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才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理想追求

2020-07-04 02:09吴魁荣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公开课学科素养

吴魁荣

【课题】本文系甘肃省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编号:ww[2018]gh141)课题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034-01

每一次语文教育教学改革,都会对语文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目前,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已燃成燎原之势,行动步伐很快。面对这种情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教育走的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快 ,并非坏事,但是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很多教师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高效課堂,导致无法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启开学生智慧的大门、扬起学生思想的风帆……,进而语文教学活动在快速行进中就出现违背语文教育教学规律,脱离学生成长实际,丢弃语文教育教学的本真,超越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忽视学生灵魂的塑造等问题。因此我认为恰到好处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下面我就谈谈目前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做到恰到好处。

伴随新课程的推广以及新理念的不断普及,语文教学也在发展中不断改善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之而出现了很多突然优化成果的“评优课”、“公开课”等,也带来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由这些课程方式分析,无论是由教材的研究还是教学方案的设计,甚至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氛围的构建等,均非常细致,希望可以为学生提供完美的教学。但是伴随一节课的结束,老师恰到好处说一声“谢谢大家”,成为了精彩的课堂教学。为了可以达到“完美”的教育,公开课就成为了集中智慧的套餐,成果为了让公开课越来越“完美”,公开课最后走上了刻板之路。拿这些公开语文课与日常的课堂教学对比,前者否定了很多演练,后者则更加真实及有缺。站在这样的角度分析,就会出现语文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完美”的不足。语文课堂教学完美现象只是追求一种理想式的教学,常常是将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等和谐运用,以此达到创新、有效的教学过程中。“完美”只是相对而言的,教学本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递是快速、有效的,学生各有差异,教师的素质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过于追求“完美”,而是需要恰到好处。唯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好发展,并提升教学效率。

1.放弃立竿见影的错误作法,坚守滴水穿石的基础理念

每一次教学改革的通病几乎是一样的: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计划一大堆,能持之以恒落实下去的长期计划几乎没有。眼下,高效课堂改革实践对短期计划落实还可以,但对长远计划的制定落实在国家层面是很重视,但在地方层面却很敷衍,制定不落实、甚至不制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无法真正地落实各方面各层次知识、理念、思想的浸润,因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对语文学习,至少语文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制定自己教学阶段的长期计划、并狠抓落实。如,小学阶段每天记诵国学启蒙等十分钟,初中阶段每天课前诵读经典美文五分钟,高中阶段每天抄二百字的自己喜欢的文字,长期坚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自然提高了。不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延伸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必须处理好学习内容的量和学习过程中的速度的科学合理的调配。

2.语文教育教学要放弃狂饮大嚼,重视细嚼慢咽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培养正如树木的生长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须要一个慢长的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循序渐进、细嚼慢咽、夯实基础,促成从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大胖子”这就须要我们思考语文教育有效性的问题,狂饮大嚼的做法是不易消化的,是违背成长规律的。细嚼慢咽才易于通畅,嚼出味道。可见语文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关键在适度。当然追求高效本身无错,但如果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追求高效,显然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反而会浪费了学生时间。因此,教师必须恰到好处地处理好狂饮大嚼式学习和细嚼慢咽式教育教学的关系。

3.方法是钥匙,过程是基础

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学习方法视作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救命稻草,救学生于学困的法宝。这种把教育教学方法异化的做法,无疑会损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上,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正如一棵树的成长,是要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不能速成的,也无法速成。

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应该是听、说、读、写,只要注重对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一定能提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更多的不是某种方法起主导作用,而是学习、生活经历成全了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缺乏的就是对知识、文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过程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往往重视了方法却轻视了过程,语文教育教学不能没有方法,但是重视过程更重要。教师只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4.语文教育教学要重视能力培养,更要重视习惯的培养

现在的语文教育教学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从教育机构层面到个人层面都普遍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习惯的培养重视不够,比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语文教育教学从学生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向学生的不良习惯投降了,习惯是一份力量,好的习惯有助于能力的展现与提高,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浸润性教育教学是能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习惯教养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的好办法。

5.语文教育教学要处理好“大循环”系统的问题和“微循环”系统的问题

“大循环”和“微循环”是医学上的常用术语,我想借用到语文教育教学中来。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大循环”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见可控的部分,“微循环”是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语文教育教学的“微循环”系统对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作用很大,只有合理分配才能解决好语文教育教学的“微循环”系统问题。

从以上五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不是教育教学侧重哪一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辩证施教,为等等落下的灵魂施教。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到把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丢弃传统教育教学中经典思想,本身就是对教育教学的不负责,因此也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扎实的积累基础,认真的过程坚守,良好的习惯培养,潜心的反复玩味,恒久地绵密浸润,语文教育教学是没办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我们要权衡利弊,抓住关键,恰到好处地处理好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猜你喜欢
公开课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