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蕾蕾
(山东省邹城市张庄镇卫生院,山东邹城 273500)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 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常见的致病因素有激素作用、家族史、乳腺良性疾病、月经婚育史以及环境和生活方式等[1]。 乳腺癌多见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生育晚或是从未生育的患者,患者在早期通常无典型症状和体征,乳腺肿块是乳腺癌的典型体征,患者还有乳头溢液、乳腺皮肤出现向酒窝一样的凹陷、乳头,乳晕异常及皮肤改变等[2]。乳腺癌可转移到肺、肝、脑、骨等器官,从而破坏其正常组织,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对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乳腺癌最常见的方式是手术治疗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而麻醉作为手术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手术及患者术后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该研究选取2018年9 月—2019 年9 月期间在该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74 例患有乳腺癌的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从而探讨在乳腺癌患者手术中采取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其对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在该次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进行治疗的74例患有乳腺癌的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有37 例患者,纳入标准:(1)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3];(2)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心脏、肾脏及肝脏等重要器官无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4) 愿意参与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1)经确诊非乳腺癌的患者;(2)非手术治疗的患者[4];(3)重要器官如心脏、肾脏以及肝脏等存在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5];(4)不同意参与研究的患者。在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中,实验组患者年龄为36~69岁,平均年龄为(48.8±5.3)岁,患者ASA 分级为Ⅰ~Ⅱ级;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7~69 岁,平均年龄为(48.7±5.1)岁,患者ASA 分级为Ⅰ~Ⅱ级;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ASA 分级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 即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放患者静脉通道,通过多功能检测仪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同时给予吸氧。 患者行常规全身麻醉静脉诱导,常见的诱导药物有咪达唑仑(2 mg)、丙泊酚(1.5~2.0 mg/kg),舒芬太尼(0.5~0.8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等,行气管插管的患者于插管后行机械通气[6]。
实验组患者则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全身麻醉:给予吸氧(一般采取面罩吸氧),接着行全麻诱导,手术过程中给予咪达唑仑,剂量为1~2 mg;同时给予舒芬太尼,给药剂量为5 μg;(2) 指导并协助患者采取患侧上位, 将患者T3间隙的中点延长线的外侧2.5~3.0 cm 处作为穿刺点,对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 用1%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3)将电极片置于患者穿刺区以外的前外侧胸壁,并与周围神经刺激器的正极相连接,然后将神经刺激针与周围神经刺激器的负极相连接[7]。 将周围神经刺激器的初始电流参数设置为3 mA、2 Hz、6 V, 然后将可留置神经丛阻滞套件中的刺激针呈90°进针,当针尖经过横突后,再进针1 cm。若感觉到患者的肋间肌出现收缩,然后将刺激器电流调整为0.3~0.6 mA。 若此时还能感受到患者肋间肌的收缩, 那就说明针尖已经进入了患者椎旁间隙的位置,然后回抽,若针管内没有血液或是气体,则再注入0.5%罗哌卡因,剂量为2~2.5 mg/kg。 若调整电流后患者肋间肌的收缩消失或是不明显, 则应缓慢进针,并调整针尖方向,直至肋间肌再次出现收缩,从而固定穿刺针,注入麻醉药物,然后置入套件中自带的套管,用手术贴膜进行固定[8]。 测定并及时记录患者的阻滞平面,15 min 后进行全麻诱导,方法同上。
在手术过程中,应对两组患者持续、恒速泵入丙泊酚,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及维库溴铵等,并根据患者BIS 的数据及时调整丙泊酚的用量 (患者BIS 一般维持在45~60)。 应注意的时,当切皮后,患者的心率和MAP 等值明显升高,则增加舒芬太尼0.2 μg/kg/次,并于手术结束 前15 min 停止对患者输入丙泊酚[9]。
按照上述方法,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清醒时间及术后不同时间段(4、8、12、24 h)的Ramsay 评分。
及时统计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变化,并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n(%)]表示;而计量资料则用t 检验,用(±s)表示,当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麻醉清醒时间及术后不同时间段Ramsay 评分的比较分析,通过上述方法,实验组患者麻醉清醒时间为(7.51±2.37)min,对照组患者麻醉清醒时间为(12.94±5.36)min,实验组患者麻醉清醒的时间明显要比对照组患者短,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Ramsay 评分方面,对照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Ramsay 评分也比实验组患者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评分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清醒时间及术后不同时间段Ramsay 评分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清醒时间及术后不同时间段Ramsay 评分的比较(±s)
组别4 h(分)8 h(分)12 h(分)24 h(分) 麻醉清醒时间(min)实验组(n=37)对照组(n=37)t 值P 值2.21±0.38 2.52±0.59 2.172 0.036 2.11±0.31 2.51±0.49 3.227 0.003 2.11±0.22 2.43±0.0.48 3.273 0.002 2.10±0.31 2.91±0.20 18.115 0.001 7.51±2.37 12.94±5.36 4.326 0.000
近些年来,乳腺癌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不断在升高。 乳腺癌是临床上妇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乳腺虽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但乳腺癌细胞可随淋巴林和血液进行转移,从而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 乳腺癌根治改良术是临床上治疗乳腺癌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麻醉是手术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手术过程及术后患者的恢复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选择恰当的麻醉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科直接作用于患者一侧的肋间神经,从而对一侧胸壁产生麻醉作用。 在乳腺癌根治改良术中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科有效阻滞患者乳房及胸壁等大部分的神经,镇静作用好,并且还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
在该研究中,通过上述方法,实验组患者麻醉清醒时间为(7.51±2.37)min,对照组患者麻醉清醒时间为(12.94±5.36)min,实验组患者麻醉清醒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麻醉清醒的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Ramsay 评分明显要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我们可认为,在乳腺癌患者手术过程中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不但能有效地减短患者麻醉清醒的时间,而且还能降低患者术后Ramsay 评分,从而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