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在依恋风格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

2020-07-04 02:09张忠宇丛建伟
关键词:孤独感自尊

张忠宇 丛建伟

[摘 要] 大学生的孤独感问题日益加剧,研究试图从依恋风格与自尊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的孤独感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黑龙江某高校3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进行变量间关系的探讨。结果表明,依恋风格与自尊是大学生形成孤独感的重要因素,其中自尊在依恋风格与孤独感间具有中介作用。

[关键词] 依恋风格;自尊;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国内外学者对孤独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总结国内学者对孤独感进行的众多研究,孤独感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孤独感源于人际关系,二是孤独感是个人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会孤立;三是孤独感是一种让人不舒适的情绪体验,短期对个人心理不存在较大危害,然而长期延续,会使得个体和外界交流存在困难,严重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孤独感的分类与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孤独感与人际关系的研究与测量。Russell于1978年制定了UCLA孤独量表,并于1980年进行了修订。这个量表是最著名和最广泛使用的测量孤独的工具。第二,孤独和时间测量之间的关系,Gerson和Perlman(1979)根据孤独在时间方面的特点,设计了应用广泛的状态-特质孤独量表。第三,孤独的情感体验和测量。一些学者批评孤独量表忽视了孤独的情感层面。作为对这一批评的回应,Scaliseetal(1984)设计了孤独感评价量表,着重考察孤独体验的情感方面。

Andersson等人发现,病人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表现出积极的社交能力,但需要与特定的生活条件相互作用,孤独的体验可以看作是个体与社会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1]356。Hoppmann与Mahmood为孤独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引入时间因素预测个人独处倾向的关键特征[2]112。Vanhalst等人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孤独的青少年不太可能接受社会包容邀请,即使接受邀请,动机质量也较低,而且他们更有可能采用不适应情绪调节策略[3]167,Hayley等人认为社交和情感上的孤独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运用自我报告法进行孤独感成因的探讨,并分析了其中的睡眠原因[4]94。朱建雷调查研究发现引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因素可能包括主观生活质量、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意识等相关因素[5]35;谢丽娜研究发现手机使用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作用明显,而且会直接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质量造成影响[6]45。

依恋(attachment)是一种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它可以被描述为:为了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一个孩子需要接近一个人以维持长期、持续、稳定的情感上的联系。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开始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婴儿依恋理论学者不断研究和发展,逐渐进入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对成人依恋的定义均强调了成人依恋是一种密切的情感联系,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成人依恋并不是一种认知过程,而是一种情感,而且这种情感是十分强烈的,情感的对象不是指向自我而是指向他人的。本论文研究中认定大学生成人依恋即认为大学生与其当前亲密关系同伴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联结。

对文献进行整理后发现,依恋风格对于孤独感问题影响显著,邱淑慧等发现,依恋风格的不同是大学生产生不同孤独感的重要原因之一[7]6;Itzhaky认为,战争创伤可能对婚姻关系产生影响,而退伍军人可能觉得没有人能理解他们,从而孤独感升高,进而进一步影响到婚姻关系[8]658。

自尊(self-esteem)是自我情感的一种成分,也是个体对自己进行的一種正面或负面的评价,是个体的自我能力、价值得到他人或社会赞同的一类需求,是个人对自尊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求。自尊也是形成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刘艳与周少斌研究发现自尊、孤独感与社会性问题解决均是形成手机依赖的重要原因,其中自尊影响到孤独感的形成[9]27;Corsano从多维度研究了友谊质量、孤独感和自尊对朋友保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同伴相关的孤独感、对孤独的亲切感和自尊尤其会影响对朋友的保密,而且与同伴相关的孤独感和对孤独的亲近感调节了自尊和隐秘之间的关系[10]28。

以上的相关研究可以为本研究奠定文献基础,本研究以孤独感入手,针对目前的研究热点,重点探讨黑龙江地区大学生的孤独感问题成因,并探索依恋风格、自尊与孤独感三者间的联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黑龙江某高校36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60份。其中,男生233人,女生127人,文科113人,理工科247人。

(二)研究工具

1.亲密关系体验调查表

该量表包含36个项目,包括两个维度:“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是指对亲近和依赖他人感到不舒服;依恋焦虑指的是害怕被拒绝或受到伤害。在一个维度中有18个问题,用7分制评分。依恋回避分量表和依恋焦虑分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分别为0.82和0.77,重定向信度分别为0.71和0.72。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不仅适用于测量恋爱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依恋关系,也适用于测量没有恋爱经验的个体与其伴侣之间的依恋关系。该量表已成为成人依恋的标准量表,并被广泛使用。

