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千帆 余晓霞
(杨千帆工作室 ,江西省陶瓷研究所 ,景德镇市 ,333000)
古彩最早是由明代五彩转变而来,实为明代五彩和康熙五彩的总称。明代五彩又称为“五彩”,是明洪武时期的一种低温釉上彩,也同时是五彩器的专称。又名“硬彩”,是明代时期的景德镇在宋,元时期的釉上彩基础上,更新创作而成。也是古彩的姊妹艺术。工艺繁复,独具一格。而其主要的着色剂是铜,铁,锰等矿物质颜料描绘成。其工艺是在烧好的素胎上,以红、黄、绿、紫、黑等多种矿物质颜料描绘而成,而因古彩施画时需要气力健劲,柔中带刚,线条流畅饱满,颜色艳丽,烧成所需要的温度较高,所以又称作“硬彩”。古彩的填色多采用单线平涂的手法,突出线条的刚健有力,色彩平整着色饱满,在明五彩的基础上,就又有了深浅浓淡之分。
古彩作为一种独到的釉上彩艺术,不仅从笔法,用料,更在艺术感观上区别于其他形式的釉上彩艺术。而且从古彩的艺术表现上来说,古彩在艺术特征上主要有以下几类表现:
1.2.1 在线描方面
古彩的线描较其他形式的瓷上艺术有明显区分。因为古彩是以水料填涂,因此在构图上就要注重色块与色块之间的衔接。由于水料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古彩的线描上,就要把握厚度,也就是意味着线条要在瓷胎表面立起,要用线条来作为一个“分水岭”,使得不同块面的水料不会相互融合在一起而出现颜色混杂的情况,这就需要施画者专注的耐心与毅力。而在描线手法上古彩也更加追求力度,好的线条讲究“丁头鼠尾”,起手线条要清晰,有力,头部像“丁子”一般饱满,有力。而随着运笔的深入,笔锋抬起,线条随着力道的消失慢慢变细,就像鼠的尾巴。好的线条是品论古彩瓷优劣的关键。这在老一辈的艺术家中都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可谓“十年磨一剑”才能练出一手好线条,说线条是古彩作品的“灵魂”也不为过。
1.2.2 在色彩方面
古彩因为沿用了明五彩的绘画风格,也正因如此,古彩美在大红大绿,妙在古色古香,也正形容的恰到好处。张志安教授早在1956年那副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古彩班题写的绝妙对联,古彩的色彩对比强烈,颜色鲜艳,识别度极高,在各个老百姓喜爱的题材上,都有广泛发展。古彩中的矾红,与中国红十分相似,而红色是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喜庆的象征,古彩红的到位,绿的纯粹,再加上其他颜色,如古蓝、古大绿一类的颜色的搭配,便有了丰富的民俗之趣,花鸟鱼虫,富有装饰意味山水人文,又有了园林气息,真正做到了题材的广泛性。
1.2.3 在装饰手法方面
古彩就其线条与色彩丰富的适应性,在装饰手法的层面上也不拘泥于平常。构图多为满花满景,边角和地皮、斗方也是缺一不可,古彩的满,不仅仅是色块饱满,更是在对细节的处理上。譬如山石纹理,鸟兽羽翼,都以纯线条和水料填涂的方式加以装饰。在画面边角的处理上,古彩大多讲究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花纹做大装饰效果,中间开窗点缀小景与花纹之中,大景之中有小景,小景与大景相互融合,细节是古彩作品最值得品玩的,因为只有细节才能把握古彩艺术的整体方向,才能体现古彩艺术的美,繁复,但不杂乱无章。由大至小的花纹表现,也正把古彩装饰的秩序性,表现的酣畅淋漓,严谨的古彩画面,秩序性的高度体现,这便是工匠精神的最佳表现,在古彩的装饰表现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深厚的历史气息与人文情怀古彩的创新之路。
古彩作为一门传统的装饰技法,因其颜色艳丽,色调古朴,一直为大众所喜爱,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古彩或是为了适应当代审美潮流行事,紧握时代步伐。
