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颅内淋巴瘤MR影像特征分析

2020-06-30 12:18:36徐宏亮孙守忠
浙江医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鞘瘤脑膜胶质瘤

徐宏亮 孙守忠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primary intracranial lymphoma,PIL)指原发于颅内,未累及神经系统以外器官组织的淋巴瘤[1]。PIL对放化疗敏感,手术不是其首选治疗方式[2]。近年来PIL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然而由于影像诊断医师对PIL的认识不足,误诊率相对较高,易将PIL误诊为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等颅内较为常见的肿瘤,造成患者不必要的颅脑手术创伤,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PIL的MR影像,希望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德清县人民医院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PIL的11例患者的MR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51~84(62±11.24)岁;病程2周~1年,发病时间多为半年内;表现为头晕、头痛及行走不稳,部分患者伴有言语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引起;(2)除脑实质、脑膜外无其他组织、器官受累;(3)患者均未伴有身体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4)在影像检查前均未接受放化疗治疗。排除标准:(1)伴有血液病史;(2)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史;(3)有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药物使用史;(4)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史。

1.2 检查方法 MRI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Verio 3.0T MR机。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头颅线圈。扫描序列: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0、1 000s/mm2。层厚5mm,层间隔1.5mm。增强对比剂使用钆喷酸葡胺(Gd-DTPA)(德国拜尔药业,规格:15ml/瓶),用量0.2ml/kg,经高压注射器肘静脉注射,流速2ml/s,然后注射同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行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T1WI扫描。

1.3 影像分析 由两位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MRI诊断医师对病灶部位、大小、形态、信号表现、水肿、强化特征进行分析,对影像表现有争议时,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2 结果

11例患者中,病灶多发5例,均位于幕上,多位于额颞叶皮质下及中线深部白质区,其中额颞叶皮质下病灶多累及脑膜,且伴有不同程度水肿;单发6例,位于幕上(右侧颞叶)1例,幕下(脑桥左侧1例、小脑半球3例)4例,左侧海绵窦1例。共计18个病灶,位于幕上13个,幕下及脑实质外5个。幕上病灶影像特征:T1WI序列表现以等、稍低信号为主,T2WI/FLAIR序列表现为等、稍高信号,DWI序列以等、稍高信号为主。其中有2个病灶T1WI序列可见小结节状稍高信号,考虑伴出血;1个病灶信号不均匀,可见条片状长T1长T2信号,考虑伴囊变坏死,病灶水肿显著,增强扫描病灶主体表现为团块状、分叶状明显均匀强化;另有2个呈不规则环形强化;余幕上病灶信号较为均匀,呈明显均匀强化。其中6个幕上病灶表现为劈裂征、脐凹征,增强扫描此征象表现更为明显(图1)。幕下病灶影像特征:T1WI序列表现为等、稍低信号,T2WI/FLAIR序列表现为等、稍高信号,DWI序列表现为稍高信号,幕下病灶均表现为单发,无或轻度水肿,强化显著,占位效应不明显。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2-3。

图1 PIL增强扫描典型影像征象[a-b:劈裂征(箭头所示);c-d:脐凹征(箭头所示)]

图2 典型病例1(男,60岁。头晕头痛伴左侧面部麻木1个月)MRI所见(a:T1WI序列,左侧海绵窦可见椭圆形稍长T1信号;b:T2WI序列,该病灶呈等、稍长T2信号;c:DWI序列,病灶稍高信号;d: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轻度受压,临近左侧颞叶及桥脑未见侵犯)

图3 典型病例2(男,84岁。头痛、头晕5年余,近1个月加重)MRI所见(a:左侧顶枕交界区较明显强化结节,周边可见软化灶;b:右侧侧脑室旁较明显强化结节,病灶周边水肿;c:右侧基底核区明显强化灶伴病灶周边水肿;d:左侧额叶花环样强化灶伴临近脑膜受累)

