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良
[摘 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团队精神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合作情境、开展合作游戏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团队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5-0057-01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团队概念,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团队、集体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体育情境,启动运动意识
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很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出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情境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指定角色,为不同角色设计不同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的角色任务,让学生在主动承担中与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篮球项目时,教师可以这样展开教学:将学生分为三人一小组,第一位站在中圈,第二位站在三分线的弧顶处,第三位站在篮下;在第一位学生用胸前传球的方式将球传给第二位学生时开始计时,第二位学生接球后单手运球至篮下用手递手传球的方式将球传给第三位学生,第三位学生接球后投篮,投进后停止计时;每两组进行比赛,用时更少的一组获胜。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为小组队员分别指定不同的任务,规定不同位置的队员完成不同的动作,使有限时间内的训练内容更加多样化,提高了不同篮球技术的训练效果。三人一小组的分組方式增加了训练的密度,保证了训练的效果。采用计时比赛的方式也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好胜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训练时的进取心,提高学生对训练的关注度,促使学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训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二、开发体育游戏,树立竞争意识
好胜心强、乐于竞争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开发设计一些集体参与的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与小组间的竞赛,在提高体育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营造紧张、刺激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对胜利的渴望,促使学生在竞赛中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以更加积极、更加努力的姿态投入团队合作中,提高课堂训练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如在直线跑训练中,在学生熟练掌握直线跑动作技能后,教师可增设直线折返跑接力游戏:在操场一侧设立起点线,距离起点线50米处放置锥桶;以6-8人为单位将学生分为若干组,相隔适当距离站在起跑线后;教师鸣哨后,每组的第一位学生直线跑向锥桶,绕锥桶后跑回起点处,与第二位学生击掌,然后第二位学生绕桶折返,完成接力……以此类推,率先返回起点的小组获胜。
田径类、球类等集体竞赛,可以通过集体游戏的形式展开训练。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利用学生好胜心强、易兴奋的性格特点,设计绕桶的折返跑接力游戏,将课堂训练融入集体游戏中,既巩固了学生对直线跑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果敢、顽强等品质,促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养成互相配合的好习惯。
三、组织体育活动,深化团队意识
课余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堂的重要补充,是学生体育技能学习、体育精神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训练效果,将训练环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技能掌握情况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班级、年级为单位参与竞赛,使学生在竞赛中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深化对团队合作的认识。
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20人21足跑”团队比赛:每个班级选出20人组成团队,训练一周后在同年级中进行比赛;团队中各成员两脚分开并列站立成一排,每人将自己的脚与相邻同学的脚用丝带绑在一起,形成20人21足的队伍。从比赛时各班级学生的表现情况来看,大部分班级的精神面貌都奋发向上,在一周的训练中基本掌握了节奏统一、步调一致的前进技巧,收到了预期的团队训练效果。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