2.自尊量表

该量表共由10个项目组成,其中包括5个反向计分项目。采用四级评分系统,其中从1到4分别表示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该量表总分在10到40分的范围内,分数越高,自尊程度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85。

3.孤独感量表

该量表共包含20个条目,四点计分的方式,得分越高孤独感越明显,量表中共包含9个反向计分项目。

(三)数据处理

问卷采用线上答题和线下发放两种方式进行,均为匿名答题。数据综合采用SPSS19.0与AMOS17.0进行管理和研究。所采取的统计方法有:相关分析、均值差异检验、描述统计、线性回归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男性人员占比达到了64.7%,而女性人员所占比重为35.3%,大一学生66.9%,大二学生6.7%,大三学生5.6%,大四学生20.8%,文史类31.4%,理工类68.6%,农村学生38.3%,城镇学生61.7%,独生子女67.2%,非独生子女32.8%,处于恋爱状态32.8%,不处于恋爱状态67.2%。大学生依恋风格的现状的统计结果见表1和表2;大学生自尊现状的描述性统计见表3;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是对孤独感类型的分布见表4和表5。

(二)各变量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性检验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依次检验依恋的两个维度、自尊水平与孤独感在性别上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如表6所示,自尊、依恋回避、孤独感在性别上的差异都不显著,依恋焦虑在性别上差异显著,t =3.194。

运用方差分析,依次检验依恋的两个维度、自尊水平与孤独感在不同年级上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如表7,自尊、依恋回避、孤独感在性别上的年级都不显著,依恋焦虑在年级上差异显著,t =2.686。

如表8可知,大一与大四间的差异显著。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依次检验依恋的两个维度、自尊水平与孤独感在不同专业类别上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如表9,自尊、依恋回避、孤独感在专业上的差异都不显著,依恋焦虑在专业上差异显著,t =3.774。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依次检验依恋的两个维度、自尊水平与孤独感在生源地上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如表10,自尊、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以及孤独感在生源地上的差异都不显著。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依次检验依恋的两个维度、自尊水平与孤独感在独生子女上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如表11,自尊、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以及孤独感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都不显著。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依次检验依恋的两个维度、自尊水平与孤独感在恋爱状态上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如表12,依恋焦虑在是否恋爱上差异并不显著,而对于自尊、孤独感与依恋回避在是否恋爱上存在差异,且自尊的t值等于-4.709,依恋回避的t值等于6.381,孤独感的t值等于3.492。

(三)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运用SPSS对各变量及其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3。

如表13所示,依恋回避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依恋焦虑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

(四)回归分析

由于依恋的两个维度对自尊都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对该变量进行多层回归,结果见表14。

按照上述表格给出的信息可知:根据人口统计学变量理论能够解释约6.7%的变异量,当采取特定措施后,其解释率达到13.6%,并且β为负数,所以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自尊具有显著的反向预测功能。

依恋的两个维度对孤独感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对该变量进行多层回归,结果见表15。

按照上述表格给出的信息可知:根据人口统计学变量理论能够解释约6.2%的变异量,当采取特定措施后,其解释率达到33.6%,并且β为非负数,所以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功能。

由于自尊对孤独感都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对该变量进行多层回归,结果见表16。

按照上述表格给出的信息可知:根据人口统计学变量理论能够解释约6.2%的变异量,当采取特定措施后,其解释率达到33.9%,并且β为非负数,所以自尊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功能。

(五)中介效应检验

由于依恋的两个维度与自尊和孤独感的相关度都很高,因此用AMOS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根据MI修正指数,进行了相关题目的连线,为了将结果以一种更清晰的方式呈现,故将示意图展现如下。

图1为依恋焦虑为自变量时的结构方程模型。该模型的拟合指数为如下:

X2/DF=2.533,GFI=0.834,RMR=0.067,CFI=0.876,TLI=0.852,IFI=0.878,NFI=0.814,RMSEA=0.065,根据拟合指数的判断标准,这些拟合指数的指标都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自尊在依恋焦虑维度和孤独感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同理,进行依恋回避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图2为自尊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间的结构方程模型,该模型的拟合指数如下:X2/DF=2.745,CFI=0.852,GFI=0.817,RMR=0.073,IFI=0.853,RMSEA=0.070,根据拟合指数的判断标准,这些拟合指数的指标都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自尊在依恋回避维度和孤独感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四、讨论

