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倩
[摘 要]“学困生”,顾名思义是“学习困难学生”的简称,他们自尊心比较强,由于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对学习缺乏兴趣,基础又比较差,内心始终笼罩在失败的阴影里,往往表现得很自卑很胆怯。作为一线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困生”尽快走出“困”境,让他们爱上学习、爱上生活,抬起头来,好好做人,而且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充分了解他们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关键词]学困生;关爱;鼓励;辅导;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5-0095-02
“学困生”,简单来说,就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多少兴趣,基础又薄弱,且常常感到自卑,缺乏科学有效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
一、“学困生”的表现
“学困生”的具体表现有三点:
1.懒散
其实,“学困生”在思想上也曾闪耀过追求进步的火花,也想把各门功课学好,但由于懒惰、散漫,没能及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自律能力差,学习吃力,成绩糟糕。同时,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自由惯了,做事拖拖拉拉,效率低下。特别是一碰到难题就知难而退,懒于思考,更谈不上钻研和探究,久而久之,学习成绩自然“惨不忍睹”了。
2.自卑
因为“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差,往往会招来同学的讥笑和排斥,再加上某些教师的批评、否定、指责和惩罚,难免令他们“苦不堪言”,逐渐萌生出“我真没用”的自我意识,进而更加自卑脆弱,无意进取。
3.挫败
学生爱不爱学习,主要取决于学习的成就感。但对“学困生”来讲,可能很难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是觉得学习是那么的充满挫败感,有什么乐趣可言呢?再说,随着年级升高,教学内容更难更复杂了,这种挫败感尤甚,只会加剧他们的厌学心理。
二、“学困生”的成因
学生究竟是怎样成为“学困生”的呢?
1.家教严慈不当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可是有的家长根本不拿家庭教育当回事,甚至置“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于不顾,把孩子扔给学校和老师,自己充当甩手掌柜;有的家庭对孩子溺爱有加,使孩子骄纵成性、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没能形成正确的三观;有的家庭对孩子倒是严加管教,但一有过错,便大声训斥、责骂乃至体罚,深深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还有的家长自身不洁,品行不正,或酗酒、赌博,或偷盗、吸毒,或吵架、打架,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慈祥,心灵自然深受创伤。
2.社会影响使然
如今,经济增速过快,信息瞬息万变,孩子们的三观也在逐渐变化,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消极影响,如金钱至上、拜金享乐、读书无用等。这些思潮或多或少地致使他们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再说,一个孩子不爱学习,和他一块玩的多半也是厌学的孩子,长此下去,自然成为“学困生”了。
3.自身消极不强
有的孩子因为懒懒散散,做事马马虎虎,导致学习成绩落后,又因为学习成绩落后,导致更加懒散、马虎,这样循环往复,恶性蔓延,导致孩子自暴自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困生”。
虽说如此,“学困生”还是可以转化的,就看教师是否能用真诚叩响他的心灵之门,点燃他成才的欲望,激励他接受新的挑战,帮助他顺利走出“困”境,成为一个健康、好学、上进的孩子。
三、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的策略
1.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学习是否产生兴趣,动机是关键。学校课程知识点多,且注重理解,“学困生”大多思维简单,他们似乎对任何稍微复杂的问题都懒得思考,所以教师要想让“学困生”对学习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成分,适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尽可能提高“学困生”的课堂效率。
2.特别关爱
师爱是转化的秘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夏丏尊认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和爱,就成了无水的池”。因此,教师应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和关爱“学困生”,让每一个“学困生”在愉快、平等的环境中学习。这样,他们的上进心就可能被激发,更容易走出“困”境。
3.因材施教
“学困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及行为习惯不好,势必达不到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如果教师一味地把他们与其他学生以相同的标准加以要求,转化“学困生”将难上加难,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特别要区别对待优生和“学困生”,对他们可以降低要求,甚至从零开始,激励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并且对他们适时进行肯定与鼓励,长此以往,他们一定会慢慢地得到转化。
4.赏识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际上人人都有强烈的体验成功的愿望,都愿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赏。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鼓励总是多于批评、指责。周弘说:“把孩子看圆了,孩子就像打足了气的轮胎,一跃千里,把孩子看扁了,孩子就泄了气,无力跬步。”“学困生”一般都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别说钻研了,这就要求我们教育人用心观察,努力发现,不必非要补短,完全可以扬长,只要找到他们身上的亮点,以此为突破口,及时表扬鼓励,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激活他们“我能行!”的意识,逐步使之成为学习者和爱学习的人。
5. 个别辅导
教師要对“学困生”进行耐心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做到查漏补缺,甚至“开小灶”,还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以情动之,以理服之。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及时追踪他们的作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改正,还可以让学习好的学生经常性地进行结对帮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困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6.家校合力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互动等渠道,或建立家长微信群、QQ群,及时了解“学困生”在校外的各种表现,制定好相应的教育策略。同时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而使家长和学校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困生”转型。
当然,改变“学困生”,帮“学困生”走出“困”境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肯努力、肯付出,并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培养他们,他们一定会很快走出“困”境。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