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哲学底蕴

2020-07-04 02:09蒋孝明李雯静

蒋孝明 李雯静

[摘 要]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光辉典范。系统发掘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哲学底蕴,深入理解其中依据历史原则所展现的宏观思考、依据实践原则所推进的战略部署、依据辩证原则所确立的政策主张,对于准确把握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精髓要义以及加快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历史原则;实践原则;辩证原则

[中图分类号]D619[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内涵、新规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具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其中所贯穿和遵循的历史原则、实践原则和辩证原则,为全面解答我国网信事业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历史原则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唯物史观,将其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从而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中,党中央运用唯物史观原理,站在信息时代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高度,科学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角度,明确阐释了建设网络强国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以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贯彻了建设网络强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

从历时态看,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信息革命,由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推动的信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整体面貌,促成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共时态看,互联网正加速着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趋向,它使人类命运以一种“类存在”的方式紧密地联系一起,并成为推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党中央结合人类社会网络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运用历史思维考察我国网信事业现状,构想我国网信事业未来,从而科学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

推动实现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转变是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定位。1994年4月,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历经2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网信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但是,我国互联网在核心技术、关键领域的很多方面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着不小差距,还必须“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1]由“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只有一字之别,却内含着一字之进和一字之谋。首先,它彰显出我国网信事业具备向更高目标迈进的信心和能力。目前,我国网信领域在技术、人才、资金、产业等方面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基础,未来不仅有信心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飞跃,而且有能力为推动世界互联网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其次,它标志着我国网信事业将由规模化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网民总量、IPV6地址数量、市场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当规模扩张和规模效益达到极限之后,“大”就很难起到主导作用,而“强”的价值会越来越明显,这时只有转向修炼内功、提高质量才能确保我国赢得长远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后劲。第三,它体现了我国对“网络大国”与“网络强国”内在逻辑的重新认识。在一些人眼里“大”与“强”是直接画等号的,然而我国网信事业现状表明,“大”不意味着“强”,也不等同于“强”。未来我国网信事业发展既不能一味求“大”,更不能盲目求“强”,而是要让“大”与“强”形成正比例关系,边“大”边“强”,既“大”且“强”;用强有力的梁和柱支撑起整个大的结构,既长骨骼又长身体,才是最为科学的方式和最为理想的道路。

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建设网络强国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在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系列重要论述中,从来不是就互联网而论互联网、就信息化而论信息化,而总是把推动网信事业发展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格局之中。他曾多次用“重大机遇”“历史机遇”“千载难逢的机遇”,来表明网络信息化对中华民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党中央之所以如此重视强调机遇问题,就是因为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由于错过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丧失了与世界同步的机会,从而沦落到被动挨打、任人宰割的境地。如今,世界性、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革命方兴未艾,网络信息化不仅重塑了全球的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而且还极大地提升和丰富了现代化国家的标准及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我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然要以建设网络强国来作为基础和保障。“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在当今世界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浪潮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因势而謀、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实现“弯道超车”。为此,“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2]我国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战略构想,就是要让网络信息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条件保障。

(二)建设网络强国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既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还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而把科学技术看作为生产力,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说过“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如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愈发向我们表明,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正快速向生产力三要素全面渗透,并且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从劳动力方面看,能够掌握和灵活运用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劳动者的一项必备技能;从劳动工具方面看,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普遍认可;从劳动对象方面看,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设备以及数据、信息等都已经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催生出的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虚拟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所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则更加证明了网络信息技术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潜力的高效生产力。

马克思曾精辟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生产资料生产”。[3]210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正推动世界经济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时代,中国则无疑身处于这一时代洪流之中。习近平在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系列重要论述中鲜明提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4]“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5]这一科学认识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新动力的需求,也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对唯物史观生产力观点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亟需发挥网络信息化渗透性强、覆盖面广、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以及放大、叠加、倍增的作用。从供给侧看,将网络信息化深度融到实体经济之中,通过信息流动带动物资、资金、技术、人才的快速流动,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从需求侧看,推动网络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创新经营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激发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断升级的、个性化的需求。当前,网络信息化作为新动能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高达34.8%,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当今世界网络信息化发展速度飞快,对我国而言不进和慢进都意味着倒退。未来我国还必须继续加大一二三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整合的力度和速度,不断挖掘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不断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总之,以网络信息化来驱动和强化我国生产力发展是建设网络强国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

