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丽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从读文、品文、作文三个方面浅谈语言表达训练的技巧,以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3-0056-02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对语文基本方法的初步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交际能力等进行培养,让学生对语文有正确的理解。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教学,是语言能力体系的构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读文——感悟、理解、积累。
加强朗读,重视语言训练。“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要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应先从朗读入手。在朗读的过程中,仔细推敲,不断思考与感悟,将课文的语言作为桥梁,实现和作者心灵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体会出来,同时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在朗读时,通过心、眼、口、耳并用,能够多角度地体察作品的内蕴。在引领学生朗读的同时在教学中我还侧重了以下几点:
1.重视范读。教学过程中我会积极地调节自身情感,在恰当的时候注意对自己情绪的调动,将自己融入到课文里,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情绪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把学生带入到文章所描写的境界里,使他们有更鲜明的感知。
2.引导美读。读文章时,要引导学生感情充沛地读,将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深切地体会作者的喜与悲。不做统一的读法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阅读,形成自己的个性。
3.训练精读。精读要求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仔细推敲作品中的字、词、句,体会其中的语气变化,对作品的内涵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入挖掘。在训练学生精读的过程中,我会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将一些批注的方法教授给他们,如可以用“∞∞”表示好词好句,用“≈”表示重点句,“?”表示疑点,还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想写在文旁。
二、通过品文——赏玩、摩挲、沉淀。
所谓语感是一种细微、敏锐、准确的语言感受能力,其特征表现为非理性。有了良好的语感能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精妙之处,发掘语言的精髓,感受其趣味,能够使人受到更多美的熏陶。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语感这东西,‘如水在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要紧”。在培养语感的方法上,叶圣陶先生更有一语道破的阐述:“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词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是的,良好语感的形成仅仅靠查字典进行理解,仅仅从语言文字上去领会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相似的背景下进行更真切的体验,从而对文章的语言文字有更深入的理解,提升鉴赏能力,诱发敏锐的语感。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微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引导学生在品读这段文字时,抓住“五线谱”三个字,联系自己见过的五线谱,脑海中就形成了“五线谱”的表象,从而体会到语言的趣味性及情境的美妙。
在新的课程標准下,语文教学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材料,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探索、发现语文规律,而不应该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不能孤立的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而应该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一点一点渗透,以更好地深化语感。
三、通过作文——消化、存贮、应用。
语言能力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解、感悟是前提,反复实践是基础。语言训练一定要强化实践,这是对教学的最好体验。
只有通过反复的言语实践,直观地感受言语对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嘴、动情。我在进行古诗《江畔独步寻花》的讲解时,给学生留十五分钟时间,让他们当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致,都很认真地投入到创作中。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从他们带劲的朗读自己的作品时的模样,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
除了作诗,我在课堂上还有效利用教材资源:仿写现代诗、续写故事、古诗新编等等,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我会在这个领域潜心思考,不断探求。
参考文献:
[1]杨晓凤.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J].新课程:教研版,2014(7):127.
[2]谢钱浩.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沿,2017(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