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赟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为迎接社会需求的挑战,重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似乎成为了一种理性的、必然的做法。因此,高校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热点。
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创新人才实践体系的构建为例,探讨该校“三方主体”+“三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实践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协同机制并进行新一步探索,从理论上整合归纳出适用于同类型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创新人才实践体系的几点值得借鉴和改善的地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 实践体系 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241-02
一、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
随着高校自身创新的不断进步,高校自身创新与其培养创新人才逐渐演变成“互动”发展模式。一方面,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高校的发展也需要各类各层次创新人才的涌入。
建校以来,徐州工程学院紧扣为徐州经济服务、培养出具有实际应用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围绕“四大观”(大应用观、大工程观、大生活观、大文化观)办学理念,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成果
怎样培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二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徐州工程学院在构建创新人才实践体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并形成了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创新人才实践体系。
(一)培养何种创新人才
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本校创新人才的社会运用能力,徐州工程学院从其他同类院校中积极吸取创新人才培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并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主要导致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因:1.学校重视程度低;2.理论、实践教学分配不平衡;3.创新实践体系不完善。
基于以上问题,徐州工程学院明确地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知识+技能”二者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优化理论知识教学
提升内在的知识素养是一名学生在校时期丰富自己的最好的方式。学校开展的理论教育是学生知识获得的最佳途径。为给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徐州工程学院以优化教学环境为目标,围绕顶层设计、教师队伍、专业设置、课程资源、科研创新五个方面展开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根基”知识的能力,构建有效的校生互惠平台。提供专业顾问,徐州工程学院组建专业的领导团队,结合校内多年的就业状况与形式,给予大学生最好的就业建议,为学生自我制定目标、自我完成任务、自我评价反思提供专业化指导意见,使他们具有自主创新,不断总结的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學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拓宽教育口径,学习其他高校的经验,学校建有校外兼职岗位,其中兼职人员涉及博士、硕士生导师等高端师资。设置特色专业,学校致力打造一批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全国领先的品牌专业,如管理学院的国家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学校为保证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能更好的发挥创新意识,学习创新技能主动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在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共享校内拥有的资源,涵盖:视频、图书、资料等多种形式。同时学校每年斥大笔花销投资于数据库的安装与购买。通过徐州工程学院网络图书馆同学们可以进入万方、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所需创新的资料查询。徐州工程学院还在图书馆设置开放式的电子阅览室,为没有电子媒介的学生也提供阅读平台。建立教学反馈制度,学校利用教务处系统定期对让领导、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对教学、师资、课程等进行相关评估工作,实时了解教学发展状况,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以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流于形式、盲目开展教学。
(三)“三机制”实践技能教学
1.社会化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是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之地,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发展创新。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主动性寻求与本校人才教育有一定匹配度的企业开展合作,至今已经包括11个领域、48个研究方向,包含徐工集团、维维集团、中铁八建等徐州市知名企业。学校的创新人才教育为向企业提供创新人才提供了保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人才的进入也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发展。
2.专业化机制
相比较理论的教学,实践的运行更需要一套完备的机制支撑。专业化的领导集体、制度规范在人才实践体系的构建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需要融合学校、企业二者的需求。徐州工程学院组织设立一支校企合作人才实践指导专业化领导团队,在整体上实行二者统管、企业组织实施、高校负责监管,企业、学校都在人才培养决策中具有引导权和话语权,避免后期实践过程中的利益倒向性。企业、学校二者相互制衡保证创新人才质量与合作稳定。
3.项目化机制
学生是贯穿人才培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如何积极调动学生创新兴趣,激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创新也应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没兴趣,没有对自身素质提升的意识和要求,高校、企业的努力也只是事倍功半。个性化项目开展,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学校采取“素质拓展学分”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不同级别的创新类项目。学生自发组建团队,研究个性偏好、有价值的项目课题,通过实践调查、教师访谈等形式对所申请的项目进行后续研究。项目深化研究,学校紧密围绕学校“项目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截至2016年6月,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共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研发机构“食品安全工程实验室分中心”。充分利用资源建立了21个校内研究所,涉及“物流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区域金融”等多领域项目研究工作。
三、地方本科院校培育创新人才实践体系的思考
徐州工程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构建上,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理念
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要提高重视程度,分析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国家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树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定位。
(二)构建实践体系
良好的体系能为实践的进行提供有效的保证。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涵盖师资、专业设置、网络教学、信息共享等多方面,以上都需要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支持。只注重实践育人可能也有成效,但离开“根基”理论的支持,实践成果难以得到长久的发展,教学理论与实践建设在实践体系构建时缺一不可。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为实践操作提供平台,自身资源的利用是高校人才培养最便捷的方式。结合学校需求,寻找适合本校的校外合作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技能,最终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关少化.《我国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之特点、价值与理论期待》,《北京教育》高教,2015(5).
[2]李德骏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纺织服装教育》,2014(4).
[3]卫飞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项目管理实践[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4]陈劲.协同创新.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项子微.新疆综合性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