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奇述,高级教师,专职教研员。2012年开始“和易教育思想”理论研究,并将从教以来发表的158篇案例和论文,分成“和易思想”“理念感悟”“实践聚焦”三个篇章,汇编成《和易教育思想及其应用》课题成果。2017年在此基础上重新创作《和易教育思想论》。
导 读:
融情教学策略在辩证分析情思教学、情知教学、情智教学以及情境教学等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抓住情与知、智、思完美融合的关键,以情境激智,以情感怡智,以情思生智,依托情感的巨大力量,促进儿童的认知过程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由能力向智慧转化。
情绪对深度学习有促进作用,教育与“情”有关的教学主张层出不穷,人们试图借助情感因素来优化教学,以“情”字贯穿教育教学始终,以情感之温度变学习冷认知过程为暖认知过程。基于此,笔者提出“和易以情,善融也”,即“融情”教学主张,着力在情与境、情与知、情与智、情与思等方面下功夫。
一、与“情”有关的教学主张剖析
与“情”有关的教学主张主要有:情知教学、情智教学、情思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等。
(一)情思教学与情知教学之比较
情思是个语词,系人的情感与思绪,显然情思教学的“情思”不是作为语词“情思”的意思,而是情与思的组合;情知作为语词,是深知或明知的意思,可见情知教学的“情知”也不是作为语词的“情知”,而是情与知组合。情思教学的“情”与冷冉先生提出的情知教学的“情”都是指情性,其内涵一致。思包括思考、思维、思想、反思等;知指认知,思是认知手段,可见情知教学与情思教学追求的都是认知与情感的辩证统一,即把认知心理因素(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和情性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有意识地统一起来。
(二)情智教学与情知教学的承继
情智教学的“情智”也是情感与智力组合。情,即情感与性格,常寓于教育之中;知,即认知与智慧,常寓于教学之中。情智教学是着力于情商与智商培养开发的教育。《康熙字典》解释:“智,知也。”如果知与智相通,那么智与知内涵一样,情智教学与情知教学一脉相承。《荀子》认为“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这是对“知”与“智”作了明确区分,认为“知”是认识能力,“智”是认识结果。如果智表示知识与智慧,那么情智教学外延要比情知教学广一些。
(三)“情+境”与情境教学的差异
情境教育的“情境”作为语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的各种情况;在社会心理学中,情境指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情境教育的“情境”大致与这两种解释一致。本文所谓的“情+境”,就是把情与境分开,情指情性,境指情景,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有微小区别,其目的是借用情境教学的优势,凸显情感与情境的融合。
综上所述,与“情”有关的教学主张与案例研究,蕴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或方法、将前人研究向前推进的稳健创新成分。其实大多数与“情”有关的主张都不是首创,从上述的对比可以看到各观点的传承与变异的痕迹。和与易都是中国哲学中重要的概念,融情教学加上“和易”,其目的是提醒人们注意情与境、知、智、思课堂生态元素的把握,不可不到位,亦不可越位,在实施融情教学策略过程要充满哲学辩证思考,要适可而止。这也是“和易融情教学”提出的缘由。
二、和易融情教学策略的实践
无论是“情知教学”或“情智教学”,还是“情思教学”或“情+境教学”等,其难点是如何将“情”与“知”“智”或“思”完美融合。下面以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时、分、秒”教学为例,展示其教学策略。
(一)情与境相融,让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和谐共生
理想的课堂应是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和谐共生的课堂,情与境相融的目的,就是利用情境教学的思想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1:多媒体出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录像。
师:请同学们观看录像,看后说说你的感受。
生1:阅兵队伍威武雄壮,武器纯国产,彰显着中国国力的增强。
生2:女民兵爱红妆也爱武装,我长大也要当女兵。
生3:鲜花、彩旗、笑容,游行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
……
上述教学较好地把情与境融合起来,执教者没有运用课本的情境图,而是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情景作为教学情境。这一特定历史时刻,举国上下一片沸腾,每个中华儿女无不为之振奋,为之自豪。这样的记忆会在学生脑海深处永远停留,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去激活这个记忆,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去享受这种喜悦。
(二)情与知相融,让学生在一种愉悦氛围中学习新知
如果情境圖呈现给学生的只是停留在为情而造境的表面,学生感觉不到需要学习的知识存在,这样的情境意义就不大。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巧妙地将课本例题的钟面嵌入录像中,使庆祝大会录像不仅成为情感教育载体,也成为认识“时、分、秒”知识的重要载体,二者融合得天衣无缝。
片段2:导入“时、分、秒”的认、读、写教学,揭示课题。
多媒体录像右上方的钟面分别出示:9时58分、10时、10时08分、10时30分、11时15分。
师:这些时间你认识哪些?