(三)建设网络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唯物史观实质上就是群众史观,坚持唯物史观就必定要坚持群众观点,就必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因此,中国共产党才夯实了事业发展的最大基础,赢得了推动工作的最大优势,汲取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大力量。质言之,坚持群众观点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习近平依据唯物史观鲜明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其根本宗旨就是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到十三亿多中国人民。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1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起来,而且对互联网的需要也日益增长起来。难得的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能够渗透融合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之中,科学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它,它就能极大地促进这些方面的完善与发展。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互联网对于满足新需要、化解新矛盾、破解新难题具有其他手段和途径无法比拟的优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而建设网络强国就承载着这种向往。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网信事业正朝着尊重民意、关注民情、顺应民心、方便民生的方向稳步前进,“数字政府”“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普遍推行以及“互联网+”新业态所释放出的巨大“红利”,显著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网信事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在信息时代不忘初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建设网络强国本质所做出的最直接、最深刻的揭示。

二、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实践原则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将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理解了实践才能完整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以往包括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缺陷相比,马克思将实践引入到哲学视界,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类实践活动及其重要意义。因此,马克思常把自己创立的哲学规定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更是一种要把理论付诸行动的哲学态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中,党中央充分继承和发扬实践原则,通过不断增强实践的创新性、全面性和层次性来平稳推进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

(一)建设网络强国实践的创新性

创新作为互联网基本价值理念之一,不仅是推动互联网进步的不竭动力,还是我国网信事业壮大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互联网日益成为我国增长最迅猛、变化最活跃、辐射最广泛、带动作用最大的创新领域,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互联网创新正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然而,创新不是無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根植于鲜活的实践。在建设网络强国的实践中,党中央强调要用新思路去研究新情况,用新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坚持以创新驱动网信事业发展,并对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具体的解答。

首先,通过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的联动来提升我国互联网领域的创新能力。习近平在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系列重要论述中,结合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现状将创新细分为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三个方面,并且阐明了它们各自的作用。自主创新要求我国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必须进行自主研发,并自立自强地构建国产信息技术体系;开放创新要求我国正视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跟高手过招,站在巨人肩膀上来发展自己;协同创新要求我国彻底摆脱部门利益和门户之间的束缚,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充分发挥作用,在战略、技术、标准、市场等方面推动强强联合,形成协同攻关的创新链条。同时,习近平强调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并非割裂开来且各自发挥作用的三个方面,在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实践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起来、联动起来,才会确保我国互联网领域的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全方位提升。从哲学上来看,自主创新抓住了内因,开放创新借助了外因,实现了内因与外因的统一,从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协同创新则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统筹优化了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组合和相互作用,实现各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提升整体功能的目的。只要以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指导,我国互联网领域的创新能力必定会产生新的飞跃。

其次,通过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来激发我国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活力。创新作为驱动网络强国建设的“第一动力”,要让它持续涌流,就必须不断激发它的活力,使它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要确保我国互联网领域劳动、技术、管理、知识等方面竞相迸发出创新活力的关键在于营造出良好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制度环境方面,习近平亲自挂帅大力推进互联网领域的制度改革,坚决破除制约网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他提出网信事业“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金融、财税、国际贸易、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2],来集聚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市场环境方面,习近平致力于推进我国网信事业市场环境的优化,取得良好效果。他明确指出,“要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當竞争”[2],才能更好释放互联网领域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千亿级“独角兽”互联网企业,互联网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网信事业服务社会能力以及国际竞争能力都迈上了新台阶。

(二)建设网络强国实践的全面性

建设网络强国既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战略工程。它涉及党委、政府、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网民等多种主体,涵盖了技术、设施、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网络空间治理、国际交流合作等多个方面。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一幅色彩斑斓全面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实践画卷正徐徐展开。

首先,突出建设网络强国实践主体的全面性。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定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国正把建设网络强国的多种实践主体全面调动起来,并使他们协同参与进来。具体来说,建设网络强国的实践主体包括党委、政府、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网民。其中,党委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掌舵领航、谋篇布局,确保我国网信事业的正确前进方向;政府应发挥行政管理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很抓贯彻落实,引导和规范我国网信事业健康发展;互联网企业应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既要不断扩大市场空间、提高竞争能力,又要不断维护好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社会组织应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为网信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广大网民应增强自律意识,做到言行规范、文明上网,对危害国家安全、损伤社会公共利益、污染网络空间、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切行为作出坚决的反对和抵制。

其次,注重建设网络强国实践内容的全面性。习近平就建设网络强国实践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他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1]具体来说,掌握过硬的技术是建设网络强国的“主要推手”;建立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体系与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是彰显网络强国“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拥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基本前提;培育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建设网络强国的“第一资源”;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是我国在互联网领域争夺国际话语权、规则制定权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这五个方面同等重要且不能彼此割裂,它们一同构筑起建设网络强国的基本内涵,在实践中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三)建设网络强国实践的层次性

