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栋,王西宾
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汉中723000)
随着近些年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疾病谱也随之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有研究证实,现代人类的疾患约有50%与行为和生活方式存在密切相关性,我国近些年的调研显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等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3]。肿瘤是指机体在多种致瘤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出现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研究指出,肿瘤细胞具有不同于正常细胞的代谢变化,呈现出低分化、高增殖和转移性等特点,肿瘤细胞会经淋巴道、血管、体腔等途径进行转移,而恶性肿瘤的转移往往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4-6]。临床实践发现,骨骼是仅次于肺和肝的转移高发部位,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继发性病变[7]。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骨转移性肿瘤,其中占比较靠前的肿瘤类型为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肾癌和甲状腺癌,还有研究指出,约有15%~30%的肺癌、结直肠癌、肾癌等患者在治疗中会出现骨转移现象,使患者病死率进一步提高[8-9]。及早准确的诊断是临床治疗方案制订的重要依据,也是改善骨性转移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99Tcm-MDP全身骨扫描和局部SPECT检测都是当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骨转移诊断方式,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相比于99Tcm-MDP全身骨扫描,局部SPECT检测对骨转移性肿瘤诊断更为准确敏感,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1例疑似肿瘤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31例,年龄31~79岁,平均(54.49±4.41)岁,81例患者中前列腺癌6例,肺癌12例,膀胱癌13例,肝癌12例,食管癌11例,胰腺癌9例,子宫癌2例,肾癌4例,鼻咽癌5例,大肠癌4例,胆囊癌3例。病例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恶性肿瘤或高度怀疑恶性肿瘤且出现不明原因骨痛者;②意识清晰能够配合进行调研;③调研报医院伦理学会批准实施;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患者;②骨显像正常或全身广泛骨转移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④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2 干预方法 分别对入组对象实施99Tcm-MDP全身骨扫描和局部SPECT检测,99Tcm-MDP全身骨扫描实施方式如下:选择PHILIPS Forte双探头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检测前患者静脉注射99Tcm-MDP 750-1110MBq显像剂(产品购自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放化纯>95%),注射后嘱患者多饮水,检测前排空尿液,取平卧位,使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设置能峰为140 keV,窗宽设置为20%,采集矩阵设置为1024×512,扫描速度15 cm/min,对患者实施全身骨扫描后即将采集的数据录入工作站中,并由医师进行评价。局部SPECT检测方式如下:挑选全身骨扫描后疑似骨转移部位的图像,进行SPECT断层图像连续采集,合计采集360°图像,而后依据计数率情况继续采集图像,而后将采集的数据使用SPECT软件进行重建处理;将采集的图像数据经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评估,主要依据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部位等特征进行结果判定。
3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按照如下标准判定患者是否存在骨转移情况,患者出现以下任何一个表现即判定为骨转移:①出现多发性非对称性无规律分布的放射性浓聚或稀疏区域;②显示阳性区域患者主诉出现不明原因疼痛、肿物或神经症状、骨折等;③使用X线、CT或MRI检测显示区域出现骨质破坏并排除其他破坏原因;④对高度怀疑出现骨转移部位实施病理检测确诊[10-11]。
199Tcm-MDP全身骨扫描对骨转移性肿瘤诊断价值分析 经评估发现,99Tcm-MDP全身骨扫描对骨转移性肿瘤诊断一致性为69.14%,灵敏度为70.00%,特异度为67.74%,阳性预测值为77.78%,阴性预测值为58.33%,见表1。
表1 99Tcm-MDP全身骨扫描对骨转移性肿瘤诊断价值分析(例)
