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是,学生在习作中却常常迷失话语。从当前学生习作现状来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重课内轻课外,过分强调共性,忽视了小学生对习作的心理需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培养观察、想象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文性”的教育和熏陶。唯有这样,学生在习作中才“有话可说”。
关键词:生活;想象;阅读;鼓励;人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和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既属精神产品,它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但是许多学生一上习作课,就陷入了“横眉冷对作文纸,低头干啃铅笔头”的困境。“习作难,习作难,提起习作心就烦”似乎成为当今许多学生的一种心理定格。由于“难”字当头,“烦”在心中,学生越来越怕习作。为什么学生觉得写作是那么的“高不可攀”呢?而一些现象司空见惯:学生们聚在一起时总有说不完的话,谁开了一个话题,大家七嘴八舌很快就能形成谈论高潮;有时,老师不经意地说一件事,大家反响热烈,智慧火花迸发。可在写作时,却常常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痛苦之状让人怜悯之情顿生。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把最为活跃的情感世界尘封起来,写作水平提高很慢。学生为什么一到写作就话语迷失,习作丧失生活和口头表达的精彩?针对存在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学生话语受到压迫
我觉得,从当前学生习作现状来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的有什么不同。而且,重课内轻课外,致使学生被动地写作,心态消极,生编硬造。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被普遍看成是一个拥有知识的圣者,是一个拥有对现实作出正确理解与洞察的个体,在整个人类知识领域中,只有一小部分被视为法定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这种制约的结果是形成中心话语统摄和作为边缘话语的学生话语受到压迫而消退的重要原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作为社会意识的传递者,拥有知识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学生作为社会意识的接受者,则失去了自身应有的话语权力,更谈不上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了。
二、教师总是过高地看重习作内容的思想性,抑制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当然,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有意义的好人好事自然可以引导学生去写,但是当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体验,没有那么多的生活题材可以挖掘的时候,无奈,他们只好构建“空中楼阁”,长此以往便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也使学生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与教师所期盼的结果恰恰相反。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有一个说法是“‘人文了,多半也就‘工具了,只讲‘工具,则势必‘人文丧失”,不无道理。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是思想的反映,“生活是写作之源”的道理无人不知,而我们的许多写作前指导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侧重于技术指导。在这种指导下,学生习作不可避免存在以下通病:“假大空”盛行,抑制真情。公式化、技巧化、形式化,在工具性的支配下,学习习作失去了生活的真实与鲜活,大大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写作方法与文章套路,日益背离学生生活和学生的真情实感。
当前学生习作的现状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最主要的是导致“人文背离”,把习作和做人割裂开来,这就明显地偏离了习作训练的真实性、人文性要求,抑制了人的个性发挥。如何走出习作训练的误区,让学生“有话可说”,写出有内容、有思想、有真情、有个性的好文章来呢?
一、以玩促写,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获得真情实感
写作的素材源于生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不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而且要亲自带领他们玩,如体育课玩皮球、跳绳,课间捉迷藏、做游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并作好记录,帮助学生在玩中获得真切体验,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学生写作“无米可炊”的问题。只要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真切体验,写作时就不愁无话可写。而教师怎样在活动中发挥指导作用呢?一是活动前的指导:提示观察点,提供思考点,帮助学生看得仔细,想得深入一些;二是活动中的指导:组织一些相应的辅助活动,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我爱家乡”知识竞赛活动,活动前可布置学生思考:你爱家乡的什么?为什么爱?所爱事物有什么特点?尔后,组织参观图片展,阅读有关书籍,写下读书笔记。
二、实物指导,学会观察,获得生活认识
中年级的学生,对于说教式的习作指导,是不会感兴趣的。教师如果把实物拿到教室里来,让学生现场观察,學生就会兴致勃勃,积极发言。如写状物的习作,我让学生每人拿一件心爱的物件,想写什么就拿什么。这样,学生不但兴趣浓厚,而且有话可说,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如要学会观察,就要学会观察特点、观察细微处。例如:教师组织学生游玩瑞光公园,在观察公园门口的景物时,可问学生:来到瑞光公园的大门前,瑞光公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是教会学生从整体去观察景物。又问:公园美在哪里呢?这就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一部分,即观察局部。经过反复引导,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特点描述出来。
三、灵活应用多媒体工具,让习作教学锦上添花
小学生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如在“找春天”的习作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先展示桃红柳绿、燕子翻飞、春鸭戏水、农民春耕的场景,然后播放一段有关描写春色的录音。学生耳目一新,很快找到了“春天”。
四、注重人、文合一,加强学生的品格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是多途径的。在生活中做真人,从童真的角度去看世界,在阅读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在习作表达时,为避免造成学生“习作是一套,内心是另一套”的双重人格。要让学生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表达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和人文价值观,让学生扑向生活的“百草园”,努力使习作过程成为学生从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提升,从而达到习作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人、文合一。
不难发现,找回学生迷失的习作话语,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必须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建设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话语体系。生活世界是我们在自然的生活态度中所能直接感知的世界,它是具体而生动的。“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社会的变革、媒体的发达,各种阶段性的社会焦点、热门话题都能从各个渠道给学生以刺激,使他们的思考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写作教学加以利用,可以化瞬间为长久,变肤浅为深刻,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2]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