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梅
内容摘要: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中职语文课堂一改往常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这种改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学生与老师之间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师生互动得到更有效地落实,课堂效率也得到大幅度地提升。本文将从教学目标、互动环境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谈如何展开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师生互动 策略 有效 课堂教学
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互动(Interaction)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借助语言、文字等符号进行的交互活动,交互影响。互动式学习要求所有的学习者都可以既取又予,双向交流。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老师和学生缺乏良好地互动,彼此之间只是单纯地给予和被给予。课程改革的洪流席卷大地,新课标一改往常老师为主体的标准,不再一味地灌输课本知识,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体,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探讨。课堂教学“互动”问题成了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良好地师生互动?本文将结合当前中职语文课堂上存在的师生互动的问题,探求合适、和谐的互动策略,打造有效课堂。
一.设置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打造有效课堂
作为一线的老师,很多时候我们上课都是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稍作修改就拿去上课。课件中有目标,就展示一下教学目标,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并不在意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内容是否相符;或者目标太多、太难,很难实现,即使有部分学生达成了目标,也只是偶然所为,绝非每堂课都能做到。有效的师生互动,包含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没有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做导向,课堂教学就像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小船,容易迷失方向,随风飘荡。如果我们教师能清晰地告诉学生课堂教学目标,就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航”作用,让学生清晰地明白课堂任务,全体参与,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结合学科特点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科特点,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我们老师不再只是教课本知识,而是在教学中注重课外延伸拓展。但是课外拓展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避免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政课。我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教学目标的设置紧扣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特点,设定为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我先让学生介绍曹操的生平事迹,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解决疑难字词句。中职学生文化功底差,对于他们来说,鉴赏古诗文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理解文章的内容,根本无法进行文本外的探讨。所以我用了半节课时间采用提问式疏通文意,然后分析诗人的情怀:有人说,本文主要流露了一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也有人认为,本文主要抒发了热爱生活、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逸兴。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或者你是否还有其它的观点?请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因为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氛围活跃。
2.站在学生角度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精简,不宜过难,过多,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不讲,要讲就要讲清楚、透彻,让学生能熟练掌握、运用。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老师在讲《等待散场》时用优美的语言对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进行了总结,接着又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爱情进而探讨人类文化的经典,呼吁同学们接纳文化经典,争做俏丽的枝头桃李。这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对老师的互动不积极,基本上都是老师在展示才华。究其原因是这位老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太多、太难,甚至有点游离于《等待散场》这篇小说之外。因此,课堂教学如果没有适宜的教学目标,那么教學设计形式再多样,都不可能打造出有效课堂。
二.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实现课堂高效
语文教学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师生互动是一种集体交流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协作对话、分享知识、发现创新,需营造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让学生一起交流探讨,充分分享并连接每一个人的思维。
1.营造民主和谐的互动氛围
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互动氛围,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出思维的极大活力,为有效教学创造了条件。我们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努力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积极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转换自己的角色,充分参与到学生的感情与认知中去,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即使是打乱了自己原先设定的教学计划,或者是课堂上回答不出来也无妨,因为学生能大胆质疑就已经是师生互动的良好开端,而且有疑问才能有进步。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保持热情和耐心,尤其是一些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想方设法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个性才能解放,思维才会开放。个性解放了,学生才敢质疑;思维开放了,学生才能质疑。因此,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互动氛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能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切实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课改后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福州一中陈日亮老师指出:“我们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我们要教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创设切实有效的问题情境,让问题来自学生,让他们在阅读学习中借助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解决疑惑,让课堂生成的问题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着力点。
我在教学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有学生表示不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我收集了学生的问题后,利用PPT向学生展示两则材料:有记者采访过许多南京大屠杀后的幸存者,绝大多数人都表示“这是一种痛苦的回忆,想把这一切都忘掉”;“911恐怖袭击”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最为严重的恐怖攻击行动,遇难者总数高达两千多人,很多亲历者至今仍无法从这个阴影中走出来,表示不愿意回忆这段恐怖经历。正是对于这些人和这些事的惨痛回忆,使一种无压抑的文明的前景暗淡下来了。然而鲁迅先生为什么想要忘却这段痛苦的经历却还要写文纪念?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这两则与课文相类似的文字材料,获得关于制造屠杀的恐怖者的残忍与承受灾难的民众的悲惨等多重情感体验,在老师的引领下实现了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构建,懂得了“回忆是为了忘掉痛苦,燃起生的希望”,“重述一次是为了记住历史,引以为戒,防止历史的重演”。
三.把握动态生成问题,完善互动评价体系
1.善于把握课堂动态问题
有效的课堂教学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前“预设”问题,借助各种方法手段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要灵活把握这种动态问题,与学生积极互动,在互动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例如我在教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为了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我向学生展示两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修改版对联,“风声雨声麻将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请同学们结合两幅对联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情况谈谈自己的理解。大多数同学都在我预设的范围内讨论,但是有一个学生说修改版对联也没错,内容真实,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现状。一时间同学们都愣住了,继而大家各说各的;听到这些刺耳的声音,我灵机一动,先肯定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接着反问一句:“如果人人都只关注自己,我们还能如此安逸地生活在当下吗?”看大家不吭声,我接着说:“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些现象,那是因为这些人目光短浅,无所事事,缺乏梦想,对生活感到迷茫。在这些人眼中,‘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全班同学拼命鼓掌,大家又掀起了新一轮讨论高潮。
2.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最后一个过程,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对学生作出判断。正确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课程标准》指出:“评价重在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师恰到好处的教学评价,是教师复杂的思维活动的“精化”和“外显”。对于中职生来说,激励机制是他们所有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正确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达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师生互动教学中,我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因为我知道对于这些文化基础比较差的中职生来说,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取得的一点成绩,一旦得到老师的鼓励、肯定评价之后,内驱力往往成倍地激增,而且师生一起交流、评价,使得整个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线的老师会继续探讨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进一步充实、修改、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的互动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M].1980
2.张烨.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上海教育》.1996年第5期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是河源市2018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课题项目:《中职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hy14025)
(作者单位: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