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文本理论视域下《史记》俄译本的“深度翻译”

2020-07-04 03:34颉利丽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史记

颉利丽

内容摘要:“深度翻译”是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提出的翻译术语。本文以《史记》俄译本前三卷为研究对象,根据副文本理论梳理总结“深度翻译”的类型和具体实施方法,分析《史记》俄译本透显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副文本理论 《史记》俄译本 “深度翻译”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既是一部中国历史巨著,也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不朽之作,集史学研究价值与文学艺术价值于一身。如何将这部承载着浓郁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的典籍进行合理译介,是国内外翻译界密切关注、不断探索的课题。现存《史记》的外译本有:英、韩、日、德、法、俄、丹麦等译本,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英译本,如:华译本、倪译本、杨译本,以“《史记》、翻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共检索到41篇文献,其中36篇以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仅有一篇概述了不同时期的《史记》俄译本及其特点。本文借助副文本理论总结“深度翻译”的类型和实施方法,探究越特金俄译本中文化现象的翻译策略。

1.“深度翻译”

在翻译研究领域,文化翻译已然成为一个备受青睐的话题。文化翻译研究的是语言中的文化信息转换问题,要求译者具备敏锐的文化意识、充实的文化知识以及较强的文化阐释能力。就这一点,文化翻译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具有相通之处。文化人类学是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对他族文化进行描写阐释,文化翻译则是将一种语言文本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二者的任务都是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语文化的特征,使其他文化承载者理解该文化。因此,作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深度描写”对文化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早提出“深度描写”这一概念的是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之后,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将其引入文化人类学研究,他认为,文化不是促进社会事件、行为、体制或过程产生的力量,而是它们得以被深度描写的语境。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尔参照“深度描写”,提出“深度翻译”的概念。“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就是通过注释、评注等方法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使源语文化的特征得以保留,目的在于促进目的语文化对他者文化给予更充分的理解和更深切的尊重。潘慧敏在文章中谈到深度翻译策略,并将其归纳为文内阐释、文外阐释、加注阐释和不阐释,根据“深度翻译”出现的位置,可分为文本内和文本外“深度翻译”两大类,本文主要探讨文本外“深度翻译”,选取越特金译本中的典型阐释实例,梳理“深度翻译”的类型和实施方法。

2.文本外“深度翻译”的副文本

副文本理论由法国学者杰拉德.热奈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指环绕在文本以内或文本以外的相关文本或其他形式,包括译序跋、标题、插图、封面、注释等介于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第三方文本。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元素,而是正文本的延伸,为读者接受和阅读文本服务。

根据副文本要素与正文文本的距离,热奈特将副文本分为内文本和外围文本两大类,其中内文本与上文提及的文本外“深度翻译”十分契合,即出现在译文中但位于正文外的厚语境化翻译。在副文本理论视域下,我们将文本外“深度翻译”进一步解释为:译者为了使读者理解源语言文化添加的内文本。越特金《史记》俄译本前三卷的内文本主要涉及图表、补充文章和注释三大类。

越特金《史记》译本的前三卷注释后均附有详实的图表,共计30个,包含:年表、殷朝、周朝、秦朝、汉初统治者姓名表,人名索引表、地名索引表、民族名称索引表,职业名称索引表,术语索引表,简称表,主要西方语言、汉语、俄语、日语的参考文献表。译者将音译的词汇分类,并按俄语字母顺序生成图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疏通文意,并标出其所在页码,方便读者参阅。

越特金《史记》译本的前三卷共有九篇补充文章:八篇论文,一篇译文。论文从侧面体现了译者付出的心血之多,及译文之专业性。另外,收录《三皇本纪》译文,足以见其全面性。这有助于读者系统、准确地理解,与此同时,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越特金《史记》译本前三卷注释共计2316条,分为七类:

(1)背景知识注释:音乐、地域、计时法、制度、礼仪、宗谱、宗教信仰、历史时期、人物史实、风俗习惯、阶层等级、数字文化、颜色文化、图腾文化、占卜文化、天文现象等的注释;例如:

①В тексте Шан шу вмес- то иероглиф няо стоит да- о嶌. В древности оба знака имели одинаковое чтение дао (см. Кан-си цзыдянь со ссылкой на словарь Танъ- юнь); По-видимому, более правильно было бы читать не няои, а даои. Янь Ши-гу относит племена даои (ня- ои) к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 варварским племенам, зан- имавшимся охотой (ХШБЧ,т.4,стр.2470).