生1:我认识10时和10时30分。
生2:我认识快到10时。
师(指10时08分):这个时间你们认识吗?
生3:我认识10时刚过。
生4:他错了,不是刚过,是过了很多了。
(学生争论)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读、写出这个时间呢?
揭示课题:“时、分、秒”的认、读、写。
上述情境的思想教育与知识学习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当学生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之后,教师迅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学习之中。通过钟面表示的10时08分,与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的认识钟表和认识钟面上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几时的四种时刻的不同,引起认知冲突,引入新课。
(三)情与思相融,让学生学习思考如虎添翼
“分”的出现是对时间单位体系的进一步扩充完善,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三年级学习“秒”时间单位打下基础。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情与思相融就是让思考负载着积极情感。
片段3:认识时与分及其关系教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把你看到的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1: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圈有60个小格。
生2:分针走一圈,就是1小时,分针走了60个小格,就是1小时=60分。
课件演示: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时针走1大格就是1小时,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个小格。
板书:1时=60分。
上述三个教学片段是认识时、分,知道时与分的关系。通过数一数钟面上的格认识时间单位“分”和拨一拨钟面上的分针看时针的变化的操作实践认识“1小时=60分”的关系,让比较揣摩、质疑问难、概括归纳等学习方法成为情与知相融和情与思相融的切入点。二年级的学生该关注什么呢?教师巧妙地把“时、分、秒”教学过程融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故事中,把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兴趣激发了出来。讲故事,不是数学课的目的。执教者巧妙地把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等教学都渗透在故事里,形成情、境、思相融的和谐教学氛围,让爱国主义精神、人生价值感悟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情与境相融的结合点。
(四)情与智相融,把学生教聪明
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看见它一步一步地走来,建立视觉表象;听见它滴滴答答地过去,建立听觉表象;摸着它长短干多少事,建立触觉表象。“感受1分钟”教学,其目的就是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从而建立时值表象并体验时间的价值。
片段4:“一分等待”的体验,感受“时、分、秒”静态时值的长短。
多媒体画面出示钟面(特写),在秒针滴答声中出现背景画面:习近平主席登上天安门后,离开会还有1分钟。1分钟(60秒)倒计时,大家一起数数。
片段5:一分钟课中操体验,感受“时、分、秒”动态时值的长短。
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与全国人民一起唱起歌、跳起舞吧,估计到1分钟就回到座位上,看谁估得最准。(放音乐1分钟,学生回到座位)
师: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1:我用数脉搏跳动70次,估计到了1分钟。
生2:我用拍巴掌60下……
师:你们对1分有什么感受?
生:跳舞1分钟觉得很短,而等待1分钟就觉得太长。
片段6:“一分能干什么”的体验,折射“惜时”情感。
多媒体出示点钞员一分钟点500张钞票、播音员一分钟播180个字、彩电生产流水线一分钟生产1台彩电、摩托车一分钟行驶1000米、“神舟6号”一分钟飞672千米的图片画面,同时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朗诵:“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看,一分钟能创造多少财富,做多少事情,时间的价值是多么巨大呀!小朋友们,对你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片段7:出示课本例题“我们赢了”情境图。
师:你能根据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告诉大家北京申奥成功的具体时间吗?
生: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北京申奥成功!
上述4个教学片段着力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言外之意处,或在课内外结合抒发情感精妙处,或在文本突破常规描述准确等处寻找情与智相融增长点,积累人生智慧。教材通過数心跳、写字、拍皮球等具体活动来感受1分的长短;再通过听一听秒针走动的滴答声,感受1秒的时值长短,引出比分还短的时间单位——“秒”,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教师忠于教材,但又不囿于教材,将这些方法融入“一分钟等待”“一分钟课中操”以及“一分能干什么”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估计时间长短的经验,培养时间观念;选用新情境后,课本例题情境也不浪费,改为巩固练习题。这样的教学不仅传递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激励思考、开发智慧等和谐共生的目的。
总之,课堂是煽情、煽智与煽思的有机结合体。学习如果负载着积极情感,思考就如虎添翼,智慧就会爆发。在教学中就必须把情与境、情与知、情与智、情与思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情、境、知、思、智交融的教学课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的认知因素,更要关心学生接受信息过程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涌动学生生命成长的活力,让生命时时绽放出情感之花,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让学生接纳与内化。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