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昶 吕璟 李占卿
内容摘要:自从有分工以来,职业活动就是具体实现人类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社会形式。在每一种职业活动中,都贯穿着与职业活动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不例外。近年来,频发的幼师“虐童”事件,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幼儿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与道德规范。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是一个历史的、实践的概念,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探讨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之下、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构筑是实践的过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道德的感知、体悟、践履的现实的过程。本文试图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和职业道德实践两大方面来探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生成。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 职业活动 职业道德 生成路径
自从有了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职业活动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一种是人類自身的生产。因此,可以说,自从有分工以来,职业活动就是具体实现人类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社会形式。在每一种职业活动中,都贯穿着与职业活动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不例外。
近年,频发的幼师“虐童”事件,使得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将进入幼儿教师队伍担负起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因此,构筑学前教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系统工程。
职业道德从范畴上来说属于道德领域,关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和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幼儿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与道德规范。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是一个历史的、实践的概念,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探讨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之下、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构筑是实践的过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道德的感知、体悟、践履的现实的过程。本文试图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和职业道德实践两大方面来探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生成。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生成的条件分析
1.教育中贯穿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石。在我国,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于调节各种职业劳动者的道德行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表达上毕竟是比较概括的,还需要结合具体职业活动特点,对其进行具体化,显示不同于共产主义道德的特殊性。只有在这种辩证关系中,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才能在各种职业活动和职业行为过程里有效的发挥调节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可靠基础。在我国,人们无论从事哪种职业,不仅仅是为个人谋生,同时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为人民服务。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不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3.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化、专业化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师职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非专门化阶段(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专门化阶段(近代师范教育的出现)和专业化阶段(二战后科技的发展需要)。专业化阶段,从全世界看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是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的说明,提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在这个功利价值深入人心的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至今多半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因此,摆在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发展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生成的具体路径探究
1.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揭示道德的本质和根源,是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他们认为,任何一个确定的现实的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并且不管个人主观上怎样企图超脱其所处的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人类社会的这个基本事实,不仅决定了人们具有十分确定的本质规定性,而且决定了人们负有十分确定的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或义务。构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保持心境轻松平稳,态度乐观。不良的人际关系,可干扰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焦虑、不安和抑郁。维持自己情绪的稳定是人格成熟的表现,成熟的人格对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助力作用。人际关系对人生业绩的影响很大,是人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如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处世技巧,将有助于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创造优良的环境。
2.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自我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道德状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迈出的艰难的一步。由于劳动和交往,促进了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为了协同劳动中的行动,交流彼此的感受,保持群体内应有的秩序,从而产生道德的萌芽。当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利益,而且也意识到他人和整体的存在和利益,道德才会产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从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活动(幼儿园见习、实习等)中去体会幼教职业的价值和意义。
3.教育学生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学思并重,即通过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慎独自律,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做事,不因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省察克治,即要经常反思自己言行,对照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坚持正确及时改正错误;积善成德,即通过积累善行、美德,日积月累,逐步凝练优良的品德。
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在每一种职业活动中,都贯穿着与职业活动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不例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具有教师职业道德的个性,必须立足行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活动的要求中去发掘、总结、概括和提炼,形成一种带条理性的体系。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总与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行业尽管不同,天才的品德并无分别(巴尔扎克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生成,不应当局限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活动中,还应从个人与社会、家庭等关系中去寻求答案。我们不应就师德谈师德,而应把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要求作为师德培育的原点。
因此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构筑是实践的过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道德的感知、体悟、践履的现实的过程。本文试图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和职业道德实践两大方面来探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生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多方位构筑高职幼师职业道德工作体系的思考与实践(编号2018B-1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平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