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化身份批评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文化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重要阶段和“异质性”、“杂糅性”、“多重性”等关键词。通过区分真伪作家,文化民族主义批评家赋予了美国华亚裔统一的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书写反映华裔作家利用自身的中国文化背景,构建多元文化和平共生的理想。“异质性”、“杂糅性”、“多重性”等词反映了华裔个体对自身生存环境和历史语境做出的不同程度的适应与改造,以及华裔个体与种族主义权力话语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实践。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 文化身份批评 文化民族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从早期的“哎咦---集团”的文化民族主义之高呼,到华裔作家的多元文化身份之追寻,再到后期对亚裔美国文化的多重性、异质性与杂揉性的强调,文化身份批评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的批评浪潮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具活力与张力的一个场域。
赵健秀、陈耀光等四位作家兼批评家以伪造中国文化为由,拒不收录汤亭亭等当红华裔作家的作品,认为其带有自传色彩,充斥着中国玉、乌龙茶等刻板化的中国文化符码,反映了刻板化的中国文化的创作倾向。在“哎咦---集团”看来,很多华裔作家及其作品盲从于主流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化建构,其书写与中国文化的真实现状相背离,与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化建構形成了共谋关系。[1]他们进一步指明了关于中国文化的正确写作态度和方法:不仅能了解花木兰、孙行者等文化符码的正确内涵,将它们置于其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领会它们所传达的英雄传统和伦理观念;更期待华裔作家能以中国文学文本为依据和武器,破解主流文化话语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化建构。他们立足于中国文化,一方面质疑主流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化建构,揭露其维持并强化中国文化的异质性这一根本目的;另一方面驳斥部分作家与刻板化的中国文化共谋的“伪的”中国文化书写行为,主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的“真确性”运用和英雄传统的建构。可以说,这些见解反映了早期华裔个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寻。
多元文化主义在创始之处,就是应对盎格鲁-撒克逊化、美国化和大熔炉等文化同化理论与政策,解决多民族、多文化如何在一个国家内共存这一问题而产生的。美国少数族裔群体一直与这一思潮保持着深厚的联系与互动,并将其作为争取自身合法利益、建构族群文化身份的有力武器。在《女勇士》的最后一章“羌笛野曲”中,汤亭亭描写了女诗人蔡琰被南匈奴首领擒获后“与蛮人共处的12年”的经历。在这里,汤亭亭巧妙地将中美文化比喻成了“蔡琰的歌声”和“野蛮人的笛声”。这个办法暗示全体华裔,在面对强势的白人文化时,要勇于克服种种语言文化的心理障碍,以差异性的中国文化与白人文化进行对话,才能如蔡琰一样离开代表社会边缘的“帐篷”,走到象征社会主流的“篝火旁”。不难看出,蔡琰的经历承载了汤亭亭的多元文化主义理想,她不仅希望中美文化能告别相互排斥,更希望华裔能利用自身的中国文化背景,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积极地与白人文化沟通,共同建构一个没有文化对立与种族冲突的多元文化和平共生、互动融通的理想社会。
在“泛亚运动”之后,论文《异质性、杂糅性、多重性:美国亚裔差异》在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身份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骆里山的批评立场在于反对那些将美国亚裔及亚裔美国文化同质化的行为。认为这样的固定化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各个层面的千万个鲜活的亚裔个体抽象化为符合主流白人刻板化印象的千人一面的“被教化了的‘模范少数族裔”。[2]骆里山以中国文化为例,指出华人文化在美国传承的独特性:华裔文化来自于“部分继承”——华裔个体对祖居国及祖居国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部分改变”——华裔个体对主流白人文化及其它亚裔族群文化不同程度的同化、“部分创作”——华裔个体对自身生存环境和历史语境做出的不同程度的适应与改造,以及华裔个体与种族主义权力话语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实践。在骆里山看来,美国华裔并非一个“静止”的实体,它同时也指涉时刻处于起源、阶级、性别等因素交织的多维关系网中的无数个华裔个体的集合,使得华裔文化一直保持着动态的、“不定的”的性质,“美国华裔身份”也远非一个固定不变、完全确立的“赋予”(given)。[3]
但正如骆里山自己所担忧的那样,强调美国华裔的差异、强调华裔文化的不定性很有可能“会危及过去三十年的美国亚裔政策所艰难获得的统一性”。如何在亚裔群体的稳定、统一与不定、差异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建构更为广泛、更为异质的少数族裔同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Chin, Frank. “Confessions of a Chinatown Cowboy”, Bulletproof Buddhists and Other Essay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8: 92.
[2]Chin, Frank et al eds. “Preface”,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American Writers. Washington, D. C.: How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vii.
[3]Lisa Lowe. Immigrant Acts:On Asian American Cultural Politic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64
本论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学市场语境中的华裔美国诗歌创作研究”(17YJC752028)、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中的华裔美国文学批评话语建构”(L18BWW003)与辽宁省社科联的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叙事与文化自信研究”(2020lslktqn-05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宋阳,文学博士,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亚裔美国文学和海外华人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