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莹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 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降低, 往往表现出骨质疏松或髋部肌群退变等反应,因此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易发生下肢骨折现象[1];而老年患者骨折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不仅影响其日常生活,还会促使便秘、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继而延长患者恢复时间;因此在老年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对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有着积极作用。 康复护理作为康复医学与护理医学多学科联系的新型护理模式[2],通过对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运动锻炼方式,以帮助其达到生活可基本自理,并能参与社会活动的良好效果。 在该次研究中,2015 年3 月—2016 年3 月时间段,将以此为新方向对老年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使用全面针对性康复护理结合常规临床护理对其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展开讨论与分析。
抽取自该院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100 例为观察对象,均经CT、X 线检查确诊;通过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龄54~73 岁,平均年龄(63.5±9.5)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25 例、踝关节骨折14 例、股骨髁骨折11 例;骨折分型:I 型3 例、II 型18 例、III 型20 例、IV 型8 例、V型1 例,展开常规临床护理。 研究组中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龄43~79 岁,平均年龄(57.02±4.93)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23 例、踝关节骨折15 例、股骨髁骨折12 例; 骨折分型:I 型4 例、II 型17 例、III 型19例、IV 型9 例、V 型1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展开全面针对性康复护理。 所选择患者及家属对该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且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注, 组间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分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中患者展开常规临床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展开健康教育,遵医嘱做好个体化补液治疗,指导患者呈舒适体位,询问其疼痛反应,必要情况下给予止痛剂。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展开全面针对性康复护理,(1) 心理干预 手术完成后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结果,让其放心;加强相互交流与沟通,了解患者内心需求及心理状态,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并通过言语、情绪转移法等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使其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 (2)环境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注意通风,调节适宜的温湿度,并做好保暖工作;定时为患者更换创伤用品,为其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让患者达到身心平衡。(3)并发症护理 首先对患者口腔、泌尿道护理,在进食后进行漱口,清除食物残渣,适当进行深呼吸或有效咳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免发生呼吸道炎症反应。 并保持会阴部位干燥与清洁,避免憋尿,多饮水,降低感染风险。(4)康复锻炼 术后根据患者肢体恢复情况合理安排康复计划,术后第1 日, 在对骨折移位无影响的情形下进行肌肉收缩放松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老年患者体质,减轻创伤全身反应。 并接受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与等张联系,2~3 次/d;并展开背伸运动,5~10 次/d。 第2 日行患侧踝关节被动活动, 以及股四头肌与腓肠肌训练,2~3次/d,行足趾小关节主被动锻炼,每个关节锻炼20 次,活动中保持轻柔动作,并逐渐增大活动范围。 术后3~7 d,可展开膝关节、髋关节屈曲运动,1 次/d,20 min/次;并协助患者行患肢主动运动,保持最大限度抬高状,角度以15°~30°为准。 第2~4 周,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坐位、半卧位练习,以摇起床头方式协助患者坐起;注意尽量保持中立位,进行非承重行走,注意避免局部组织肿胀、疼痛。 术后第5 周,则可在专业护理人员指导下展开离床屈膝、负重行走、平衡站立锻炼,并伴随关节屈伸练习,20 min/次,2 次/d,以患者耐受为宜;在下床活动时可给予患者四肢助行器,训练其正确步行,确认绕行平稳后选择双拐指导行走锻炼。
术后随访6 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经护理前后的下肢功能恢复效果, 采用量角器对患者关节活动度(ROM) 进行测量; 并应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下肢协调能力、活动能力、反射能力及运动速度进行评定,采用百分制,所得分值越高则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越理想。 同时应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对患者下肢行走情况评估,以0~5级组成,并分别记为0~5 分,0 分表明患者无法正常行走,5 分表明患者下肢可独立行走,分值越高则步行能力越强[3]。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躯体功能、肌体疼痛、社会功能、 总健康状况等8 个项目进行评定, 以100分为准,分值高低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呈正向比[4]。
将该次研究数据纳入SPSS 22.0 统计学软件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经护理前下肢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下肢功能均得到改善,且研究组ROM、FMA 及FAC 分值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下肢功能恢复效果(±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下肢功能恢复效果(±s)
组别ROM(°)护理前 护理后FMA护理前 护理后FAC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50)研究组(n=50)t 值P 值60.5±7.8 60.1±8.0 0.253 0.801 84.2±9.0 95.7±10.1 6.011 0.000 57.1±4.2 58.0±4.5 1.034 0.304 78.4±5.6 89.1±6.3 8.976 0.000 2.3±0.5 2.1±0.7 1.644 0.103 3.0±1.1 4.1±1.6 4.006 0.000
比较两组数据,护理前患者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其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研究组SF-36 评分相比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在年龄增长下,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且机体各项技能降低,肌肉力量及柔韧性不足,这也直接促使身体平衡性与协调性不稳[5],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易出现摔倒、跌倒致骨折症状。 尤其是下肢骨折发生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其血液循环变差,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影响患者日常活动[6]。 因而在老年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给予科学、全面、合理的护理干预,有助于促使机尽早恢复正常,提高治疗效果,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 康复护理作为由临床护理与循证医学领域联合发展而来的护理服务模式, 相比较常规临床护理,该模式可综合协调医学、社会、康复等学科对患者进行训练,继而保证患者术后健康快速康复[7]。 在该次观察中,研究组经心理干预、环境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其术后不同阶段肢体功能锻炼干预, 其关节活动度、下肢行走及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且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康复效果显著;表明针对老年骨折患者在术后实施全面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加快骨折部位愈合,控制并发症发生,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F-36 生活质量评分[(±s),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F-36 生活质量评分[(±s),分]
组别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50)研究组(n=50)t 值P 值50.6±4.1 51.0±3.9 0.500 0.618 70.5±6.8 85.4±7.2 10.639 0.000
综上所述, 针对老年骨折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需在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全面针对性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下肢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