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

2020-07-04 02:12张文敏
山东青年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张文敏

摘要:

传统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和文化土壤,它的亲民、融合和创新给当代中国人带来了强烈的文化自信,也在具体实践中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更具有“中国特色”。因此,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意识形态自信

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或者说是文化体系的一个部分。十九大报告把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放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议题中来讨论,原因就在于此。

意识形态首先体现为一种思想观念体系以及思想理论体系,比如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与规律,比如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法的方法论等等,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些思想理论体系抽象而遥不可及。所以意识形态要巩固其主流地位,进入百姓日常生活,必须借助一定的桥梁或者载体,这就非文化莫属了。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精神的根基所在,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的,是日用而不知的普遍性社会意识、习惯与风俗。传统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密切相关。

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构成中,本身就吸取了传统文化的因素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是国家层面,从宏观上论证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构建关于政治正确的语言体系。中观层面是社会层面,要建构和阐释一套用于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那是所有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发源地,如爱国、诚信、敬业等,都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即可。微觀层面是为社会个体成员提供精神皈依地和归宿地的,也即为个体提供加强人性修养和提升精神境界的方法与途径。在意识形态建构的三个层面中,中观层面社和微观层面诠释文化的兴盛繁荣程度,决定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和个人中的巩固程度。

因为有传统文化的涵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具有中国画特色,更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基础,更具有现实的适应性。反过来,意识形态又对传统文化起到保护和激发作用,两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实际上,当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最鲜明,具体的表现。

二、传统文化的交融和互动功能,使主流意识形态更能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传统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可以简化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它们有不同,更有一脉相承。就中国国情来看,传统文化始终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每到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总是以各种名义各种形式复活。西方有文艺复兴,中国有新儒学运动,这都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运动,现代化过程总是不断的吸收着传统的精神营养。另一方面,这些革命或运动也在以激进的方式激活传统文化中的潜在因素,为传统文化再续生机。由此,传统文化不是死去的历史遗迹,而是演化为深邃的现实力量,社会变革中,传统文化早已一种察觉不到的方式对现实生活发生了作用。

意识形态要巩固其主流地位,必须从纯粹的理论形态转变成文化形态。在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家思想,统治者将儒家思想转化为儒家教化,如礼仪、洒扫应对等,通过具体化行为将儒家内在思想价值融入大众的日程生活中,从而使思想更具体,更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理,马克思主义如果不经过文化的转化,就很难与大众相亲近。我国所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包含与大众亲近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包含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及保护和弘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时代特征就是当下的文化处境,它总包含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现实生活化,人民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作为具有历史和社会身份的大众,他们是从传统中走过来的,实际上也是传统与时代融合的产物,所以我们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层含义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通过三化的程序,使之化为一种更具底蕴、更具软实力特征的文化样式,以便意识形态更能融入生活。

三、传统文化有助于建立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必然引发意识形态自信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不是每个民族都具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国民对本民族的历史上创造的辉煌文化,有一种优越心理和自豪心态。自古以来,我国以泱泱大国著称于世,先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世界所公认。因此,近代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一直是有文化自信的。但近代被动挨打的历史,西学东渐的传入,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文化自信,究其原因,是在长期的文化优越感中渐渐忽视了创新和传承,加上近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被动性,因此近代中国因保守而失去传统,也因保守而失掉了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也一定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坚持创新、再创新的基础上继承的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改革创新而恢复了传统,也因为改革创新而恢复了文化自信。

意识形态本来就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它是从文化传统中引申而来的,同样是传统文化提升的结果。文化自信必然引发意识形态自信,而意识形态自信也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执行,任何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都不可能忽略传统文化的因素。

毛主席曾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四、传统文化更能凸显中国特色,是意识形态领域在国家层面的“特色”注释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政策进行了不少重大调整,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有变,但更加注重做好“中国特色”的文章,更加注重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国家的软实力的提升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国家特色就是民族特色和自身传统特色,这些转向都蕴含了基本思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自身文化传统的支撑。中国的现代化如果脱离开自己的民族传统,它是难以深入和继续的。

传统文化已成为衡量一种政策是否符合国情和民众期待的一种重要的评判依据。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如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制定从国家层面看,必须更加符合国情,符合民众期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十八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传达给民众的基本治国理政导向,也是我国当前意识形态要传达的基本信息。从实践层面看,近些年国家的很多具体政策确实是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更强调以人为本,更强调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当前党和政府孜孜追求的目标,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民本思想在新生代的今天重新书写,展现出一种全所未有的“中国特色”。

(作者单位:中共怀化市委党校,湖南  怀化 418000)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