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学正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殊性,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式烹调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式烹调;应用
引言:
中式烹调在全世界烹饪领域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而之所以中式烹调能够呈现出缤纷多彩的形式,也和我国先民的宗教信仰、社会形态、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用餐礼仪,甚至哲学思想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同时这种烹饪方式的传承也影响至今,对于中国人而言,民以食为天,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和仪式就是饮食和吃饭,这也形成了我国饮食文化最为独到的一点。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菜系纷繁,地域特色
提到中国饮食文化,就不得不说其菜系的种类繁多,不仅有川鲁粤淮扬,闽浙湘本帮八大主流菜系,同时也拥有各种影响力稍弱但是仍然非常具有特色的菜系。而不同菜系的形成也和各地居民所采用的烹调原料、饮食习惯、甚至气候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比如北方较冷,需要补充大量盐分和热量,因此在烹调过程中重油重盐,而在我国南方潮湿地区,如四川、湖南、江西等地都需要通过辣椒来帮助祛湿,而这也是我国各大菜系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烹调形式,强调功效
中式烹调对于各类烹调形式的运用,不仅体现在口味的差异化上,同时也更加强调各种烹调形式所具有的特殊功效。这一点和全世界范围内所有其他国家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煎、炒、烹、炸在中式烹调中都有着不同的寓意,例如人们喜欢在冬天通过炖菜、焖菜的方式来提高口味,达到进补的目的;在夏季则会更多的采用凉拌、炝拌的方式,来节食消暑。可以说符合各类时令节气来进行膳食安排,也是中式烹调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三)美学品质,文化渗透
和西方饮食文化更加注重口感和营养相比,中式烹调更加讲求菜肴品質的全面性,不仅需要食材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在菜品的展示上色、香、味、型、乃至器皿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东西方烹调文化的碰撞,中餐厨师精湛的刀工和雕工也震惊了世界,同时中国作为瓷器制作历史最为悠久,影响力最大的国家,餐桌装饰这一环节可谓一枝独秀。不仅让中式烹调从单纯的饮食文化提升到了美学领域,同时也更加强调在饮食过程中精神和物质统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式烹调中的应用
(一)膳食结合,注重保健功效
西方饮食结构中更加强调食品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的含量,和西方人更加注重各类食品的营养不同,中式烹调过程中则更强调膳食同源的说法。日常饮食不仅是为了达到果腹的目的,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时令、节气来调整饮食结构,已达到和周围环境同步的目的,不仅需要每天按时吃饭,同时也不应该吃反季食物,甚至还有过午不食的说法,从而达到人法地的修行、保健功效。另外,根据中医理论,很多食物都有着药材的功效,因此结合不同的烹调方法,在不同的季节服用,也能够达到相应的药膳功效,这种说法不仅在古代广受人追捧,时至今日,“滋补美容”也是万千少女和老年人都在追求的饮食习惯之一。
(二)以形补形,五行属性
除了中医所涉猎的膳食结构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宗教思想和哲学理念,也在中式烹饪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甚至这种运用已经完全超出了营养学的范畴,比如以形补形,吃什么补什么,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理念,手脚受伤了,就要吃猪蹄,心肺生病了就要吃内脏。甚至还有按照五行属性进行进补的方式,比如有些人脱发、谢顶,在中式烹调中就有五黑粥的说法,用黑米、黑枣、黑木耳、黑豆和黑糖熬粥,能够治疗脱发、谢顶,其原理是根据《黄帝内经》所言,发为肾之华,为水只精,而在五行理论当中,金白水黑,黑色的食物能够滋阴补肾,增强肾气,从而达到生发的目的。
(三)注重文化,注重传承
中式烹调对于菜品文化属性追求可谓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不只在进餐方式上非常的讲究,同时每桌菜肴的结构上也有着不同的说法,从最简单的四菜一汤到满汉全席都有着不同的品级和寓意。另外,我国对于菜品的命名也有着相当独特的品位和追求,既包含了利用名人效应来进行命名的东坡肉、万三蹄等菜品,同时也有着非常多拥有典故的菜品如过桥米线、粽子,甚至还有很多和神话故事沾边儿的,比如月饼。这种命名形式既结合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提高了中式烹调的文化内涵和属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和其他国家的烹调方式相比,中式烹调不仅非常讲究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更加强调饮食和美学、哲学、生活之间存在的相应关系。可以说每一道中式菜肴不仅是由其食材和烹饪手法所构成的,更为重要的是每道菜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人文情怀,而随着现代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已经不只是为了能够达到果腹的目的,反而对于这种传统文化的运用,对烹调所富有的精神内涵变得更加重视起来,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集成和发扬过程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魏连德,孙文军.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式烹调中应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24):17-17.
[2]霍娜.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消解——以中餐西译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6):59-61. DOI:10.3969/j.issn.1672-5646.2018.0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