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潇苇
(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山东淄博 255000)
临床上, 膝骨关节炎是关节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是由于关节边缘骨质增生、软骨退行性病变等导致的该病,以膝关节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患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且及时的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现阶段,此病在临床上并无统一的治疗计划,即使使用西药治疗可使疼痛缓解,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中医学中,该病是因为体内被寒、湿邪、风入侵体内,邪气存在于关节内,进而对经脉造成阻塞,使得患者筋骨失调、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等。 有报道指出[1],膝骨关节炎患者通过传统的中医治疗加规范的功能训练可使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所以,该研究以2017 年7 月—2018 年9 月74 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远期疗效,报道如下。
选取74 例膝骨关节炎患者,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 例,男19 例,女18 例,年龄30~66 岁,平均年龄(54.44±3.98)岁,病程0.6~14 年,平均病程(5.47±2.51)年;对照组37 例,男20 例,女17 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55.36±4.12)岁,病程0.7~13 年,平均病程(5.39±2.60)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 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膝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近期未服用抗溃疡、甾体抗炎药等影响该次研究药物。
排除标准:妊娠期者;哺乳期者;认知存在障碍者;精神疾病者;不配合研究者;伴有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他疾病者。
对照组:温针灸,即患者仰卧位,关节屈曲90°,取犊鼻、内膝眼穴位,针灸方式为指切进针法,方向为斜向关节腔,深度为15 mm 左右,得气后留针20 min,在针柄处将药用灸条插好,点然后施灸,燃尽后起针。 3次/周。
观察组:温针灸(同对照组相同)+康复训练,包括:(1)股四头肌收缩训练。 股四头肌长收缩:仰卧位,下肢自然伸展,患肢尽可能伸膝,床面用力按压,感受大腿部位肌肉为紧绷状态,保持15 s。 (2)股四头肌的张收缩训练。 坐位完成伸膝训练,膝屈曲90°,后伸直5 s后再次屈曲。 (3)抬腿训练。 立位,直斜上抬患肢45°,坚持5 s 后复原。 全部训练每天150 次,3 次完成。 对于膝关节不稳定或部分位置怕凉者,可佩带护膝。 两组均治疗15 d。
(1)疗效[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关节活动严重受限。
(2)膝关节功能评分:根据Lysholm 膝关节评分量表[3]评价,包括关节稳定性、最大步行距离、是否需要支持、跛行程度4 项,共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3)疼痛评分:根据视觉模拟法评分[4],在纸上画一条10cm 长的线段, 平均分成10 分,0 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1~3 分表示轻度疼痛,4~6 分表示中度疼痛,7~9 分表示重度疼痛,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n(%)]
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增加,且观察组增加分数多于对照组,但是治疗后、随访30 d、随访60 d 两组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随访30 d 随访60 d观察组(n=37)对照组(n=37)t 值P 值27.77±8.25 28.03±6.88 0.621>0.05 43.23±5.02 42.33±4.01 0.521>0.05 42.84±5.46 41.3±4.74 0.521>0.05 42.26±5.74 41.68±4.78 0.421>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30 d、随访60 d,两组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疼痛评分对比[(±s),分]
表3 疼痛评分对比[(±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随访30 d 随访60 d观察组(n=37)对照组(n=37)t 值P 值9.53±2.01 9.40±2.94 0.625>0.05 2.14±1.38 3.48±0.85 6.021<0.05 2.28±1.37 3.48±0.83 6.741<0.05 2.43±1.38 3.52±0.83 6.950<0.05
膝骨关节炎在中医学中为“骨痹”范围,中医学中指出,该病发病机制主要是膝关节劳动受损,风寒湿邪侵入体内,从而导致患者经络痹阻,某些位置发生气血瘀滞,所以以痛为主,该病以行走不利、酸软乏力、患膝疼痛为主要症状;湿邪在关节处停留,出现肿胀,所以治疗的主要内容是温经通络、祛风散寒。
该次研究结果为,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随访30 d、随访60 d 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分析原因为: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艾灸具有温热效果,也有关节周围软组织修复、关节活动改善、利于吸收渗出物,消肿散结、温养筋脉等作用,通过艾灸刺激,可使组织肌肉生产热休克蛋白,此蛋白可激活免疫系统,达到疾病防治的目的[5]。 温针灸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结合,可共同作用对应的经脉和穴位,发挥协同作用[6]。 患者利用温针灸的方式针刺深部组织,并通过转捻插提等手法对多个神经干、神经末梢、感受器刺激,增强粗神经纤维活动,降低神经纤维活动传入,这两种信息出现相互影响和制约,实现镇痛的目的[7]。同时此种镇痛效果在单次针刺期间存在,并且在结束针刺很久也会存在。 有研究报道[8],通过针刺治疗炎性痛大鼠,发现针刺镇痛既有即时效应也存在明显的后效应,同时经过针刺多次后,效应发生累加。 此情况也许同时针刺的远期疗效存在关系,但是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治疗后,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增加,且观察组增加分数多于对照组,但是治疗后、随访30 d 和60 d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原因为:膝骨关节炎功能障碍以股四头肌肌力降低为主要表现,同时影响着该病的发展。 肌肉既是关节保持稳定的主要结构,也是重要的振动吸收工具。 所以,肌力降低会降低关节稳定性,以膝过度旋前、髌骨移位、Q 角增大等生物学该病为主要表现,上述变化会恶化膝痛,出现恶性循环[9~10]。 另外,活动受限、关节疼痛会降低关节囊、韧带、膝周肌腱等软组织强度,并降低关节稳定性,同时影响股关节、股胫关节应力分布,加重膝骨关节炎症。 所以,提高主动活动能力、膝关节稳定性和提升下肢肌力(特别是股四头肌肌力)是膝骨关节炎康复的重点[11~12]。 因此,该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收缩、抬腿等训练,使得患者膝关节功能得到显著提升,但是远期效果相同。
综上所述,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效果显著,在疼痛减轻方面,远期效果良好,但膝关节功能评分无影响,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