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庆阳市人民医院,甘肃庆阳 745000)
部分研究结果表明[1],女性在妊娠期间随着子宫、胎儿不断增大等因素影响盆底肌肉、 组织等血液循环,导致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PFD)的风险增加,对产妇产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PFD 属于妇科常见疾病,属于盆底支持组织缺陷及损伤性疾病,患病后产妇有遗尿、漏尿、张力性尿失禁、慢性盆腔疼痛、性功能障碍及盆腔器官脱垂等表现,其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是妊娠及分娩所致, 未及时治疗影响产妇身体恢复,因此产后早期行经济、有效及可行的康复治疗能改善预后效果,便于促进盆底功能恢复[2],基于上述背景,该研究分析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在女性盆底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效果,以2018 年1 月—2019 年11 月为研究段,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是该院接收的150 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随机分两组各75 例,观察组:年龄22~35 岁,年龄均值是(28.84±2.76)岁;孕周37~42 周,孕周均值是(39.58±6.29)周;经阴道分娩45 例,剖宫产分娩30例;对照组:年龄23~36 岁,年龄均值是(28.95±2.64)岁;孕周38~42 周,孕周均值是(39.65±6.12)周;经阴道分娩43 例,剖宫产分娩32 例。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纳入:经妇科检查确诊符合美国妇产科学院《盆腔器官脱垂临床实践指南》[3]中PFD 者;足月、初次生产及单胎妊娠;超声检查显示阴道后壁黏膜呈球状物膨出;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2)排除:孕前伴有尿失禁、粪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者;产后持续恶露及阴道出血者;伴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者;伴有妊娠合并症者;既往盆腔手术史;涉及该文康复治疗禁忌证者;认知、精神障碍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对照组:常规康复锻炼,提供疾病宣讲、膳食指导、康复指导等,实时监测病情,定期观察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情况,指导行简单的盆底肌训练。
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 (1)盆底肌肉康复训练: 产后实时监测产妇各生命体征,产后≥42 d 行康复锻炼,训练前主动与其沟通,阐明训练必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项,稳定情绪且积极配合训练。 训练时叮嘱产妇在自我感觉舒适的体位下,选择站立、坐立及半卧等形式,提升、收缩并放松肛门以及尿道口,各动作持续8~13 s,每组5~12 次,每日锻炼3~6 组;指导产妇选择卧位,逐渐吸气、弯曲并环保双腿到胸部,每日锻炼3 次。 除了行上述康复训练外,配合转体及腹肌训练: ①转体训练 指导产妇取膝跪位,分开双膝并逐渐甚至肘部,平放于床上,向左右两侧转体,每次10 min,3 次/d;②腹肌训练 指导产妇取仰卧位,上举上臂超过头部,缓慢的回放到躯体两侧,训练时深呼吸后,缓慢呼气,10 min/次,3 次/d。 (2)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产后≥6 周行该操作,该研究涉及仪器是盆底肌治疗仪(型号MLD B4Plus),治疗前严格掌握治疗指征,向产妇及家属阐明治疗的优势、必要性及注意事项等, 治疗前测试产妇对电刺激的耐受感,结合肌纤维的差异性,合理选择刺激频率及脉宽,如Ⅰ类肌纤维者电刺激频率为8~33 Hz; 调整脉宽20~320 us;Ⅱ类肌纤维者电刺激频率20~80 Mz,调整脉宽320~720 us, 根据产妇承受的最高强度实际应用,以无疼痛感较适宜,30 min/次,2~3 次/周。
研究对象持续康复治疗时间均是7~10 周。
盆底肌张力:无收缩是0 分;轻微颤动是1 分;轻微收缩是2 分;完全收缩是3 分;正常收缩是4 分,强烈收缩是5 分,得分越高则盆底肌张力越好[4]。
生活质量:参照盆底障碍功能调查表[5](PFDI-20,涉及排尿、排便及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共有20 题,每题0~4 分)及影响问卷(涉及膀胱、阴道及肠道,共有7题,每题0~3 分),得分越低表示生活质量更具优势。
统计两组发生尿失禁、尿潴留及盆腔脏器脱垂的并发症例数。
利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 计量资料(盆底肌张力及生活质量)(±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并发症)[n(%)],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比较两组盆底肌张力、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张力评分较对照组高,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比较盆底肌张力、生活质量[(±s),分]
表1 比较盆底肌张力、生活质量[(±s),分]
组别盆底肌张力治疗前 治疗后生活质量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75)对照组(n=75)t 值P 值2.36±0.82 2.34±0.75 0.155 8 0.876 4 4.09±1.05 3.06±0.64 7.254 0<0.01 22.35±2.41 22.36±2.28 0.026 1 0.979 2 15.63±2.54 18.59±2.72 6.888 0<0.01
观察组并发症率(2.66%)低于对照组1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n(%)]
部分研究结果表明[6],女性盆底对子宫、膀胱及直肠等盆底器官有支撑作用,维持二便及性生活等正常生理功能,但妊娠时受子宫压迫、胎儿等因素限制,分娩时释放盆底松弛激素, 导致产后PFD 发病率升高,逐渐成为危及我国女性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未接受及时治疗可能发生阴道松弛、 二便异常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因此谭健坤[7]学者认为,产后早期行对症治疗是稳定病情的关键,便于获得良好的治愈疾病效果。
有研究报道[8],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该病症产妇能提高整体疗效,涉及盆底肌肉训练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两部分,前者是指导产妇有意识的收缩盆底肌肉群,达到强化盆底肌肉力量、强度的目的,促进盆底肌功能及盆底结构早期恢复;后者利用电流刺激盆底神经,充分发挥其神经兴奋作用,便于强化盆底肌肉力量,同时借助生物反馈技术,协助产妇对生理过程更好的控制,便于提高康复效果。
该研究治疗前比较两组盆底肌张力、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张力评分较对照组高, 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低;并发症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研究与蔡卓君等[9]文献报道结果接近,由此可见早期行盆底康复治疗能促进产后身体恢复, 具有无创、无痛及并发症少等优势, 便于改善产妇预后效果,具体分析如下: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能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早期恢复,避免因盆底肌肉、组织受损等因素引起相关并发症,原因是自主收缩盆底肌肉群,利于改善盆底肌肉功能,同时不断训练肛肌、腹肌与尿道括约肌等,利于强化机体对膀胱颈、尿道及肛门的支撑及控制作用, 便于产妇能更好地控制排尿或排便,避免腹部压力过高压迫盆底及腔内脏器,并且电刺激能抑制副交感神经, 增加膀胱容量且降低膀胱收缩力,避免发生尿失禁、尿潴留等现象,进而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PFD 产妇采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能提高盆底肌张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具临床可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