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丁瑞
(高唐县人民医院,山东聊城 252800)
脑血栓是当今社会危及老人生命的最大因素。 而早期治疗是治疗脑血栓的关键。 脑血栓患者由于疾病发展快、病程长,常产生悲观、低落、焦虑等不良心理,且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情感和心理障碍等[1]。 脑血栓患者在治疗的恢复期,言语、功能障碍可逐渐得到患者,但不良心理较容易反复,因此在药物治疗期间,辅之以基于其性格特征的心理治疗意义重大[2]。 为探究应用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治疗结合药物对于脑血栓康复期患者的临床价值, 该文选取了2017 年9 月—2019 年9 月期间在该院治疗且处于康复期的脑血栓患者60 例进行治疗与记录,并与健康的30 名体检者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以在该院就诊的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的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处于康复期的患者60 例,将其分为2 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分别设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再从同一时期行健康体检者中随机选取30 名设为正常组。 所有患者和入选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且同意。 对照组男女性别比为17∶13, 年龄59~79 岁不等, 均值(60.21±3.15)岁;观察组男女性别比为16∶14,年龄58~77 岁不等,年龄均值(60.23±3.14)岁;正常组男女性别比为19:11,年龄59~78 岁不等,年龄均值(60.22±3.15)岁。 经过统计学比较,上述3 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采取溶栓抗凝,扩血管和营养大脑以脑神经的药物口服治疗,同时进行生理盐水和奥扎格雷钠混合静脉滴注,1 次/d,连续两周。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不同性格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方法。 (1)恐惧型:多沟通交流,帮助其安排好生活事宜,缓解其心理压力;医护人员与家属共同及时了解患者的想法, 也要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发现不良心理,及时转移其注意力,消其顾虑。 (2)焦虑型: 医护人员和家属均需密切关注患者的日常表现,可陪伴患者适当运动、散步,多给予患者关怀与鼓励,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医护人员定期告知患者治疗进展及恢复情况,减少患者的担忧和顾虑。 (3)急躁型:患者因康复时间较长, 常对医护人员具有过高的要求,因此需对其进行心理安抚,为其讲解该病的治疗过程及进展以及后续的治疗计划,可通过其他病友对其进行开导,或者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之缓慢平复急躁的心情。
(1)3 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水平; (2)2 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I 评分、SSS 评分;(3)2 组患者的心理素质评分。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A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误差表达式(±s)表示,检验方式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2 组相比,观察组的血红细胞压积和全血还原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 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对比(±s)
表1 3 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对比(±s)
组别血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mm/h)血浆粘度(cp)全血还原粘度(cp)低中高对照组(n=30)观察组(n=30)正常组(n=30)51.46±5.71 49.32±5.48 45.56±5.21 10.10±6.50 11.10±6.10 10.10±6.88 1.64±0.82 1.88±0.31 1.64±0.23 21.06±9.88 20.12±9.41 19.91±8.47 13.42±5.24 11.92±6.87 11.81±6.88 4.39±2.50 3.31±2.45 1.31±3.56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BI 评分、SSS 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I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而S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I 评分、SSS 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I 评分、SSS 评分对比[(±s),分]
组别B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SS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34.91±24.88 35.01±24.55 0.016 0.988 43.79±21.96 69.89±21.59 4.642 0.000 22.12±1.43 23.91±1.47 4.781 0.000 15.62±6.87 8.80±6.88 3.842 0.000
经过不同的治疗后, 对照组的心理素质评分为(76.4±2.7)分,情感职能评分为(77.5±2.6)分,显著低于观察组(80.7±2.1)分、(81.3±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心理素质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的心理素质评分对比[(±s),分]
组别心理素质 情感职能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76.4±2.7 80.7±2.1 6.886 0.000 77.5±2.6 81.3±2.4 5.882 0.000
脑血栓是多病因引起的慢性病,病情进展快且病程长, 患脑血栓病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很强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老年人机体的各种功能减退,其临床表现为瘫痪、失语、意识和智力障碍等,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因而对疾病恢复带来不利的影响,为使病人重新达到生活自理,有很好的最佳身心状态。 脑血栓患者除坚持可靠用药外,还需进行饮食、锻炼及各方面的科学护理,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从病因和外因入手,防止复发[2-3]。 因而在治疗康复期,除继续进行药物治疗外,还应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4-5]。 此外,恢复期的患者仍存在不稳定心理,患者表现为烦燥多虑,沉默不语,对这些情绪不能正确对待, 忍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和偏瘫带来的痛苦,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和悲观厌世情绪[6-7]。 以患者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心理治疗针对脑血栓患者各种不同心理情绪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同时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和感同身受的共情心,关心体贴病人,为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此次研究中,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与正常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BI 指数、 心理素质评分和情感职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S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应用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结合,对于改善脑血栓康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大有裨益,还可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和情感职能, 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