译者不仅考证了“嶌”的正确发音,还阐释了其意义:По-видимому, более пр- авильно было бы читать не няои, а даои. Янь Ши-гу относит племена даои (ня- ои) к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 в- арварским племенам, зани- мавшимся охотой.(顯然,其正确读音为“dao”,而不是“niao”。嶌是东北方从事狩猎的野蛮部落。)不仅使读者知其音,更知其义。

(2)背景知识注释:音乐、地域、计时法、制度、礼仪、宗谱、宗教信仰、历史时期、人物史实、风俗习惯、阶层等级、数字文化、颜色文化、图腾文化、占卜文化、天文现象等的注释;

译者加注解释“成人礼”仪式,为读者补充背景知识,疏通文意。《史记》的文字记载具有简洁性特征,译者直译原文的同时,对政治、社会、文化等现象做了详细标注,呈现出一幅丰富详实的历史画卷。

(3)篇章主题:即对章节标题、主题注释;

译者对第十五章、第十六、十九、二十二章都有主题概述,帮助读者清晰把握章节意义。

《史记》的文字记载具有简洁性特征,译者直译原文的同时,对政治、社会、文化等现象做了详细标注,呈现出一幅丰富详实的历史画卷。

(4)译者评价:即对原文文字、日期、数字、语法、内容正误,结构,意义清晰度的评价;

(5)文外引用:即标明引文出处,方便读者参阅;

在《史记》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秉持辩证的态度,参照其他史书,对原文内容作出详实考证,并在注释中予以标注,向读者介绍正确、真实的历史与文化。

(6)文内互注:即指向同一主题的其他章节,便于读者理解;

与前文内容、主题相关的部分,译者会在注释中标注,便于读者连贯性阅读与理解。

(7)其他评注:文无达诂,展示原文的其他评注,供读者参考。

即对原文的理解与解释因人而异,不可能做到所有人都采用一个解释,译者一一列举存在的解释,供读者参考。

注释中,字、词解释以及背景知识补充占据很大篇幅,一方面,它能帮助读者疏通文意,另一方面,通过种方式,译者将中国古代的特有事物与概念,如:刑法、兵器、颂歌、祭祀、神兽等介绍给读者,与此同时,将宗谱、风俗、礼仪、占卜等文化现象以富文本的形式展现给读者,有利于读者加深对译文的理解。

3.结语

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信息,还需要传达原文包含的逻辑映像和艺术映像。越特金俄译《史记》前三卷时,手法严谨、细致,作了详细注释,为读者再现作者司马迁所处的历史语境。越特金主要通过图表、补充文章及注释,大量补充背景知识,向读者传递充分的信息,保证语际交际的成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本。本文借助“副文本”理论,分析越特金《史记》俄译本的“深度翻译”及其文化传递,笔者希望填补《史记》俄译本研究空白的同时,在文化层面为典籍外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秀英. 《史记》在西方:译介与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4):303-308.

[2]高风平. 从传播到传真的接力与博弈:《史记》外文译本述评[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8):58-66.

[3]柳若梅. 《史记》在俄罗斯的收藏与翻译[J]. 广东社会科学,2014,(3):102-113.

[4]Appiah,  Kwame  Anthony.  Thick  Translation[A].  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  Venuti.  (ed.).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5]王雪明、楊子. 典籍英译中深度翻译的类型与功能[J]. 中国翻译,2012,(3):103-108.

[6]章艳、胡卫平. 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翻译的启示[J]. 当代外语研究,2011,(2):45-48.

[7]李雁. 《红楼梦》法译本的“深度翻译”及其文化传递[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4):617.

[8]李小霞、肖建平. 副文本理论视域下的《史记》英译本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6,(1):1.

[9]翟全伟. 副文本理论概述[J]. 邢台学院学报,2015,(4):131-133.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