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地区民歌的合唱改编问题初探

2020-07-04 03:18秦勇明
戏剧之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康巴声部民歌

秦勇明

【摘 要】康巴地区的民歌面临着传承的困难,但相较内地而言还算存续良好,如何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康巴地区的民歌,纯文本式的收集与研究只能起到留存的效果,而要传承就必须想办法使得原本古老的民歌焕发新的生命。最好的办法就是改编,赋予传统民歌新的艺术生命力,而合唱改编是不错的途径。

【关鍵词】康巴地区;藏族民歌;合唱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041-02

一、康巴地区民歌

康巴地区是学术上对藏区一部的称谓,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区,包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部分县域、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西藏昌都市、那曲部分县域、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区域。这片面积广大的区域雪山巍峨,峡谷纵横,历史上是藏民族与周边民族融合的熔炉,其方言特点、生活习俗与卫藏、安多有所不同。由于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一区域的藏族同胞擅长歌舞,是丰富的藏族民间音乐的活宝库。

康巴地区的民歌属于藏族民歌的一支,目前成系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中国知网上与“康巴民歌”相关联的论文只有30余篇。已有研究表明,康巴地区民歌作为藏民族民歌的支系,其自身也包含复杂的构成,从体裁上分“卓体民歌”“谐体民歌”“鲁”“风俗类民歌”“劳动歌曲”等。按区域则各县各乡村都有可能与众不同,由于康巴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原因,历史上本地发生了较多的民族融合,许多小地域的藏族同胞族源有差异,容易形成各不相同的语言与习俗,因而民歌也表现出相应的差异。例如甘孜州康定市有所谓“鱼通人”,其存在区域只有几个沿大渡河谷的乡,人口只有几千人。类似这种小地域的小族群还有雅砻江沿岸的纳木日族群等,经过历史的变迁,这类小族群与其周围的藏族同胞不断交流融合,音乐风格整体上表现出藏族音乐的特征,内部则各有自己固有的传承特征,并与附近地区的其他小族群区分开来。

康巴地区的民歌传承情况要好于内地汉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藏民族依然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有很重要的功能性作用。传统节庆与仪式、传统生活方式的存续,使得大量民歌依然有生存的土壤。因此研究者进行田野采风的时候,还可以获得大量第一手的材料。例如在甘孜州九龙县的纳木日人的玛达咪民歌、甘孜州炉霍县的炉霍民歌,都很丰富地传承至今。当然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介入,康巴各地的民歌传承也受到比较严重的冲击。许多山民、牧民搬到了县城,或者从游牧状态搬入了政府新建的定居点,生活环境好了,原本的生活方式也被改变了。现代娱乐方式的大量涌入则是另一种冲击,传统民歌不仅有其仪式性、功能性,还有其天然的娱乐性,丰富着藏族人民的精神生活。而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正在不断挤压传统民歌在娱乐中的占比,尤其是源自西方的电子摇滚音乐在藏区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常有年轻人将大音响装置于摩托车或小汽车之上,于山间公路呼啸而过,其狂野之态宛如让人置身美国西部原野。近些年来,从藏民族中涌现了许多著名歌唱家如索朗旺姆、泽旺多吉等,还涌现了更多以藏式流行唱法为主的流行歌手,大量新创作的藏式流行歌曲也对康巴地区的民歌传承造成了影响。在网络与电视以及自媒体强有力的传播中,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民歌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康巴地区传统民歌的传承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二、合唱艺术

合唱艺术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说其古老,因为它从欧洲中世纪的教堂唱诗班中形成,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说其年轻,是因为合唱艺术在当今世界方兴未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重要音乐教育方式。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合唱表演组织和音乐教育机构都在进一步发展合唱艺术,赋予了其新的理念、新的灵魂。

这里所说的合唱,从专业上说是一种多声部音乐,擅长培养不同声部参与者的协作配合,又因其丰富多变的音色而善于激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由于合唱从教堂兴起,因此在欧洲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而对中国人而言,这门艺术是一种外来文化,与中国人传统习惯的单声部音乐有较多出入。此处需要做一点辨析,随着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发展,已经确认中国许多民族有多声部音乐现象存在,但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原理与欧洲舶来的合唱不是同一类概念。我国民间的多声部音乐,遵循各民族独有的声部结合逻辑,例如如今已相当知名的侗族大歌,其可以称之为多声部音乐,却不适合称之为合唱。因为合唱的概念是欧洲人给定的,其音律、和声、结构、表现力等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原则。

我国的合唱艺术是近代从欧美和日本学习而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传统民歌的改编,是我国合唱艺术发展的途径和任务之一,过去几十年里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诸如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山西民歌《走西口》、河北民歌《小白菜》、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新疆民歌《阿拉木汗》《青春舞曲》《半个月亮爬上来》等,都有非常经典的合唱改编版本。近些年来,随着非遗文化的升温,对各地非遗民间音乐的合唱改编也越来越多。但是整体而言,我国的合唱创编与表演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康巴民歌合唱创编的思路

