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晓杰 钟 阳
慢性胃炎属常见内科疾病之一,该疾病病因较为复杂,直接病因多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可能反复发作,造成阵发性疼痛、反酸等症状,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可见大便潜血、机体消瘦、剧烈疼痛等问题。目前临床多主张给予及时治疗,因疾病存在复发可能,护理工作也得到普遍重视[1]。有学者认为常规护理模式下患者复发率较高,疼痛问题控制效果不理想。借助穴位按摩,可改善上述情况[2]。此前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研究虽然较多,但牵涉到穴位按摩方法、作用的研究相对不足,未能就临床价值和方式进行深入、有效的分析,一方面制约了技术应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疾病控制。为了解穴位按摩的功效,我院设计对照试验,进行研究如下。
1.1 一般资料于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中,选取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31~61岁,平均(45.6±6.4)岁;病程7~22个月,平均(11.5±3.4)个月。观察组:男31例,女26例;年龄32~62岁,平均(45.5±6.6)岁;病程6~24个月,平均(11.5±3.3)个月。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经病理检验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急性胃炎;过敏体质;精神障碍。
1.3 方法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以抗生素类药物以及刺激胃动素、胃泌素分泌的药物为主,结合患者病情病况控制剂量和治疗周期。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跟踪患者病情、康复进展,了解有无严重不良反应,酌情更改剂量。常规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患者疾病的可控性,提升患者依从性。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自护要求等,并以随访获取患者病情实时进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穴位按摩。准确选取患者胃俞、肝俞、脾俞、三焦俞、足三里、天枢、中脘、腹结、内关穴,以拇指、食指指节进行点按,每次持续30~40 min,力度上以患者感到轻微疼痛为宜。早晚各进行1次。患者出院时,将按摩方式、技巧等传递给患者、家属,嘱院外继续进行按摩,如目标对象无法掌握对应技术,则建议以付费方式接受专业按摩,按摩持续2个月。
1.4 观察指标对比2组护理效果,包括患者VAS疼痛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另对比患者自我护理能力(10分满分,正相关)、生活质量(QLQ-c30;负相关)疗护前后变化、护理满意度、9个月复发率。
2.1 2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和疼痛持续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和疼痛持续时间比较 (例,
2.2 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9个月复发率比较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9个月复发率比较 (例,%)
3.1 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胃炎的一种,可细分为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形式,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也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此前学者研究发现,导致慢性胃炎的因素较为多样,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慢性胃炎相对较多,在60%~70%的慢性胃炎患者病变组织中可检出幽门螺杆菌,这对其治疗和针对性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感染幽门螺杆菌、引发慢性胃炎的患者,可见G细胞丧失、胃泌素分泌减少等病理变化,一些酶类物质、内源性因子的分泌也受到影响[3]。幽门螺杆菌于2005年被国外科学家发现,该病菌的传播途径较为明确,一般以“口-口”“粪-口”为主,排泄物内的幽门螺杆菌不会快速失活,可进入空气中并通过呼吸系统、口鼻进入人体内。值得注意的是,少量幽门螺杆菌进入机体、胃部后,不会快速引发感染、炎症问题,当患者出现胃部损伤(如溃疡或刺激物刺激)后,胃部的免疫能力下降,幽门螺杆菌可快速增殖,透过黏膜组织附着于胃上皮表面,抢夺胃部的营养物质,导致病灶愈合缓慢、炎症反应渐渐加重。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慢性胃炎,在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早期感染、病情轻微的患者,仅见上腹部胃部对应位置阵发性疼痛,餐后腹胀,随病情进展可见反酸、呕吐,机体条件不佳、病情迁延不愈的患者,可见腹部绞痛、大便潜血等问题[4]。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慢性胃炎诊断上强调综合性,以胃镜等方式初步完成胃炎诊断后,还应进行病理检验,幽门螺杆菌检验呈现为阳性可确诊。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理已经较为明确,诊断和检验技术也较为成熟,其治疗、护理得到更多重视。一方面疾病致病渠道特殊,另一方面造成慢性胃炎、胃损伤、黏膜损伤的因素复杂,难以根本杜绝,这都要求加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研究,提升疗护效果[5]。
3.2 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疗护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治疗技术总体来看较为成熟,各地普遍以抗幽门螺杆菌进行初步应对,之后通过综合疗护的方式,了解患者发病的主要诱因予以应对,如调整作息、规律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破坏胃部组织等。幽门螺杆菌进入机体的方式较为特殊,这使该疾病的复发率较高,同时,引发胃部损伤的因素本身较为多样,动态性较强,也增加了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复发可能。此前学者分析发现10%以上的患者,可能在接受治疗后9个月内复发[6]。我院研究结果与此类似,常规护理下,对照组疾病复发率达到17.54%。同时常规护理对患者疼痛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从机制上看,常规护理偏重于用药控制病情,未能针对机体态势、间接诱因做好应对,这是导致患者疾病复发、疼痛感较强的原因之一,也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护理。穴位按摩是中医学的疗护方式之一,在各类疾病的控制中均得到重视。就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而言,穴位按摩的基本作用体现在活血通络、优化机体免疫力方面,有效进行穴位选取,则使该作用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了护理工作的针对性。有学者分析发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穴位按摩,患者的疼痛感明显下降,疼痛持续时间也得以减少。此外,患者9个月疾病复发率下降超过5%、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提升,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更高,护理满意度多在90%以上[7]。我院研究结果与此相同。具体工作中,所选穴位强调与机体行气、行血的关联,也重视与疾病的直接相关,包括胃俞、肝俞、脾俞、三焦俞、足三里、天枢、中脘、腹结、内关等穴。中脘穴为核心穴位之一,该穴位位于机体腹部中央、脐上4寸位置,中医学认为中脘穴为任脉之要穴、机体八个主要会穴之一,于该穴位进行按摩,可起到调理机体中气,疏肝宁神、和胃降逆的功效。足三里穴归足阳明胃经,与机体脏腑组织存在直接关联,对该穴位进行按摩,可实现脏器功能调整,也能实现扶正、强身,有助于应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所致疼痛等病情,并为后续疾病复发问题的控制提供帮助。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属外感六淫症状之一,外邪入体,阻塞经络,导致行气、行血不畅,气逆于脏腑,引发疼痛、胃部功能混乱等症状。治疗思路上应重视扶正、祛邪,这与现代医学中提升机体免疫力、控制感染和疼痛等临床症状带有相通性。借助穴位按摩,可实现机体经络畅通,解决中医理论下“不通则痛”的问题。同时机体局部循环得到改善,充分、足量的血氧供应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组织自修复效果,优化代偿机制、提升交感神经的控制功能,多角度改善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病情,提升患者自护能力和满意度,控制疼痛、复发等问题[8]。患者于某,男,45岁。长期饮用浓咖啡致胃部功能障碍,并诱发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给予常规疗护和穴位按摩,病情得到控制,出院后给予随访9个月,疾病无复发。
综上所述,穴位按摩有助于提升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护理效果,降低患者疼痛感、缩短疼痛持续时间,控制复发问题同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