2 局部SPECT对骨转移性肿瘤诊断价值分析经分析发现,局部SPECT对骨转移肿瘤诊断一致性为92.59%,灵敏度为92.00%,特异度为93.55%,阳性预测值为95.83%,阴性预测值为93.55%,见表2。
表2 局部SPECT对骨转移性肿瘤诊断价值分析(例)
399Tcm-MDP全身骨扫描和局部SPECT对骨转移性肿瘤诊断价值比较 经比较发现,局部SEPCT对骨转移性肿瘤诊断的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99Tcm-MDP全身骨扫描,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种检测方式诊断价值比较(%)
骨转移性肿瘤是一类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但经多种途径转移至骨骼并在骨内继续生长所形成的子肿瘤的一类病症,某些原发肿瘤诊断较为明确并经治疗后出现骨转移的较易被发现,但部分症状隐匿的原发肿瘤出现骨转移时症状往往不明显且易与其他病症出现混淆[12-13]。调研数据显示,骨转移性肿瘤高发群体为中老年人,其发病率约为30%~85%不等,占据40岁以上人群骨肿瘤发病第一位,男女发病率比例约为3∶1,部分原发肿瘤症状不明显患者往往会因骨痛就诊,在诊断出骨转移后最终确诊原发病变[14-15]。骨转移性肿瘤患者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加剧的顽固性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脊髓压迫以及其他神经压迫症状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贫血、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16]。有研究指出,严重疼痛、病理性骨折和高钙血症是骨转移性肿瘤的典型临床症状,如转移部位发生在椎体则患者还会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脊髓运动或感觉障碍等现象,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瘫痪,对其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为沉重的负担,因而临床建议及早对骨转移性肿瘤实施治疗[17]。
99Tcm-MDP全身骨扫描是一种近些年新兴的骨转移性肿瘤筛查手段,具有安全性高、经济性好等优点,该诊疗方式主要利用磷酸盐类放射性药物与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进而反映骨骼无机盐活跃程度和骨骼血供情况,据此诊断肿瘤转移情况[18]。研究指出,相比于传统的骨骼系统检查,全身骨扫描能够更为清晰的显示疾病早期血流、代谢和功能的变化,因而较传统X线检测更为灵敏,除能够对骨骼进行观测外,还能够显示肌肉等软组织,便于后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开展[19]。局部SPECT检测是一种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测技术,其成像原理为患者首先摄入放射性同位素药物,待药物到达断层部位后会发生放射性衰变,发出γ光子,此时使用外层的γ照相机探头检测放射出来的γ光子,进而显示断层投影,该检测方式是早期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首选诊断方法,在疾病分期、骨痛评价、预后判断、疗效观察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20]。
本研究通过对81例患者分别实施99Tcm-MDP全身骨扫描和局部SEPCT检测的方式,就上述两种检测方式在骨转移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99Tcm-MDP全身骨扫描对骨转移性肿瘤诊断一致性为69.14%,灵敏度为70.00%,特异度为67.74%,阳性预测值为77.78%,阴性预测值为58.33%,局部SPECT对骨转移肿瘤诊断一致性为92.59%,灵敏度为92.00%,特异度为93.55%,阳性预测值为95.83%,阴性预测值为93.55%,组间比较显示局部SEPCT对骨转移性肿瘤诊断的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99Tcm-MDP全身骨扫描。一项针对99Tcm-MDP全身骨扫描和局部SPECT检测的分析指出,99Tcm-MDP全身骨扫描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20%和14%,而局部SPECT检测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15%和6%,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分析全身骨扫描存在如下几点不足:①在确定大量骨转移病灶方面优势较为明显,尤其是多发性骨转移,但部分骨转移病灶在全身骨扫描中并无特殊的影像学表现,导致漏诊率增加;②骨骼创伤、关节退行性改变、感染性疾病等也会影响磷酸盐类放射性药物的摄取,导致99Tcm-MDP呈现持续性摄入量升高,增加假阳性的检出率;③全身骨扫描为平面显像,但部分椎体后部病变可导致平面显像重叠呈现假阴性。局部SPECT检测相比全身骨扫描诊断准确性更高,分析其原因为局部SPECT成像原理与全身骨扫描不同,SPECT主要通过局部组织代谢活性差异来反映病变程度,肿瘤细胞代谢旺盛,故而放射性摄取增高。
综上所述,相比于99Tcm-MDP全身骨扫描,局部SPECT检测对骨转移性肿瘤诊断更为准确敏感,值得进行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