3 讨论

3.1 幕上病灶影像分析 本组共18个病灶,其中13个病灶位于幕上,主要分布于深部脑白质及额颞叶皮质下。其中深部脑白质病灶多跨中线分布,病灶以多发为主,呈蝶翼状表现,中线结构移位不显著。病灶周围多伴有片状水肿,病灶累及软脑膜时,可见脑膜条状强化。病灶信号具有一定特征性,T1WI序列多表现为等、稍低信号,T2WI序列以等、稍高信号为主,病灶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病灶主体以明显均匀强化为主,与国内学者研究表现一致[3]。笔者分析该影像征象与淋巴瘤肿瘤富于细胞成分、核质比高、间质少、含水量相对较少及含丰富的网状纤维有关。同时淋巴瘤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分布,可侵入邻近脑组织甚至浸润血管壁进入血管腔内,破坏血脑屏障致对比剂漏出,故增强扫描常呈明显均匀强化[4-5]。幕上病灶伴有不同程度劈裂征、脐凹征,表现为病灶周边可见局部缺损,为正常脑组织,这与淋巴瘤病理特征有一定关系,不少学者把此征象作为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6]。该影像征象有助于与颅内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等作鉴别。颅内胶质瘤随着恶性程度增高,多伴有囊变、出血,病灶水肿及占位效应较为显著。脑膜瘤信号特点与颅内淋巴瘤相近,但多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有典型的发病部位,多伴有脑膜尾征,颈外动脉供血。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病史,病灶水肿显著,病灶主体相对较小,以多发为主,病灶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但当淋巴瘤表现不典型时,较难作出明确诊断。

3.2 幕下病灶影像分析 本组患者中幕下病灶均为单发,水肿程度及占位效应相对较轻。1例位于左侧海绵窦区,病灶包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穿行血管管腔轻度受压,笔者分析该表现与病灶本身质地柔软有关,所以在相对狭窄的空间,没有对周围骨性及软组织结构造成明显推移。鉴于该患者表现为左侧面部麻木,考虑为病灶侵犯同侧的三叉神经。淋巴瘤的大体病理表现为肿块质地柔软,多为灰白色、灰黄色或灰红色鱼肉状形态,边界模糊,组织呈脑髓样[7],该病理特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影像特征。幕下淋巴瘤需与发生于幕下的脑膜瘤、神经鞘瘤、胶质瘤、血管母细胞瘤及转移瘤等鉴别。神经鞘瘤发生于脑外,以听神经鞘瘤和三叉神经鞘瘤最为常见,其中听神经鞘瘤主要表现为内听道扩大,肿块密度多不均匀,易发生囊变,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同侧听神经异常增粗强化;三叉神经鞘瘤多呈哑铃状生长,跨越中后颅窝,岩尖骨质破坏,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一般情况下,结合发病部位及强化特点,两者较易鉴别。血管母细胞瘤典型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增强后附壁结节显著均质强化,有时MRI可见在附壁结节内或瘤周有流空血管影,实质肿块型少见,常不均质,瘤周水肿常较显著。与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的鉴别与幕上相仿。

综上所述,本组PIL患者以老年男性为多,这与国内外的报道一致[7-9]。PIL病灶可见于颅脑任何部位,以幕上多见,且幕上病灶以多发为主,部分病灶表现为劈裂征、脐凹征,病灶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DWI高信号;而幕下病灶均为单发,水肿较幕上轻,可能与幕下病灶较少伴有坏死、囊变有关。鉴于本组患者较少,较难作出全面总结,需进一步搜集病例,从而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猜你喜欢
鞘瘤脑膜胶质瘤
心脏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伴咯血1例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家畜的脑膜脑炎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52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2015年8期)2015-12-23 08:53:14
P21和survivin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Sox2和Oct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99mTc-HL91乏氧显像在恶性脑胶质瘤放疗前后的变化观察
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
不同病因致脑膜强化特点的MRI分析
三叉神经鞘瘤25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