任何实践都不是能够一次性完成的,经常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建设网络强国当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实践中分门类、分梯次、分阶段来逐步推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回应网络强国建设的实践要求,强化顶层设计作用,绘制出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首先,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升格为委员会。2018年3月,党中央为了加强对网信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好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通过国家机构改革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升格为委员会,并由委员会来全面负责网信领域重大工作的总体布局、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将“小组”升格为“委员会”,旨在解决我国网信工作中存在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等问题,这既体现出我国最高层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的坚强意志,也体现出我国保障网络安全、推动信息化发展、建设网络强国的坚定决心。

其次,把建设网络强国战略部署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如期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各项工作的一条主线,建设网络强国当然也离不开这条主线。习近平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1]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2016年7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科学规划了建设网络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从哲学上看,把建设网络强国战略部署分成“三步走”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内在地统一起来、同步地推进开来,是对质量互变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灵活运用。现实情况表明,建设网络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将这一目标划分为具体的阶段,通过由量变到质变,由阶段性、局部性质变到根本性质变的不断渗透、层层递进、日积月累,最后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三、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辩证原则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矛盾规律告诉我们,矛盾普遍存在于事物内部和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矛盾构成事物最本质的联系,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根本上来说,人的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就是不断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建设网络强国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而新问题本身就是事物矛盾变化之后的新表现形式,如果我们“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坐看矛盾恶性转化,那就会积重难返,最后势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7]6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中,党中央十分注重运用辩证法来直面新矛盾、解决新问题,通过提出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开放与自主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从而确立了新时代我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政策主张。

(一)坚持安全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互联网作为继陆地、海洋、天空、外空之外的“第五空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对抗和争夺的焦点,日益突出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隐患也随之涌现,让世界各国都难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对我国而言,建设网络强国既要抓住网络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又要认清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用安全来保发展、以发展来促安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强调网络安全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作出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重要论断,而且还进一步阐明了安全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4]为此,他还进一步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并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要求我们应从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相对的、共同的角度来把握,而不能割裂的、静态的、封闭的、绝对的、孤立的來看待。通过坚持安全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不仅从思想上根本厘清和正确处理了我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还在实践中为我国制定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各项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坚持开放与自主的辩证统一

如今,互联网让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人类社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部落化重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起门来搞互联网建设难以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行不通的。我国网信事业起步较晚,同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要想取得长足进步,就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来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但是,开放并不等同于放开,也不意味着必须跟跑国外,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党中央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处理开放与自主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强调我国不能夜郎自大、故步自封,应以开放的态度同国外交流并向国外学习。任何新技术“只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我们都不拒绝。”[4]另一方面,把核心技术形象地比作为“命门”和“牛鼻子”,来强调我国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国最大的“命门”,一旦被别人控制就会丧失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我国必须“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抓紧突破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5]通过坚持开放与自主的辩证统一,既在我国网信领域大胆地解放了思想,又让我国牢牢地抓住了核心技术独立自主这一重中之重,这成为我国制定互联网国际间交流合作政策的基本依据。

(三)坚持管理与服务的辩证统一

当前,我国网民总量已经超过8亿,互联网对我国社会生产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然而,我国互联网领域还存在着诸多不稳定、不和谐、不安全因素,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就必须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辩证关系,切实提高治网用网水平。为此,党中央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第一,将网络治理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以法治化来提升和加强国家治理互联网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我国“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1],坚决推行依法办网、依法管网、依法上网。并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网”纳入依法治国的整体部署。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来推进国家网络治理。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我国的网络治理将继续发挥这一优势,坚持党管媒体原则,通过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高网络治理能力,从而营造出清朗的网络空间,为网信事业发展保驾护航。[8]第二,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执政本领。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2]形成“人人担责、层层尽责的责任体系。”[9]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交互强、传播快、扁平化、便捷性的优势,来推进公共服务高效化以及社会治理精准化。另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应注重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来更好地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从而增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坚持管理与服务的辩证统一,是我国在网信领域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它也为我国破解网信领域的制度设计、组织机构、职能定位等方面的难题提供了政策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详细阐明了我国由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宏观思考、战略部署和政策主张。它的提出反映了党对互联网发展规律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实施牢牢抓住了信息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成为推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的行动指南,必须深入贯彻、全面落实、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

[2]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10.

[4]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5]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 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N].人民日报,2016-10-10.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7]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前线,2019(1):4-7.

[8]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中共黑龙江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在哈尔滨举行[N].黑龙江日报,2019-11-10.

[10]亢犁,陈金艳,程丽娟.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8-32.

[11]许春玲,刘东.逻辑·价值·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9-46.

[责任编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