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燕
【摘 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基础、明了学生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及经验的基础上,站在“结构化”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融通、建构,促使学生在扎实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能理解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并能举一反三地进行比较、迁移,打通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比较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力。
【关键词】打通;串接;网罗;知识结构
所谓结构化教学,本人认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数学知识点扎扎实实挖掘清楚的基础上,以整体关联为媒介,以动态建构为主体,以发展思维为导向,努力让学生看清知识完整的样子,看懂学习发生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体系,架构学生的思维体系与认知结构的过程。
一、打通知识结点,串接知识“链”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是知识面的宽窄问题,而且是知识之间的横向关系,还有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如何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则需要加强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并沟通好与它相关联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能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延展和迁移。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2]。学生在不断改变的图形中感受到不变的本质:就是把某个物品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在这里学生不仅仅只是认识了一位小数,还沟通了整数“1”与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沟通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在各种形象的表征过程中,渗透着变与不变的思想,学生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的过程中,将整数、分数和小数上下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
二、链接知识联系,编织知识“网”
在教学中,我们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进行串联,但如何引导学生将串联起来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网罗更多的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提高自身的能力呢?我们则可以利用每个章节的“整理和复习”的知识回顾的环节,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这样,不仅可以知道每个小知识点与单元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沟通以往学过的知识与本单元知识点的联系,从而将新旧知识进行沟通联系,让学生看清单元知识完整的样子,看懂学习发生的整个过程。
例如:教学五上“多边形的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学生一开始就只是按照单元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一一罗列本单元各个知识点学习的内容,可这样并不能把教材“根据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的编排特点体现出来。因此,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引导:这些图形的面积教学的顺序为什么要这么编排?这一点拨,学生马上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有一个相似的步骤——转化。因此,学生就画出这样的思维导图[3]:
到这里已经把单元知识点都串联起来了,也形成一个知识网,但还没“退”到知识最初的原点,还没让学生看明白“平面图形面积”知识完整的样子,因此,需要再加“一把火”,追问:长方形面积=长×宽,这里的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这一引导,学生发现其实不管什么图形,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这个图形有几个面积单位。
要想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需要我们在单元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引导学生依据单元知识之间的并联关系、递进关系进行整合。
三、网罗知识全貌,架构知识“体”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点输送到学生的头脑中,而应尽量思考如何将本节课的内容与其他的内容相关联,思考如何丰盈本课时内容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学生拥有的不仅仅只是数学知识点,而应该是学一个点,知一片,乃至一个面,甚至自下而上地理解,由内而外地创生,将所学知识充盈、丰满,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在让学生掌握了度量的方法之后,学生也懂得了怎么测量一个角的度数,课不要就此打住,可以问问学生:角的度量与我们之前学习长度的测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一下子没法想到原因,我们可以先从测量工具的相似性说起。引导学生说出:学生尺上的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cm,那么一把尺子其实可以看成是1cm、1cm的单位长度拼接而成,跟我们量角器的形成相类似。再从度量的结构来说:不管是单位长度1cm,还是单位角度1°,都是我们事先制定的测量标准,而我们测量出来的长度或角度,则表示这样的“单位”个数。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说说面积、质量这一类与我们的测量又有什么相似之处。
其实,类似的教学内容可以相互贯通的内容不仅仅在测量的方面体现,比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我们也可以跟二年级时学的乘法的意义相贯通,都可以看成是“每份数×份数=总数”……
零散的知识点就像一片片叶子,通过连接的枝桠,为知识体系这棵大树汲取更多的养料,从而获得更充足的生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亦是如此。因此,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基础、明了学生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及经验的基础上,站在“结构化”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融通、建构,促使学生在扎实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能理解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并能举一反三地进行比较、迁移,打通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比较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布魯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评价[J].国外教育研究,1992(3):13~16.
[2]小学数学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6).
[3]小学五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