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国
[摘 要] 近年來,完全学分制在高校中逐步推广,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允许学生自由选课,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全面型人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旧面临不少困难。本文分析了高校在实施完全学分制管理过程中,针对大学生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其优点和缺点,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帮助高校在实施完全学分制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高高校在学生教育与发展方面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 完全学分制;学生管理;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6-0042-02
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选课制于18世纪末来源于德国。在这之前,全世界各大学普遍采用学年制。首先对学年制提出改革的是美国的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1872年学分制真正作为一种教学制度在哈佛大学开始实施。我国最早推行学分制是上世纪初期北大实行的“选科制”,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为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我国高校教育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多种形式,如学年学分制、加权学分制、绩点学分制以及完全学分制等。
完全学分制是指以选课为前提,以绩点和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数量的基础,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通常采用三到六年的弹性学年时间,采取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为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逐年扩招,教育教学资源日趋紧张,与选课制相结合的完全学分制,以其鲜明的优势逐渐被广大高校所采用。目前,国内大多高校都从学年制过渡到学分制,实施“完全学分制”的高校的越来越多,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2015级新生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西北大学于2018年推行“完全学分制”,其他还有多所高校已经推行或即将推行完全学分制,其在高校中全面实施已呈必然趋势。
一 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教育发展现状
完全学分制的推行是我国高校实施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高校要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突破原有的固定培养模式,学分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实施完全学分制对学生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
1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实施完全学分制,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国高等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大学教育阶段,学生应在学习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兴趣爱好、知识基础、个人能力和发展需要,自由选择学习课程以及授课教师,进而合理安排各个学期的学习进程。学习刻苦努力者,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进而可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2 有利于培养全面型人才
完全学分制课程分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专业任选课为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有一定兴趣爱好的学生学习专业课以外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自身素质;专业限选课可为学生提供多种专业方向选择;专业必修课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奠定基础,如管理类的学生可以选择多学时数学、也可以选择少学时数学。更为重要的是,实施完全学分制的院校,大多通过限定选修课的教学导向,让学生弹性选择文理科相关知识,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了符合个人特色的学习课程计划。完全学分制的这些制度,对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培养全面型人才发挥着积极作用。
3 有利于学生自主选课提前毕业
完全学分制采用弹性学制,3至6年可以毕业。有利于学生自主选课,提前设定各学期学习计划,设定合理学习方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认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每学期多选一些课程,修满学分,提前毕业。这可以让优秀的学生,提前步入社会或者提前考研,能让社会更早的获得优秀人才或者让学生的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对社会和学生都是双赢。
4 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
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自由选课,因此,教学认真负责,教学质量高的授课教师所授课程通常备受欢迎,而教学呆板,枯燥无味的课程常常备受冷落,甚至会出现同一门课程,因为授课老师不同,而呈现一边冷一边热的现象,这都会极大刺激授课教师,激发他们相互竞争,从而使原来教学不认真的教师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而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实施完全学分制对学生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
学分制作为教学管理制度是一项有利社会的高等教学管理变革,有利于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健康发展,对于高等教育向社会的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进步方面都起着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学分制的推行及其发展过程中,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1 部分学生选课不合理,容易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学分制允许学生自由选课,有一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理解不够,对所选课程了解比较肤浅,仅仅从教务网站获取一些课程资料,或者是道听途说,不能够清晰地理解每门课程设立的意义,甚至只是看到课程名称比较有意思,就盲目选取该课程,实际上课后,发现与自己的理解大相径庭,从而对该课程毫无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影响课程成绩。
2 学生课程教学班分散,增加教学管理难度
在传统的学年制管理模式下,以专业、年级和班级为单位授课,教务对教学管理较为简单。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出现了两种班级:一种是行政班,学生必修课程的学习和各项集体活动仍按行政班组织,其与学年制的班级基本相同;另一种是授课班,由于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年级,彼此不太熟悉,沟通不太顺畅,教学管理存在困难,也对教务教学管理带来更多负担。
3 易造成教学资源紧张
完全學分制管理制度下,学生选课数量大大增加,增加对上课教室、实验室和其他教学相关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尤其学生在选课期间,由于校园网流量短期暴涨,导致网络堵塞甚至瘫痪,从而影响学生选课的积极性。这需要学校加大对教学资源和网络设施的投入。院校需要加大教学资源共享,以缓解计算机、实验设备和各种学习场地投入不足和使用之间的矛盾。
4 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完全符合完全学分制的要求
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在学籍管理、成绩记录、重修辅导、课程竞赛等教学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有部分高校在教学管理中没有及时改进,造成管理混乱,甚至出现学生成绩登记错误,学生重修时选错班级等现象,这些都需要学校及时更新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
二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保障措施
完全学分制在中国高校发展了十多年,既获得了有利的经验,也仍然存在着问题。对于有利的方面,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对不足之处,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弥补。
(一)实行导师制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完全学分制,给予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但是低年级学生对本专业课程体系不了解,在选课时容易盲目,造成选课不合理。此时,学校需要给新生安排导师,由导师对学生讲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指导学生充分理解本专业的基础课、核心课和选修课等课程设置,再结合个人兴趣适当选择其他选修课程,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二)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管理
高等院校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传统的学年制观念—“以教师为主题,教学为中心”转向学分制—“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再仅仅只强调群体的一致性,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上要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一致性的平衡,把就业质量、毕业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等指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主要标准。
(三)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首先,学校需要提高学校宽带网速,避免学生集中选课时网络堵塞甚至瘫痪,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选到合适的课程;其次,学校要提供充足的教室、实验室以及教学设施设备,如果教学设备紧张,需要提前建设或者制定采购计划;第三,学校要加大优秀师资的引入,提高优秀人才待遇,建设一批优秀的精品课程。另外,通过与其他学校共享,引入或建设优秀的网络教学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学习,弥补学校及课程资源不足,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
(四)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强化对学生的服务
完全学分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材施教,学校的对学生的管理也需要适应完全学分制的要求。包括选课系统的建设,学生学籍管理和重修、辅修等方面。由于实施完全学分制,打破传统的班级观念,同一门课程的学生来源于不同的专业和班级,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更大。需要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加大投入,包括管理更加细心,增加学生管理的人员数量,定制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并针对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时调整和更新学校的学生管理措施,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合理的管理和服务。
三 结语
高等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面对改革,在管理过程中必然面临一定的风险和困难,包括学生管理、学校设施建设、制度管理和教师队伍、课程建设等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级部门从上到下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教师队伍,完善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钟守昌,钟鸣.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应践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70-174.
[2]刘元园.以学生为中心的民办高校的学分制教学改革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8(06):108-111.
[3]陈涛.再探学分制——学分制的形成、发展、问题及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3(9):58-62.
[4]孙丽颖.完全学分制下多层次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的探索与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9(20):425-425.
(责任编辑: 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