以利用釉上彩颜料的流动性特质形成独特的抽象肌理形态,具有偶然性与随机性特点,极具本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