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酸激酶相关神经变性病2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0-06-30 03:17杜祥慧
临床儿科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锥体外系杂合肌张力

杜祥慧 郭 虎 何 燕 梁 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 210008)

脑内铁沉积性神经变性病(neurodegeneration with brain iron accumulation,NBIA),又称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是铁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NBIA 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受累,起始为姿势异常、肌张力增高、步行困难和不自主运动,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无特效疗法。近年来发现,大多数NBIA患者都存在泛酸激酶2(PANK2)基因突变[1],存在或被怀疑存在PANK2基因变异的NBIA被称为泛酸激酶相关神经变性病(pantothenate kinase 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PKAN)[2]。本文报告2例PANK2基因变异的NBIA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分析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为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例1,男性,7岁2月龄,因肌张力升高3年余、加重2周于2018年7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患儿 G1 P1,足月顺产,否认产伤及窒息史。14月龄可行走5、6步,但站立不稳,易跌倒,智力发育稍落后;2岁5月龄偶有肢体抖动,3岁时有右手背伸,上肢僵硬,精细动作欠佳;5岁10月龄出现浅睡期全身抖动,不能行走,不能独站;6岁1月龄出现双上肢屈曲,双手握拳,双下肢向后伸展,呈强直状,腰背呈反折状,喉口发出声音,持续约10 分钟缓解,每4~5天至半个月1次;7岁1月龄双上肢屈曲、双手握拳、双下肢向后伸展等锥体外系症状加重为每天发作,外力不能改变体位,醒后即见,睡眠状态缓解。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反应一般,卧床,异常姿势体位;语言障碍,问答不能;呼吸平,皮肤、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眼球活动不配合;咽稍红,两侧扁桃体无肿大;心肺腹无异常;肌力检查不配合,双下肢肌张力明显增高;睡眠状态下膝反射稍活跃、跟腱挛缩,右侧踝阵挛阳性,双侧巴氏征阳性(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均无异常;脑脊液常规、生化、病理及培养均未见异常,脑脊液病原学检查未见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苍白球中央高信号、周围低信号环绕,即虎眼征(图2A~C)。其父、母均未见特殊临床表现,无行走异常、肌张力障碍家族史。

图1 例1 肌张力障碍表现

图2 患儿头颅MRI 结果

例2,男性,14岁9月龄,因走路不稳8年、加重1年于2018年3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儿G2P2,足月,因羊水早破行剖宫产,否认产伤及窒息史。6~7岁时出现步态不稳,双眼视物不清,学习成绩差,智力欠佳;13 岁时出现口齿不清,走路易摔倒,有不自主头后仰姿势。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反应可,异常走路姿态;构音障碍、言语不清;呼吸平,皮肤、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眼球活动正常;心肺腹无异常;肌力检查不配合,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膝反射稍活跃,踝阵挛阴性,双侧巴氏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均无异常。头颅 MRI检查可见“虎眼征”(图2D~F)。其父母未见特殊临床表现;姐姐20岁,身体健康。无行走异常、肌张力障碍家族史。

为明确诊断,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文号:201802001-1),并获得患儿及父母知情同意,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3 mL,乙二胺四乙酸抗凝,送南京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并根据测序结果,对患儿及父母进行Sanger检测及验证。

例1患儿发现PANK2基因杂合变异C.515-527del、C.644-645delGAinsAT。C.515-527del为杂合致病突变,来源于母亲;C.644-645delGAinsAT为杂合可疑致病突变,来源于父亲(图3A)。C.515_527del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突变为移码突变,预计会使所编码蛋白质自第172位氨基酸,缬氨酸(Val)开始发生移码,并使得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导致所编码蛋白质发生截短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千人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均未见收录,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变异分类标准归为“致病性变异”。C.644_645delGAinsAT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突变为错义突变,翻译产物蛋白质第215位氨基酸残基由甘氨酸(Gly)变为天冬氨酸(Asp)。千人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均未见收录,目前未见文献报道,依据ACMG 变异分类标准归为“可疑致病性变异”。采用 WuXi NextCODE 临床序列分析软件(Clinic Sequence Analyzer,CSA),发现与患儿表型相关的致病基因及具有临床意义的遗传变异。结合父母的检测结果推断两者的变异位于不同等位基因上。例2发现PANK2基因纯合变异,c.397A>G(p.Met133Val)。该变异检测为纯合子,患儿母亲为杂合变异,患儿父亲未检测到该变异(图3B~D ),该基因变异为常染色隐性遗传。千人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均未见收录。根据ACMG变异分析标准,该位点被定义为临床意义不明偏疑似致病(VUS-LP)变异。

2 讨论

图3 患儿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以“Hallervorden-Spalz”、“脑组织铁沉积”、“NBIA”和“PKAN”、“PANK 2”为检索词,分别检索2019 年3月前的PubMed、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3月。结果显示,国内外均有关于PANK2基因变异及其临床表现的报道,但基因变异位点相同者较少,本病例报道对于拓展人类基因变异数据库、帮助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具有重要作用。

