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芙蓉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成为必然趋势。结合学科特点将核心素养具象化,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优化成为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围绕着阅读活动而展开,因此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围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展开论述,希望能发挥借鉴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主要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的学习活动,而阅读就是其中的重要载体。从核心素养的共性特征结合阅读教学的具体内容可以归纳出具体的素养能力培养要求,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并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获得良好的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所以,教师需要以此为基础,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一、以文本阅读为基础,实现语言能力的锻炼
文本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构建来实现传情达意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都是在文本阅读和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理解和深刻记忆的。朗读通过眼口心的综合感官运用,最利于实现良好的语言积累,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阅读时间等各种因素限制,学生们更多倾向于默读,对语言细节的观察和品味不充足,进而影响语言知识的丰富和积累。基于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文本阅读工作,才能实现语言能力的有效锻炼。
比如,在《孔乙己》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展开朗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对某些词句的运用展开分享交流,从而实现深入地理解。以“便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为例,学生们可以就“排”“摸”这两个动词的运用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到孔乙己前后不同的生活境遇。在这样的语言分析解读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实现语言能力的有效锻炼。
二、以文章理解为重点,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文章以内容叙述为表象,主要是进行思想态度的传递,同时文本表达特有的手法和技巧,很多内容并不能被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形成稳定且正确的理解思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直接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探究和感受,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造成阅读的低效。基于此,教师要落实学生的文章理解过程,在长期的参与和锻炼中切实提升思维能力。
比如,同样在《孔乙己》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文章理解,促使学生能从多角度深层次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以酒客们第一次嘲笑孔乙己为例,出现了三次取笑的话,虽然都是表达偷东西这一主题,但是随着孔乙己的争辩,最后用亲眼看见这种确凿的证据来击溃他,使之难堪。这种层层深入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酒客们的恶趣味,同时也是孔乙己形象更加具体鲜明,增强其可悲可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思维方法,进行恰当的引导与启发,以保证学生思维方向的正确性。
三、以文学艺术为手段,实现审美意识的培养
初中课本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从文学大家作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经典文本,富含形式美、语言美、人物美和意境美等各种美学特点。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太过应试性和功利性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充分感知这些文学艺术,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比如,在诗歌阅读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实现学生个人理解和文本内容的有效融合。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能力的有限,很多美学艺术难以被发现和感知。教师也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最后能够进行个性化的美学创造。
四、以文化视野为指引,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
进行文化传承是语文学科重要的任务。学生需要有广泛而丰富的文化視野,这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国际文化等方面。然后学生在认知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文化内涵产生正确的理解,从而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科学看待国际文化,实现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
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对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进行详细讲解,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儒家观念结合起来,以及后来文人士大夫以此为行为准则的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同时和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从现代社会和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可程度,从而实现优秀文化的有效继承,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具体表现。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载体,教师需要从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来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实现学生相关能力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游仁涛.初中语文阅读“少教多学”模式的研究[J].江西教育.2017(36).
[2]李服.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