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彩珍
摘 要:现代教育叩响了中国教育之门,生于“吴文化”之身的跨塘实验小学在面向现代快速前行的旅程中始终没有抛却自己六千多年的“母体文化”。近年来,学校依托课题研究,编写出版了《吴文化一百课》《苏艺三编》《武术》三套校本教材,通过环境熏陶、课堂演绎、课外拓展一系列活動,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着吴音吴曲里流露出来的雅致。
关键词:吴文化;熏陶;感悟;演绎;吸纳;拓展 ‘探寻
正文
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吴文化是千百年来华夏文化在江南水乡孕育的一朵奇葩,她哺养了评弹婉转清丽的节奏、甜糯委婉的腔调,滋润了昆剧悠扬舒缓、弹珠落玉盘清脆流畅的曲调,为我们这座世界文化历史古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快餐时代的流行音乐,时尚有冲击力,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艺术使孩子们感到陌生又难懂,甚至觉得没有必要去学。
现代教育叩响了中国教育之门,跨塘实验小学始终没有抛却自己六千多年的“母体文化”。2007年学校明确地将“吴文化”作为了统领学校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文化灵魂”。先后推出了“吴文化与环境” “吴文化与科技” “吴文化与艺术”……一道道“古典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之景,彰显了古老艺术在校园的积极传承和有效创新。
环境熏陶——感悟悠悠文化内涵
笑容反应着孩子的情绪,环境就是校园的个性。2006年开始,本着“弘扬吴文化优秀传统,提升学校特色品质”的科学教育理念,我们对于校园环境进行了科学的规划、设计、打造。
“硬环境”亮眼。细看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传达着“吴文化”的信息。校门口象征着积极进取,永无止境的豆豆雕塑翩翩起舞;大厅里象征着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两本石头大书;吴文化长廊上宫灯摇曳,豆园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花木布局,梅园、桂园的鹅卵石小路蜿蜒曲折,生态园池水荡漾,竹园曲径通幽……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了玲珑剔透的吴文化书香特色。
“软环境”更胜一筹。音乐是听觉艺术,我们发挥了校园隐性课程的功效,将评弹、昆曲的经典片段编辑为校园的铃声,一曲昆腔声声唱,以生为本在跨塘,书香满园育新苗,誉满姑苏美名扬……潜移默化中,一些评弹小曲、昆曲名段孩子们会唱了,校园成为了一套大音响,回旋着千余孩子的笑声、歌声、读书声。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言: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师生在这样浓郁的吴文化书香氛围中舒心地学习、工作、成长着,尽情享受着悠悠吴文化内涵。
课堂演绎——吸纳博大文化精髓
吴文化博大精深,是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源泉。如何挖掘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如何构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吴文化知识体系?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实施渗透?课题研究中,这些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
2007年1月,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先生来跨塘实验小学参加我们的《吴文化一百课》首发式,领导的鼓励敦促我们把地域文化的传承走向艺术形态。2007年春季,在“要么不给,要给就给最好”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从江苏昆剧团等单位聘请了著名的专业人士来校执教,昆曲、评弹、国画、桃花坞木刻年画等一些吴文化光彩夺目的硕果相继进入跨小的课外活动。
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要想让孩子们系统地获取营养,课程和教材的设计必不可少。于是,通过翻阅资料、实地勘察、专家指点,艺术老师一次次碰撞,一次次修改,花费大半年时间,《苏艺三编》正式出炉了,课程的正式纳入让吴文化与艺术学科的教育融合开始了。
为满足家长的期盼,做好普及工作,音乐老师自编了昆曲操,谱写了评弹小曲《跨小吟》……一曲悠扬的乐声从天外传来,一群跨小娃款款走来,一凝眉,一秋波,一水袖,一莲步,透过昆曲的华丽细腻孩子们看到了那一场淡雅如莲的梦!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科学系统地传承吴文化,才能真正吸纳吴文化的精髓。
课外拓展——探寻源源文化奥秘
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基于此,学校将将滋养吴文化精神的视角伸展到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之中。让师生在活动中实践体验,在体验中积淀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进步。
1.大师引领
为了更好地让吴文化的种子在全体师生心中生根开花,提高师生的吴文化素养,积极探索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创新,学校开设了“吴文化大讲堂”,有计划地邀请吴文化的专家莅校指导。
著名昆曲艺术传承人优秀青年演员周雪峰老师引领孩子们感受昆曲之美,唱、念、做、打,孩子们在温婉轻柔的吴依软语和悠远流丽的一唱三叹中,摇头晃脑,手拍足点,如醉如痴,把那节奏缓慢的“水磨腔“表现得貌似神似;国家一级演员徐青应邀多次来校作专题讲座,从苏州话引到苏州评弹,现场表演了《白蛇传·赏中秋》等,那甜美柔和的吴侬软语、纯净圆润的唱腔和三弦琵琶的丁冬之音拨动着每位小听众的心弦,所有的人都被他营造的那种清雅曼妙的意境深深打动了……
大师们的吴文化系列讲座,让大家对脚下这块热土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为大家能更好地学习吴文化、践行吴文化、弘扬吴文化奠定了基础。
一曲昆腔声声唱,以生为本在跨塘,书香满园育新苗,誉满姑苏美名扬
2.舞台展示
展示的舞台最精彩,自信的学生最美丽!班级音乐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擂台赛、知识大观园、演讲、辩论……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学生自主探寻吴文化奥秘的动力,孩子们体验着成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2011年8月12日,张一、戴怡君两位四年级的学生首次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凭借着亮丽的古装扮相和悠扬婉转的唱腔一举拿下两枚“小梅花金奖”;2012年,昆曲《牡丹亭》选段获全国校园“魅力春晚”金奖。跨小百年校庆,人人参与的跨小自己的评弹小曲《跨小吟》唱响活动现场,给与会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一个个与乡土文化交融滋润学生心灵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汲取地域文化养料,创新转化,不仅绽放了古典艺术之花,也已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生动记载。
实践证明:孩子们迷恋着自己的家乡文化,乐此不疲地做着一名吴文化的“体验者”和“传播者”。
3.推陈出新
推陈出新,创造的火花才得以灵动。正如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让在戏曲舞台留有一席之地,而是要扶本强身,在发展中求保护。近几年,我们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013中国文化土耳其交流之行中,孩子们在表演传统昆曲《游园》《惊梦》时,用了现代版的花神,既发挥了宋元南戏古拙朴雅的历史韵致,饶富着探索印证的学术兴味,又转化出呼应时代社会脉动的审美意识,兼备了赏心悦目的观赏乐趣,可以说充分展露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艺术感染力。演出让土耳其的小观众们如醉如痴,陶醉于来自东方的艺术之中,演出结束后,土爸爸土妈妈和孩子们一样争抢着和我们的“角儿”合影留念,看到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得到如此追捧,我和孩子们一样,心里美滋滋的……昆曲、评弹这些世遗精华的“古董瓶”插上美丽的鲜花,更能散发迷人的光彩。
吴韵流响,不绝于现代之音,人文调色,融合于无尽的创意。醉里吴音相媚好!糯糯的吴侬软语在时代的长河里轻轻一点,淡淡的馨香像诗一般漾开了……
参考文献
[1] 吴恩培.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9)
[2] 王立人.吴文化与创新文化﹝M﹞.凤凰出版社.2002(9)
[3] 郑淑;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才之路[J];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