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思考

2020-07-03 02:48亓万芹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数学思考质疑数据分析

亓万芹

摘 要: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它也是生活优化选择的重要依据所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情境中、真切的学习质疑活动中感知数据、感悟数据,并在数据采集、整理、分析与推理等系列活动中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进而感悟到数据出现的随机性,以及数据出现的必然性。

关键词:数据分析;数学思考;质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C-0076-02

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是当下小学数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质疑等活动中领悟到不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学会解读数据,学习尝试分析数据,并从中找寻到数据内在的规律,使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得以建立,数据分析意识获得发展。

一、以教材为根,创设接地气的情境

众所周知,教材文本是教师施教之根本,也是学生学习之根本。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紧教材,吃透教学内容,切准知识与学生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等的联系点,精准思考,精细谋划。同时,也让学生在对这些数据的处理中的分析意识得以强化,分析观念获得发展。

如在六年级《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去创设学习情境。教材例题1是以我国总面积为先导,要求学生观察我国土地的主要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的占比情况。仔细审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储备等要素,不难发现,学生对地形的了解是无法跟上教材的步伐的,所以教师就要善于改编教材的文本内容,依托其要义,合理地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素材,让他们在自己经验的支持下,更快地进行思考与学习,进而助推学习向纵深迈进。

(一)改编教材内容

把中国地形分布情况,改编为六年级(1)班同学准备春游活动情景。“六年级(1)班的同学准备去春游了,生活委员为大家准备了好多水果。苹果40个,桃子30个,橘子20个,香蕉60根,梨子50个。”

紧接着,教师用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思考。“看到这一组数据,从中你能感知到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问题诱发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能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学生会在思考分析后得出:水果的种类有5种,总数是200个。

(二)引导学习思考

学生会在不同思考的碰撞中,逐步感知到,针对这类数据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每一种水果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等。这样的思考就使学生的学习越来越接近例题1的内容了,从而为研究学习扇形统计图提供动力支持,也提供思维支撑。

以此同时,教师出示这次春游水果分布情况的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比较,把自己计算结果与课件上的统计图中的百分数进行比较,直观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以问题为引,促进学习思考深入

在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谋划教学问题情境、精心构思学习问题,并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深思。如在“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就得灵活地创设系列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思考中把握扇形统计图构成要素与组成原理,进而实现学习的有效突破,让课堂变得更有灵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设计系列问题,引发学生较为理性的学习思考。“为什么苹果的数量在这个统计图中只画出这么大?橘子对应的扇形大小是正确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等。问题会诱使学生把目光再次聚焦到扇形统计图上,促使学生深思五种水果的分布情况。

同时,也萌发出较多的疑问:“是啊!为什么梨子会画这么多?为什么香蕉所占的扇形是最大的呢?”问题势必会引发思考,也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投入。诚如古语所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会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到这五种水果呈现规律的感悟之中,促使他们去思考每一种水果对应扇形大小的由来。

(二)引领问题解读

当学生经过计算、测量等系列活动后,他们发现,苹果是40个,是总数200个的20%,扇形统计图是一个圆,代表着200个水果,苹果占其中20%,那么就应该占圆周角的20%,所以它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是360度×20%=72度,这与测量的数据完全吻合,说明自己的分析、思考和计算等都是有道理的,也是正确的。

这样的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各种数据,有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构成的理解,进而使扇形统计图的本质属性在学习中逐渐凸显出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不断加深,扇形统计图的知识建构也逐步形成。

案例教学告诉我们,教师要想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引领者,就应该学会以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教材文本内容,去设计教学情境与教学环节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据采取、整理、分析等系列活动之中,进而让他们对数据分析的学习更加投入。在案例中,教者把中国地形分布情况,改编为学生熟悉春游、水果等,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感受,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以引导为本,营造敢质疑的氛围

课程改革一直倡导,教师应成为孩子们数学学习的引领者,从中能够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点拨、一种启迪,而不是传授或教导。如在《平均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经验激活与学习引领等工作,旨在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更好地学习数学,更好地领悟平均数的基本要义,把握好平均数概念的本质。

教学伊始,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简单的学习情境。“李师傅准备到甲乙两个公司应聘参加工作。甲公司的宣传是:本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8000元;乙公司的宣传是:本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是在8000左右。”面对这两则招聘广告,你能为李师傅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吗?

面对这一学习情境,学生会畅所欲言,有的学生则认为:基本工资都是8000元,甲乙两公司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随便选择一家都可以的。有的学生则提出自己的见解,甲公司的平均工资是8000元,这个就难以捉摸了,可能大家基本上都在8000元左右,也有可能是管理干部有的月工资20000元、18000元等,他们很高,但平均工资是8000元,说明很多员工工资是远远达不到8000元的。

教师可以呈现出甲乙两个公司部分员工工资的明细表,让学生观察、分析数据,验证先前学习的思考,从而使他们将数据分析与生活经验融合起来,进而实现学习的有效突破。

甲公司的总经理月工资是36000元,一般员工的是4200元,保安人員工资是1800元,保洁人员工资是1000元等。乙公司的经理月工资是10000元,普通工人工资是8000元,其他人员工资是4000元等。

通过学习辨析讨论,学生逐步感悟到“平均数”的意义,明白平均数不是绝对数,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后的数据,它来自于“移多补少”,把多的部分拿出来,补足少的那一部分,从而使整体达到一个平均水平。当学生经历了如此的学习比较时,他们会对平均数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够感受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进而增强学习统计的动力,增强数据分析的意识,从而使他们的数学分析观念随着学习思考的推进而不断深入。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统计思想有机融合在知识教学之中,并善于利用好生活化因素和质疑学习机制等,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需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合理推敲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学习中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张仁进.经历统计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J].小学数学教育,2019,(22).

猜你喜欢
数学思考质疑数据分析
数学课堂中的快乐元素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浅析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