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媚
【摘 要】 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评级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基础人文知识教育;拓宽教学路径,挖掘人文素质教育潜在内涵;加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丰富校园文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成因;加强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将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精神文明和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相关的教育活动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根植于内心,形成健全人格和内在品质。当前,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我国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占主体地位,人文素质教育有所缺失。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人文素质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1]高职院校大都重视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单方面以就业率、招生率为主导,从而忽略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内容的讲授和理论知识的传授,甚至部分高职院校未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仅仅是在思政类的课程设置中,涉及到人文素质教育,但涵盖内容较少,课程结构陈旧,课程内容不丰富,教育方式传统,未能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开设相关课程或进行相关教育活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有一定程度的缺失,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兴趣不足。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成因
1、高职扩招,学生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近些年,由于国家的支持和多项政策的扶植,使得高职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全国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扩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求学深造的机会,但同时,因为大学生基数的增加,大学生素养水平各不相同,导致学生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当今社会,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学生从其中吸收到的“速成型理论”和“精简版概念”较大程度省略了大学生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过程,所接受的一切都是“二手”的,导致大学生沉迷于物质享受和物质接受,当今大学生个性张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对互联网信息的享受与沉迷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量时间,再加上同学间的互相攀比和互相吹捧,使得他们精神空虚。大学生的内在思维弱化,外在灌输成为信息接收主渠道,使得他们精神信念不足。
2、培养体系中对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乃民生之本”,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种种原因导致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就业率服务,对于学生来说,什么行业就业率高,就选择什么专业就读,对于学校来说,什么专业招生数量大人次高,就对该专业投入较大经费和师资力量进行建设,一切为就业率服务,学校对各个学院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每一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率在年终考评和期末考核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导致各高职院校只看重就业率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中的功利性较强,但是这种“以社会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占据优势地位,而以个人与知识为本位的培养理念为人所忽视”,[2]教育的内在价值性不足,在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中,重点在于专业特色和教师队伍建设上,而将学生的主体位置延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留白,甚至忽略。
3、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传统观念认为,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课相类似,大都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就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则不然,也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误区,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画上等号,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主要依靠思政课教师、文科类教师来进行授课,或由辅导员来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在人文教育课程极少的情况下,其课程的内容也雷同于公共理论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素养教育。[3]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足,甚至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专任教师有极大空缺,甚至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没有专任教师的设置,专兼职教师数量均较少,教学能力不足,未形成合理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体系。
三、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评级体系
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将就业率和招生率作为评价机制的核心内容和评价标准,而是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摆在首位,因此高职院校应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引进相关专业专任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经师”,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师”,[4]重视教师的引领作用的发挥,与其他学科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将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与其他学科形成交集,将学生的人文素养纳入期末考核(考試)内容中,并与学分认定相挂钩,在奖勤助贷时将大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参考内容,鼓励学生多参加相关课程和活动,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对各部门进行考核时,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结果纳入评价体系中,从政策上要向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好的个人和部门进行倾斜,构建动态化、个性化的评价机制,全校范围内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扩大人文素质教育范围,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基础人文知识教育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的六点希望,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应的制度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去完善。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需优化人才培养制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板块,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比重。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之中,以“人文+学科”的“1+1”模式来进行,将人文知识教育穿插于各个学科的课堂中去,将人文知识与专业课、学科知识相结合,增加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兴趣,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知识教育,通过人文知识普及和教育活动,使高职学生能够真正将人文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3、拓宽教学路径,挖掘人文素质教育潜在内涵
传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主要为课堂教学,老师单方面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产生排斥心理,加上未及时对老师所讲授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使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深入挖掘人文素質教育的潜在内涵,拓宽教学路径,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相对于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5]丰富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结合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喜好,以大学生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灵活性和吸引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兴趣。
4、加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丰富校园文化
每一所高职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为依托,深入挖掘红色经典艺术中的丰富内涵,结合其中的精神内涵和红色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结合学院特色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打造本校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品牌,建设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品牌课程和品牌项目,将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与“一院一品”专题项目相结合,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策划组织多项学生活动,比如深化校史学习、深化校训内涵,举行红色精神图书分享会、红色电影展播活动、红色经典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为载体,弱化人文素质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设置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专题网站,利用校报、新闻网、宣传栏等宣传阵地,丰富校园文化载体。
【参考文献】
[1] 雷高岭.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12)51-54.
[2] 袁洋.论高等教育的去功利化改革[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3)44.
[3] 赵悦林.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表现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探索,2012(5)94-95.
[4] 张建兴.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J]. 教育现代化,2018.3(11)105-106;133.
[5] 曹扬,邹云龙.创新的性质及其组织[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86-90.
【作者简介】
薛 媚(1993—)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