将康巴民歌与合唱创编联系起来,是对康巴地区民歌研究越来越深入,且康巴地区民歌传承越来越陷入困境的思考。

康巴藏区传统民歌陷入传承困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已是老生常谈,藏族人民生活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存模式与婚恋方式等都与过去有极大不同,旧有的民歌不能反映当代人的生活与情感,自然会被年轻人所遗忘。要改善这种状况,既要关注民歌的抢救性收录研究,又不能仅仅依靠抢救性收录研究。因为目前很多收录研究都停留在论文层面,研究的多是某地曾经流传和现存传唱民歌的曲目,细节工作包括诸如作品类型分析、录音记谱与音乐分析等,对于民歌的传唱推广则很少涉及。也不能将藏区传统民歌的传承传播问题抛给现存的藏式流行歌曲,现行的藏式流行歌曲受国内外流行音乐的影响很大,与传统民歌的结合不多,而且流行音乐求新求变,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向传统民歌靠拢的动力都不足。

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对传统民歌的原样再现是可以的,但这种原样再现对传统民歌的传播能起多少作用也不能保证。传统民歌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其局限,部分存在旋律简单重复,内容老旧低俗的情况,在如今五彩斑斓的文化环境中,十分缺乏竞争力。因此,对传统民歌做适当的改编,提升其艺术含量与内容容量,使传统民歌焕发新的生命,是传承康巴地区民歌的好思路。

现有改编民歌的办法有很多,进行合唱创编是较理想的方式,其理由有如下几点。

首先,将传统民歌进行合唱改编,既能够很好地保留传统民歌的旋律意境,又可以很方便地突破传统民歌形式单一的局限。一首好的合唱曲,经过声部变换与调性变换以及其他形式的音乐手段的运用,可以将非常短小的民歌主题拓展出更丰富的声音与情感的层次,甚至都不需要对民歌主题做太多的改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有《阿拉木汗》《小白菜》等。

其次,合唱作品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社会活动的方式传播。只要能形成好的作品,不仅可以在康巴地区传播,还可以传播到其他地区。由于合唱的群体性特征,在反复训练与演唱中,作品可以形成较深刻的记忆。由于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去引导传播途径,使得传统民歌在民间自生自灭的状态得到了有效转变。

第三,康巴藏区民歌的合唱改编,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参与。康巴地区涉及横断山区几个省数十个县上百万人口,民间歌曲数不胜数,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者去更多的地方采集到既有特色又方便传唱的作品。在合唱创编阶段,需要合唱的编创者具有专业的技术,有真正的艺术想象力,能够赋予作品以形式和内容上新的生命,因为艺术作品只有自身艺术价值高,才能真正被欣赏者所接受。尤其是到了现代,多种艺术之间有了竞争,音乐这门艺术内部也有许多不同类型之间的竞争,新的传媒技术也会做出选择。所以必须要有高品质的作品,才能在这个时代得到认可。

第四,作为藏民族方言区之一,康巴人能歌善舞,不少传统民歌中都伴随有舞蹈内容。因此在将康巴民歌创编为合唱曲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更丰富的表演形式,将合唱与弦子、锅庄等康巴地区特色舞蹈的律动动作结合起来,使作品富有民族特色。此种创编手法,国内也有先例,例如海南大学合唱团演绎的黎族民歌改成的合唱作品,就伴有黎族特色的表演。

第五,由第四点尚可以引申,在艺术创作中,有特色的作品往往能得到更多的认可,那么在康巴地区民歌的合唱改编中,创作的思路可以做更多的拓展,不必一定拘泥于典型合唱的范式。从创作到表演就可以更多地考虑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仅可以考虑引入特色舞蹈动作,也可以考虑引入特色民族乐器做伴奏。甚至在服装上也可以下功夫,把民族服装的元素与合唱的需要结合起来,表演时能更好地体现民族特色。

四、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逐渐将更多的目光投注到文化建设中,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保护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政策。在康巴地区,诸如非遗文化传承人之类的项目也不少,但要更好地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哪怕只是将康巴地区的民歌进行合唱改编,也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才能实现。

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耗时费力,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合唱改编需要很专业的人才,如果本土工作者需要技术支援,可以延请外地专家,也可以要求国家的项目支持。收集与整理传统民歌是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大事,需要政府层面的宣传,使康巴地区的人民都能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以改编合唱的方式来传承传统民歌,不是几个研究者和艺术创作者能做得到的,尤其是在传播层面,需要文化与教育部门牵头,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推广。同时,也需要呼吁更多的相关专业人士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康巴地区来,只有更多的专业人才都来参与康巴民歌的合唱改编,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推动康巴地区的民歌传承与合唱艺术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阿金.康巴藏族民歌和民間音乐的分类及其艺术特色[J].西藏艺术研究,1995(2).

[2]汪雪莲.甘孜州九龙县纳木日山歌研究[J].四川戏剧,2016(1).

[3]江影.康巴藏族民间音乐奇葩——鱼通民歌[J].北方音乐,2012(1).

[4]汪雪莲.论康巴炉霍地区的民歌传承[J].大众文艺,2019(17).

猜你喜欢
康巴声部民歌
康巴学人
——林俊华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藤县水上民歌
康巴雄鹰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