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音乐通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20-07-04 02:09陈志帅
师道·教研 2020年6期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音乐课程通识教育

陈志帅

摘要:大学音乐通识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承载着全面培养人才、提升文化自信的重任。但当前综合性大学音乐通识教育并未达到此目的。只有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音乐课程,加大投入和创造艺术实践机会,才能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最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音乐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为响应习总书记及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各高校陆续开设了通识音乐课程。本文对目前综合性大学通识音乐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升通识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以期对目前综合性大学音乐通识课程的改革、教学及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综合性大学音乐通识课程的主要问题

综合性大学是指学科齐全(涵盖哲、文、理、工、管、法、医、经济、教育、艺术学科)、办学规模大、科研实力强的高等学府。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课程,特别是音乐通识教育,却是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笔者针对广东省某综合大学进行了调查,发现音乐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开展得并不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对音乐课程的重视度轻

开设的音乐公选课没有得到相关学校教学部门的重视, 他们忽略了音乐鉴赏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全面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很多综合性大学只把音乐鉴赏这门课作为公共选修课,授课的内容和素材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随意选取的,并没有创建出一套科学的,适用于本课程教学的规划和模式。这导致学生对学习公选课的兴趣不高,态度随意,可学可不学的观念根深蒂固,同时也导致个别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不高,心态上出现消极的情绪,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2.音乐课程设计不尽合理、教材不够规范、音乐设备短缺

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公选课几乎都以音乐鉴赏为主,并且因受到教学设备及条件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限制,设立的课程种类过于单一化和形式化。与此同时,综合性大学都非常缺乏与音乐教学相关的硬件设施与资源,如音乐播放设备、视听设备、图书文献、音像资料、多媒体和键盘乐器等。此外,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尽合理,范围较窄不够全面,例如只鉴赏西方音乐,却忽略了东方音乐尤其是本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我国有着灿烂的艺术音乐文化,形式、种类更是数不胜数,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更加全面地融合东西方多元化的音乐类型、音乐风格、音乐元素,则会极大地提升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教材种类的选用和编写不够规范、不够合理。目前市面上出版的音乐欣赏、鉴赏类型的教材和课本非常繁杂,而且没有设立统一和固定的标准。这对于高校老师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材造成一定的困扰。有的老师选用的教材专业性过强,内容覆盖面太深太专,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过于复杂,难以理解;有的老师只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偏门的教材,书本内容只包括声乐作品,类型单一;还有的老师从头至尾都是讲授一位音乐家的生平及其创作,这些现象显然是完全不合理的,达不到音乐通识课程的教学目的。

3.学校师资队伍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单一

卓越的师资质量对于高质量的教育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公选课中,教师作为最直接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其自身的音乐素养,工作能力和教学状态对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而目前普通高校中从事通识教育音乐课程的老师存在着师资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

4.非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不足,实践经验匮乏

综合性大学在校生的音乐基础和素养都相对薄弱,他们来自全国各个省份和地区,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绝大多数没有专门学过音乐,其中很多人因为从小的生长环境、家庭条件以及自身问题而没有接受过一定的音乐熏陶和正规的学习,导致对音乐没有太多的概念和感知力。另外,许多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没有重视音乐课程的学习,以为音乐就是唱几首歌曲娱乐消遣,他们没有练习良好的音准和赏析能力。加上理论知识的匮乏,他们进入大学选修音乐课以后才发现,课程内容多、范围广,而且课堂上讲解和欣赏的都是国内外经典名曲,导致听课理解困难,学习进度跟不上。

二、音乐通识课程现状的原因分析

高校通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不以专业、职业为培养目的,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的人文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完备的人性教育。而综合性大学音乐通识课程应是通识课程中的一面旗帜,承担着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但目前综合性大学开设音乐公选课中存在的问题,暴露了音乐通识课程设置在指导思想及课程设置上的偏差。原因如下:

1.我国大学的通识音乐教育起步较晚。综合性大学作为高等学府中的佼佼者,本应在音乐通识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但在实际教学安排中,对音乐通识教育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建设及教师資源的分配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目标不清、教学体系欠缺合理规划的地方。

2.对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份量、课程的内部组成、课程种类及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等缺少科学的安排。很多综合性大学只是在通识课程中安排了音乐课程,并且仅作为一般公共选修供全校各专业学生选课,学分少,一般为2分,学生也报着“挣学分”的心态来选课,加上宣传力度不够,使课程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3.师资现状分析。综合性大学音乐师资力量的缺乏对于音乐公选课程的开设和素质教育的普及造成了严重的困扰,特别是对师资引进的标准目前还没有构建出一套完善且合理的体系,导致了教师的来源参差不齐。很多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不仅单调而且陈旧,如照本宣科并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听。讲课枯燥乏味,讲课过程中师生严重缺乏互动,这样造成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非常低,以至于听课无精打采,兴味索然。这些老师没有灵活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并采用带有针对性及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加上现阶段我国综合性大学在音乐通识课程中的教学理念基本都是以教师作为主导来教授课程,学生被动地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也影响了学生参与音乐通识课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升综合性大学音乐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根据目前音乐通识教育在综合性大学实践中暴露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重视程度,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艺术修养终身收益,高等学府培养高素质人才,应该切实加强对艺术课程的重视。具体体现在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增加相关先进设备及投入教学资源上。

