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燕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铁山卫生院,山东青岛 266423)
女性从受孕开始,即进入到妊娠过程当中,直到最后分娩结束,才结束整个妊娠过程。 对于孕妇来讲,妊娠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身体生理方面的变化,而且对孕妇心理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1]。 尤其是针对初产孕妇而言,由于没有经验,对于妊娠期的自我保健意识较差,再加上妊娠周期不同,分娩程度不同产生的一些临床病症,如子宫明显增大、盆底肌肉损伤等,使得初产孕妇在承受生理痛苦的同时,心理状况也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 因此,基于上述研究分析,该文采用护理干预手段介入的方式,探讨其对初产孕妇产后心理状况、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的价值和作用。
选择120 例自愿参与该次实验的初产孕妇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按照自愿选择原则, 分为实验组(64例)与对照组(56 例)。 实验组64 例初产孕妇中,年龄最大40 岁,年龄最小22 岁,(29.78±3.56)岁为平均年龄;孕周从42~36 周不等,平均孕周为(39.58±1.94)周;其中34 例为顺产,30 例为剖宫产。对照组56 例初产孕妇中, 年龄最大39 岁, 年龄最小22 岁,(29.41±3.26)岁为平均年龄;孕周从42~37 周不等,平均孕周为(39.44±1.84)周;其中30 例为顺产,26 例为剖宫产。所有初产孕妇均自愿报名参加该次实验,患者本身及新生儿均不存在精神等疾病,符合实验入选标准。 该次实验经院伦理委员会批注进行。 所有患者在资料比较上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对照组初产孕妇, 进行常规的护理举措,向初产孕妇介绍病房的环境、规章制度等,按时对患者进行血压、体温等监测,并将情况记录在案。 对于患者的需求及提供解决措施等。
对于实验组初产孕妇,应用护理干预手段进行护理。 首先,是向初产孕妇介绍女性妊娠、分娩的相关医学知识,使其基本了解女性生育的基本情况。 向患者介绍妊娠及分娩过程可能会对患者造成的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影响。 尤其对患者姜姐盆底损伤的原因、表现及预防措施,帮助初产孕妇提高对盆底损伤的认识。 在宣教期间,重点是要改变初产孕妇的错误观念,并能够了解和掌握清洁会阴部,进行康复训练的一些方法。 其次,在护理干预期间,护理人员要加强与初产孕妇的沟通和交流,交流的内容要侧重于从中了解到初产孕妇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因为妊娠导致的负面心理情绪,如抑郁、焦虑、恐惧、担心等。 然后护理人员要在沟通中以专业的姿态引导初产孕妇摆正态度,疏导初产孕妇心理压抑的状况。 再次,护理人员要对队初产孕妇的日常饮食等情况进行指导, 严禁烟酒、刺激辛辣、咖啡浓茶、荤冷等食物,以清淡饮食为主[2]。 指导初产孕妇尽快掌握和适应对新生儿的母乳喂养。 指导初产孕妇要注意休息,尤其是保障正常的睡眠。 最后,针对盆底损伤的问题,护理人员向初产孕妇重点介绍盆底肌康复训练的方法、原则、方法和目的。 训练的具体方法为产妇平躺,然后屈曲双下肢,分开,收缩到肛门及尿道位置后,持续10 s 中,待出现盆底肌上提放松的感觉后,即可恢复原态。 每次训练连续进行30 次上述操作,每天进行4 次左右[3]。
表1 两组初产孕妇护理后各项指标评分情况的比较
护理后,主要对初产孕妇的心理状况及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进行评价比较。 心理状况的量化指标为SAS 评分(焦虑评分)、SDS 评分(抑郁评分)。另外对两组初产孕妇的护理舒适度、满意度和护理效果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采用百分制, 从0 分到100 分。 SAS 及SDS 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心理状态越差;而护理满意度、护理舒适度和护理效果的分数越高,代表护理的效果越好[4]。
该次实验数据资料统计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各组的计量资料和相关医学指标采用t 检验,利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初产孕妇经过周到的护理干预,盆底康复部分依从及全部依从的占比高, 分别为12 例和50例,盆底康复依从性为96.88%;而对照组初产孕妇不依从的患者高达22 例, 只有18 例患者完全依从,另14 例患者部分依从,盆底康复依从性为60.71%。 两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4,P=0.03)。
采用SAS 及SDS 对两组初产孕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在护理前两组评分在50 分的临界值以上,属于轻中度焦虑和抑郁状态。 经过护理,初产孕妇的心理状态都有着明显的改善,相较护理前都有很大的提高,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对照组的平均评分均在临界状态,有部分初产孕妇还存在轻度焦虑和抑郁;而实验组初产孕妇心理状态完全健康,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在护理后两组初产孕妇护理满意度、护理舒适度和护理效果评分方面, 实验组的评分分别为(90.21±1.49)分、(90.34±1.02)分、(87.37±2.19)分,而对照组的评分分别为(76.39±1.03)分、(80.34±1.29)分、(70.28±1.28)分。两组评分结果比较,对照组明显低于实验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盆底肌出现功能障碍是初产孕妇在分娩后较常出现的一种临床疾病,其导致的因素较多,多产妇的影响也较为严重,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康复训练,将会影响到产妇正常的大小便,致使下腹疼痛,进而会在日后引发更为严重的盆底功能障碍疾病。 与此同时,因而初产孕妇初做母亲,角色的改变、疾病的困扰等因素会使得产妇的心理健康情况受到影响。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 需要良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介入进来,有效的改善初产孕妇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能够积极地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5]。 该文采用护理干预手段介入到初产孕妇产后的护理当中来, 通过心理疏导,饮食健康辅导,盆底功能障碍知识及康复训练知识的宣教,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等方法,有效地促进了产妇心理状态的调整以及盆底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在对初产孕妇产后心理状况、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的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初产孕妇的心理焦虑及抑郁情绪,使其积极的配合人员进行盆底康复护理工作。 从而大大提高了初产孕妇对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