古彩发展的成熟期是在清康熙时期。这一时期景德镇,成为皇室御用私造办地,御窑厂因此闻名。明末时期,御器厂还处在因战乱带来的停工中,停工的状态破旧不堪,清初时因皇宫对瓷器的需求与喜爱,御器厂的生产一度恢复,但因停工时间长,加上人员参差不齐,因此当时瓷器质量,低下不尽如人意,直至康熙十九,年代才恢复生产,并正式更名为御窑厂。康熙古彩在当时实为创新,与当时的康熙粉彩不同的是,粉彩的色彩品种更为丰富,色彩更为柔和。不同于古彩的大红大绿,粉彩更趋向于粉润的效果,康熙古彩发展中也经历了多次创新,颜色釉,裂纹釉,铁骨釉和古彩相结合,用新的釉料,新的装饰方法在当时是一种极大的创新,也是当时康熙时期新技术新工艺的体现,这不仅是当时艺术工作者们对古彩创新的追求,更重要的是通过新的变化为后代古彩创新提供新探索,新思考新方向,这对后代艺术家在古彩创作上提供了极大的动力。好的艺术作品应当在适当保留其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结合现代工艺与审美细节,不断完善自身力求最佳表现,从而形成,符合。就古彩,而言,创新是十分重要又不能缺失的,古彩的创新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个好的文化背景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在艺术作品展示美的基础上,再辅以文化底蕴的穿插,这不仅仅是文化的延伸,也是通过作品把文化发扬传承的一个契机。通过历史性,地域性与文学性的生动结合,才能更好成就一个好的古彩作品。在重温历史的层面上,又能更好的评析古彩艺术体现的内涵。用艺术与历史的衔接,重温历史,感受历史,让古彩穿越时光与历史变幻。古彩能传承至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分不开的。
就古彩而言,其本身已经具备了丰厚的内涵,但就目前市场而言,大部分艺术收藏者的眼光不仅仅是停留在历史层面,而是结合当下时代的新的艺术作品。创新需要给古彩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给古彩和其他艺术作品融合的一个空间。如现在新兴的色釉,家装层面的装饰瓷之类,都可以很好地和古彩形成一个结合,让古彩的传统元素和现代结合,激发出古彩的历史美。古彩工艺繁复,现如今古彩似乎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而正因为如此也更显得古彩瓷的美,稀有的独特的美,如何让古彩更好地融合与当下,是每一个古彩创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代古彩创作者也不乏名士。施于人教授的古彩作品,在保留古彩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良,以装饰画的面貌将古彩重新修饰一番,给人以新的感官体验, 他的古彩作品依旧保持端庄,素朴的态度,也为近代古彩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其他的艺术层面汲取古彩创作所必需的养分,取百家长。粉彩瓷以色彩雅致出名,青花瓷以青色引人入胜,古彩可以适当地与各个门类的艺术表现方式结合,让古彩不再“独立”,而是一个更好地融合,适应的过程。
古彩的创新之路,最重要的便是赋予其时代特征,结合当代语境,让时代烙印充分与古彩结合,古彩的美虽应在“古”,应在“大红大绿”,但与时俱进,古彩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找到当代大背景下的古彩新风貌,让古彩寻求到最适合其自身的创新之路,使古彩更加为大众所熟知,扩大古彩在艺术陶瓷界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感受时代对古彩创作的激励,激发古彩的美,让古彩与时代相结合,记录当下,感受当下,能在以后的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结合格式不同历史阶段的古彩特点,留下古彩特有的历史烙印,领略不同时期古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对古彩更好地继承与创新。
古彩是景德镇艺术瓷发展过程中辉煌的一页,无数的古彩创作者的辛勤劳动刻骨钻研,才能让现在的我们看到这么炫目的古彩发展史。古彩无论是从装饰层面还是艺术表现上,都自成一家,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古彩作为艺术瓷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不断地摸索,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朵奇花,创新是延续古彩生命力的所在,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创造出更优秀的古彩作品,丰富我们的生活,才是我们每个古彩绘画学习者所应当不断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