综合性大学应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的音乐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的引进和聘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地、细致地、精准地对申报人员的师德、品德、专业能力、实践经验进行审核、考察和评估。对在职授课人员要建立一套优化的、合理的、科学的师资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建相关领导小组,规范教学监督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政策和教学标准,使管理机制运行顺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增设对课程教学以及授课教师的客观、有效、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例如学生在每学期中和期末后填写调查问卷,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给予评估;负责教学的相关领导和教学督导人员不定时地听课,抽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并根据相关问题提出改善建议。以此辅助教师全方位地了解自身教学的情况,发现不足,不断改进,调动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此外,很多高校的音乐公选课的授课地点通常都在常规的大课室,没有任何音乐播放设备和仪器,这就造成了教师的讲课抽象化,学生没有视觉上和听觉上的直观感触,对知识内容难以理解。这类现象应予以改变,学校应该提高对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添置学习音乐所必须的设备、仪器、用具和教学资源,如键盘乐器、管弦乐器、打击乐器、音乐书籍、影音资料,来优化和完善音乐教学的设施与环境。如果学校有音乐专业,则可以与其资源共享,使音乐公选课的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各类音乐资源和各式各样的乐器,能够从视觉上以及从听觉上产生各自独特的体会,进而对音乐形成更加直接和深刻的认识。

2.合理制定培养方案,规范教材,优化音乐课程

综合性大学开办的音乐公选课的选课机制应该面向所有在校的非音乐专业和音乐专业学生,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艺术素养和文化底蕴为重心。对于授课内容的选择应着重多样性、世界性、综合性等特点,如结合东西方音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又如从声乐作品、键盘作品、弦乐作品扩展到独奏曲、重奏曲、交响曲、电子音乐。通过学习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音乐风格、音乐文化,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提升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其视野更加开阔,精神得到升华。

好的教材能保障授课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的把控。而欠佳的教材甚至不能为课程提供最基本的保障。高校教师在选择音乐鉴赏公选课的教材资料时应注重正规、知名的出版社以及业界有声望的学者编写的教材课本,内容涉及的范围要宽广,避免太深太专业,既要有代表性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性的操作,这样教师才容易掌握,学生才容易听懂。教材的内容应该包括不同的音乐风格、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不同的音乐类型如声乐、管乐、弦乐、键盘乐、打击乐、独奏、重奏、协奏、交响等。还应考虑不同的音乐时期,如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派、电子音乐、爵士音乐等等。

在教学的过程和方式上避免以教师为主导、照本宣科、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引导的角色,尊重个体的差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分析能力,在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批判、提问、探索、互动等形式。同时,改革并创新课程的考试制度,把出勤率、课堂积极发言、小组作业、分进度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赏析感言、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等都纳入总成绩的分数占比当中,从而避免学生养成平时不重视上课,临考前突击的恶习,促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并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3.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

要提升学校音乐公选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必须加强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文化底蕴和知识技能,优化知识结构,并结合音乐公选课和音乐专业课的不同的学科特点和相关知识进行教学。音乐教师坚决摒弃那些落伍的、过时的教学理念,不断总结反思拓展自身的音乐文化及知识宽度,在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努力地成为全面的、综合型的音乐教育者。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具备的不同的音乐基础与学习状况,建立起科学的、完善的、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常与学生互动,讨论并交流音乐相关的知识与问题,不断地启迪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力。其次,“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的海洋永无止境”,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理念,并不断地、持续地学习和接受后续教育,参加培训、进修和深造,从而不断地提升个人的音乐艺术素养。

4.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

理论离不开实践,音乐更是如此。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外融入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在课堂上鼓励并带动学生一起唱歌、打节奏、拍掌,从单声部到多声部的模唱,开展音乐小游戏,提高课堂活跃的氛围,使学生们通过轻松、快乐、愉悦的方式去感受音乐的律动与美感。在课堂外组织学生到音乐厅和剧院听音乐会,欣赏文艺表演,定期举办小型音乐沙龙,让学生们都参与其中,另外,还可以计划邀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和学者到课堂上为学生们讲学与互动。

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艺术本身的范畴,它不仅是美育的重要实质内容与发展手段,而且能促使大学生不断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对他们的人格完善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全面提升音乐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当前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的重中之重,音乐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涂波,楊沛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艺术教育实施策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2]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

[3]修金堂,子建.音乐名作鉴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戴碧湘,李基凯,邓世还等.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5]上海音乐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上海戏剧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浙江美术学院理论教研室.艺术中的哲学(例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6]孙继南,刘再生,金伟生等.中外名曲欣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7]上海文艺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8]Patricia Fallows-Hammond.钢琴艺术三百年[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王伟任,王顺通.音乐欣赏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10]许自强,李珺平.文艺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钱昭君

猜你喜欢
综合性大学音乐课程通识教育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