从样本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恐惧型依恋的人数相对较多,占比达到45.3%,而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差别不是很大,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类似[11]178。在差异检验上依恋焦虑在性别、年级(大一与大四)、专业类别上差异显著,可能是由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感受亲密关系的程度上有所差异,其中女性对亲密关系的敏感程度要高于男性对亲密关系的敏感程度,而所学专业与年级的不同也影响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上的感受,可能由于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到和接触到的内容更易触发感性因素而理工类大学生所学内容更易出发理性因素,因此在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上文史类大学生感受性更强;依恋回避在是否恋爱上差异显著可能由于有过恋爱体验的大学生对待亲密关系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在对自尊的分析中发现,恋爱状态不同的大学生对待自尊的态度有明显差距,可能由于有过亲密关系体验的个体更在乎情侣的看法,因此自尊水平更高一些;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分析中发现,高度孤独感的个体占比55.6%,人数超过一半,说明大学生感到孤独的人数较多,大学生感到孤独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而且没有恋爱的大学生明显要孤独感更强一些,根据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的划分来看,处于成年早期的个体就是存在着亲密对孤独的冲突,这一阶段的任务也是要体验爱,因此没有戀爱的大学生此时会存在着跟多孤独感,这也验证了研究前的假设。

通过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依恋风格的两个维度对孤独感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与前人的结论相似[12]1037[13]74,说明无论是依恋焦虑还是依恋回避都是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重要因素,如果想解决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可以从对大学生亲密关系的感受入手。同样,自尊能够显著的预测孤独感的产生说明较低的自尊水平是孤独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结论也与前人研究一致[14]49 [15]950,因为低自尊的个体往往会有更敏感的心思,因此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也有缓解作用。其中,自尊的形成与依恋风格也有密切的关系(β=-3.759***,β=-4.611***),据此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构结果可知,在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自尊起到了中介作用,即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可以直接影响到孤独感的形成,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的影响到孤独感的形成。因此在处理大学生出现孤独感问题时可以通过增加其亲密关系程度来提高自尊感,进而缓解其孤独感的出现。

[参考文献]

[1]Andersson,Denhov,Bülow,et al.Aloneness and loneliness-person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and experiences of being alone[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Disability Research,2015(4):353-365.

[2]J Lay,C Hoppmann,A MahmoodAloneness need not be lonely: varieties and predictors of positive solitude experiences in daily life[J].The European health psychologist,2016(1):109-118.

[3]Vanhalst J,Luyckx K,Petegem S V,et al.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Adolescents' Chronic Loneliness 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in Social Situation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7(1):162-176.

[4]Hayley A C,Downey L A,Stough C,et al.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and self-reported difficulty initiating and maintaining sleep(DIMS) in a sample of Norwegian university student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7(1):91-99.

[5]朱建雷.留守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意识、孤独感的现状及其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35-36.

[6]谢丽娜.微信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影响:孤独感的调节作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45-46.

[7]邱淑慧,肖海雁,杨笑.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孤独感及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北京,2018:6.

[8]Itzhaky L,Stein J Y,Levin Y,et al.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nd marital adjustment among Israeli combat veterans:The role of loneliness and attachment.[J].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 Policy,2017(6):655–662.

[9]刘艳,周少斌.高职大学新生自尊、社会性问题解决、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5):27-28.

[10]Corsano P,Musetti A,Caricati L,et al.Keeping secrets from friends: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friendship quality,loneliness and self-esteem on secrecy[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7(5):24-32.

[11]李志勇,吴明证,陈明.成人依恋与个体真实性的关系:拒绝敏感性与自尊的链式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1):177-180.

[12]Ye,Jing,Peng,Anqi,Lu,Aitao.Attachment,Loneliness,and Social Anxiety:A Comparison of Deaf and Hearing Chinese Adolescents[J].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6(6):1034-1039.

[13]张云喜.90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2):73-77.

[14]Downs K M.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Loneliness and Self-Esteem in Black-White Biracial Children[J].Dissertations & Theses-Gradworks,2015:48-52.

[15]李艳,张贤,苗磊.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3(8):949-951.

[16]王茜,王宇佳,张秋实.大学生心理弹性、自尊与心理幸福感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02-114.

[17]唐斯娜,杨洋.大学生的爱情观与自尊:基于性别及性别角色双视角[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23-130.

[責任编辑]王立国

猜你喜欢
孤独感自尊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领悟社会支持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