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2020-07-03 05:13崔婷婷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患侧上肢偏瘫

崔婷婷

(江苏钟山老年康复医院,江苏南京 210000)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特征,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控制了脑卒中的致死率,但致残率仍然居高不下。 脑卒中后最易出现的致残后遗症为上肢功能障碍,具体包括瘫痪、随意运动丧失、异常肌张力/或躯体感觉变化,疾病进程到慢性期后超过一半以上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仍然存在, 特别是手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1]。 临床中针对该类患者群体的康复治疗主要以恢复上肢功能为主,随着强制性诱导运动干预方法在临床中开始应用,让脑卒中后患者上肢与手运动功能有了显著的改变,优化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onsta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作为全新的康复治疗技术, 该治疗核心思想是限制患者健康肢体的使用,强制患侧肢体活动,进一步达到改善上肢使用能力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因此该研究重点分析CIMT 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以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为研究段,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8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4 例。 纳入标准:(1)入选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相关的诊断标准;(2)均为首次发生脑卒中,单侧肢体偏瘫患者;(3)采用CT、MRI 等影像学手段确诊;(4)年龄≥18 岁,认知功能正常;(5)偏瘫上肢功能测试评分≥3 级; 偏瘫侧上肢各关节无由于疼痛导致日常活动受限,椅或轮椅端坐位平衡≥II 级;(6)上肢张力改良Ashworth 评分为0~2 级;排除标准:(1)病情不稳定者;(2)经90 d 内采用其它特殊治疗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如肉毒素毒素注射,镜像治疗;(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4)脑梗死、脑出血再发者;(5)骨折患者;(6)运动功能活动指数≥2.5 分者。 研究组中男24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46.65±12.78)岁;平均病程(10.52±12.64)个月;左侧偏瘫:28 例,右侧偏瘫:16 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21例; 平均年龄(46.72±12.69) 岁; 平均病程(10.48±12.52)个月,左侧偏瘫:30 例,右侧偏瘫14 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运动治疗,主要为调整异常运动模式,引导患者进行正确运动模式,控制肌张力,维持关节活动度,患侧负重等。

研究组采用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该运动主要包含3 个部分:(1)限制健康手侧应用[2],通常可采用休息位手夹板或将装有填充物的手套用于控制健康手侧的活动,并且采用吊带控制健康上肢的活动,主要应用手夹板或手套在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中应用,在会导致平衡与安全性受到影响时, 才能解除强制限制,受夹板或手套通常应采用方便解开的尼龙搭扣等固定,便于患者在危急状态中可自我解开。 在整体的治疗阶段应当详细记录患肢的应用情况与强制装置的应用情况。 (2)强化训练患侧上肢,在健康肢体受到控制期间,应当集中化、反复与增强训练患侧上肢,减少由于脑卒中患者在功能恢复期间建立的不良喜欢,在医师与护士指导中, 每天应有6 h 开展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 (3)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进行任务训练,涉及的内容涵盖患手开关门、开关灯、洗脸毛巾的取放、掀开被子睡觉、叠被子睡觉、穿脱衣服、餐具进食,凡事需要涉及到患者用手完成的活动,均应当纳入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让患者配合患手来完成,患者需要每天将自己完成的情况进行良好的记录,便于医师与护士按照患者现状进行调整训练能力,增加强度,日常生活训练可增强不同肌群的肌力、耐力、肌张力,提高患侧手的精细活动,增强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两组均每天训练1 次,60 min/d,一周进行6 d,4周为1 个康复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 周后上肢运动功能指标变化 (包括FuglMeyer 上肢功能评定 (Fugl 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运动活动日记(motor cativity log,MAL)[3]。

FMA-UE:重点针对反射活动、肩、肘、腕与手指运动等33 个项目进行评估, 每个评分0~2 分, 满分66分,分数越高表明上肢功能恢复于浩。

ARAT:针对上肢远端动作功能进行评估,可有效的表现脑卒中上肢与手功能恢复程度, 总共19 个项目,每个项目0~3 分,满分57 分,分数越高则提示上肢功能恢复越理想。

MAL:评估生活中使用偏瘫上肢的数量与运动质量, 总共30 个项目, 每项目0~5 分,0 分为未使用,5分为使用频率与质量良好,总分处于单个项目分数为总平均分,平均分越高则提示患者患手应用数量与质量越佳。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全部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UE、ARAT、MAL 上肢运动功能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UE、ARAT、MAL 上肢运动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FMAUE、ARAT、MAL 上肢运动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分]

注:* 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时间FMA-UE ARAT MAL研究组(n=44)对照组(n=4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44.74±9.74(59.52±10.02)*#45.05±9.62(20.18±10.14)*26.64±14.31(43.35±16.02)*#25.81±13.87(29.15±15.87)*1.34±0.63(2.48±0.74)*#1.39±0.59(1.74±0.69)*

3 讨论

CIMT 作为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的干预治疗方式, 该遵循的理念是通过塑形技术、行为技术与限制手段,来刺激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的频繁使用,增强偏瘫侧上肢在具体生活与活动中的质量,避免或改善偏瘫侧上肢较长时间未使用而荒废的情况,加快其运动功能的恢复[4-6]。 CIMT 与常规的康复运动治疗具有较大的差异性,CIMT 并非属于单一化的治疗技术,其是健全的训练方法,在治疗环节中纳入了塑形技术、行为技术以及限制技术,多方面的融合来促进患者恢复。既往研究采用meta 分析报道,CIMT 与常规康复运动治疗比较,可有效增强脑卒中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同时改善患侧上肢废用现状,同时持续性的运动刺激能够促进卒中后大脑皮质功恢复。该研究经过4 周的治疗,结果发现研究组FMAUE、ARAT、MAL 上肢运动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CIMT 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FMA-UE、ARAT、MAL 这3 个量表的深入评估,了解了患者全面恢复现状,提示CIMT 治疗可增强上肢肌力,提高关节活动度,使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患侧功能性得到改善。 该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报道相符,研究报道筛选了120 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采用CIMT 进行康复治疗发现患者的关节活动度、 上肢协调程度、肌力均显著改善,说明了该康复方法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CIMT 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增强上肢使用能力,同时保障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基础从而达到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该康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患侧上肢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更 正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吻合血管的上肢穿支皮瓣修复手足皮肤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