NBIA(曾称为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具有较强的临床及遗传学异质性,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与铁代谢障碍有关,基底节区铁沉积是其最重要的病理特点。根据发病年龄、疾病进展速度及临床表现将NBIA 分为2 型:①经典型,又称为早发型,临床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功能障碍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的症状与体征,常伴有色素性视网膜病,发病年龄<10岁,病情进展较快,10~15年即失去独立行走能力,20岁前生活不能自理;②不典型,又称为迟发型,发病年龄≥10岁,临床表现除锥体外系功能障碍及皮质脊髓束受累表现外,大多以构音障碍及精神异常为主要首发症状,极少数伴有色素性视网膜病,病情进展缓慢,多数患者到后期仍能行走[3]。本组2例患儿均为早发型,主要临床表现为锥体外系功能障碍,其中例1肌张力障碍表现更为突出并伴有肌张力障碍危象,例2构音障碍、言语不清现象较例1突出。

NBIA 最主要的致病基因是PANK 2基因,约占NBIA的50%[4]。本组2例患儿全外显子测序及父母样本Sanger验证,均检测到PANK2基因变异。PKAN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张力障碍、构音不清、手足徐动、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本组2 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与之相符。PANK2基因多为纯合变异,也有少数为复合杂合变异,少数仅发现1 个杂合变异[5]。本组2例患儿中,例1为杂合子,但临床表型重于为纯合子的例2,这可能是由于变异检测条件的限制,某些变异(如启动子区)未被检测到;或者虽然仅有1 个变异的等位基因,但同时在PANK 2催化合成辅酶A(CoA)的下游通路发生功能障碍,由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致病[6-8]。PKAN基因变异类型包括碱基缺失、重复、插入、剪接位点变异和错义变异[9]。从PANK 2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质来讲,一般分为2 种类型:导致氨基酸替代的变异,即错义变异和造成蛋白质截断的无效变异(null mutations),某些变异引起的临床表型轻微[8,10]。

PKAN的病理基础是铁盐不断沉积于苍白球和黑质等部位,导致神经元死亡、胶质细胞增生、水含量增加,以及空泡形成。T2加权成像(T2WI)双侧苍白球呈周围低信号、中央斑点状高信号改变,形似虎眼,即所谓的“虎眼征”。出现“虎眼征”是诊断PKAN 的主要依据之一。本组2 例患儿均出现典型的“虎眼征”。虽然,大多数研究提示典型的“虎眼征”出现于首发症状之后,但是目前关于“虎眼征”在病程中出现的具体时间及规律尚无系统研究。有报道称,“虎眼征”在病程进展期可消失[11]。但以运动障碍,即锥体系及锥体外系损害症状为主的青少年患者,当T2WI扫描呈现“虎眼征”等特异性改变时,即可高度怀疑PKAN。有上述影像学表现,同时兼有阳性家族史者则支持NBIA诊断。反之,对疾病早期头部MRI检查无“虎眼征”的患者,不能排除典型PKAN诊断。随着疾病进展和症状明显,头部MRI可显示出典型的“虎眼征”,但也有些患者的MRI始终无铁沉积表现[12]。PKAN患者颅脑T1加权成像(TIWI)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有报道称,严重的胶质增生和大量的铁沉积可致TIWI 上双侧苍白球出现低信号改变[13]。

本组2 例患儿,例2 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显示为PANK2基因纯合变异,而其母亲为杂合变异,父亲则未检测到该变异,该结果已经过单基因遗传病位点验证。出现这种基因检测的结果可能原因有:①患儿自身新发变异位点同患儿母亲遗传位点;②患儿父亲实际可能存在此位点变异,但变异深度不够,目前测序水平尚未能够测出;③存在单亲二倍体现象,PANK2基因固定于20p13,若该染色体或该染色体的一个区域全部来源于患儿母亲,该来源恰好包含母源突变,就会出现患儿父亲未检测到该变异、但患儿为纯合变异现象。

PANK 2基因变异与脑组织特殊区域铁沉积之间的联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线粒体代谢的改变和线粒体脂类代谢可能的特殊代谢途径,可能是NBIA 神经变性过程的病理基础[14]。目前尚缺乏对NBIA的有效治疗方法。曾经有学者试图通过铁螯合作用清除脑组织中沉积的铁离子,然而既往研究业已显示,此法既未能减少铁离子的沉积,亦对临床病程毫无改善作用[15]。本组例1患儿曾行安坦、左旋多巴药物治疗,治疗1周左右肌张力障碍表现稍有缓解,但2周后再次出现肌张力障碍危象,表现为双上肢屈曲旋转,双手握拳,双下肢向后伸展,呈强直状,腰背呈反折状,喉口发出声音,痛苦面容,可见安坦、左旋多巴对于患儿的治疗效果欠佳。目前临床上对于NBIA 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于PKAN,其余类型,如由于铜蓝蛋白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以及铁蛋白轻链基因变异导致的神经铁蛋白病的治疗研究尚少。

综上所述,本组2例NBIA患儿经基因测序,发现PANK2基因的可能致病变异,C.515-527del、C.644-645delGAinsAT、c.397A>G(p.Met133Val),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扩展了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

猜你喜欢
锥体外系杂合肌张力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抗精神病药物与苯海索联用治疗精神病的疗效分析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布南色林致锥体外系综合征1 例*
聋人家庭及高危夫妇耳聋基因筛查分析和生育指导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浅析英语文学汉译中杂合现象的成因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