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
摘 要:学习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现代学生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知识爆炸、不确定的的世界。学生的任务是学习,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一方面学生的见识广泛,现代学习方式多,方法新,思想活;另一方面他们会觉得今天所学习的文化知识,在不久的将来会没有用处。于是学生需要的是对自己今后工作、学习、生活有指引性和有用的东西。因此教师的教与指导学生的学的方式方法需要有较大的改变。
关键词:永恒;见识广泛;指引性;改变
为此,我提出了从数学课的前五分钟教学的有效性出发进行教学,试图利用课的前五分钟开展测试、故事、猜题、纠错等活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推动每个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课的前三分钟的基本呈现形式
课的前三分钟,采取“定时测试、落实双基”,“课时故事、培养敢说”; “大胆猜题、应对大考”;“热点话题、反应时代”;“归纳错题、举一反三”等策略,尝试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㈠定时测试、落实双基
小测试,小容量、精讲多练、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形式,以系统的课的前三分钟练习,反复巩固,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薄弱知识点再反馈、再温习;引导学生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从感到困难到容易掌握的过程,完成螺旋式学习规律;以短小精悍,直击基本知识点,狠抓“双基”练习,起到重要的教学作用;解答速度训练,纠正许多学生漫不尽心,疲疲塌塌的作业习性,提高了学习效益。
编制要求小测试卷由学生或由教师出卷,容量要少而精,题目主要是数学练习涉及基础知识的易错题、涉及重点难知识的基础题目等,每周学生一般出一次测试卷,试题可在“错题集”的基础上编制。
㈡课时故事,培养敢说
以前数学教学中,班级学生呈现以下特点:
⒈举手人数较多;
⒉学生做事较盲目、学习被动;
⒊喜欢上网玩游戏,上网找不会做的题目的答案;
⒋学生不敢问老师。
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会说”、“敢说”的能力,开展“前五分钟讲数学故事”活动环节。
活动方式:
⒈组成数学学习小组,每组7人,各个层次的学生均匀搭配,并由组长负责。
⒉课时讲故事活动,时间1至3分钟,每周2次。
⒊小组成员共同利用网络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或者感兴趣的数学话题,如数学故事、数学人物、学科发明、数学设想等。
⒋小组成员开展说数学故事活动;轮到小组在班级中发言时,组员推荐1人上台讲故事,再次由另一位组员上场。
㈢大胆猜题,应对大考
临近期末考试或是高考,“前三分钟”来个大胆猜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当回老师过把瘾,鼓励大胆猜题,若能与命题“不约而同”,将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的称赞。于是,出题人会冥思苦想,精挑细选,反复斟酌,成竹在胸地将试题做成PPT展示给同学们,其余学生竞答,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复习效果。
㈣热点话题,反应时代
数学课标上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反应当代数学成果。“前三分钟”反映当代的数学成果和新的数学思路,应当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数学知识,从而使他们意识到数学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㈤归纳错题,举一反三
进入高中,作业多,任务多,难度大,训练量大,同学们若只局限于做完题,结果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却得不到好效果。于是我要求学生将日常练习、考试中遇到的错题、典型题分门别类地收集在一起,重归纳。组织学生归纳错题,力求实现举一反三。
⒈建议同学们学会放松式做题,把做过的题目拿出来分解,分解题目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分解题目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掌握经典题的解题步骤和思路,从中总结出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规律。
⒉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⒊建立数学 “错题集”。根据我的数学教学经验和我校学生实际,我认为只要把做过的作业、随堂训练、大小考试的题目吃透,使前面自己出现过的错误不再重现,基础题目做好,准确度提高,考试就会成功。
二、课的前三分钟设计内容的研究
认真备课,不仅备内容,而且备学生;不仅重模式,而且重策略。这是课的前三分钟成功的关键。
㈠内容的选择上进行研究
要选择有意义的、有趣味性的、有启发性的、有归类与总结性的、有数学文化性的、有探索性的、有动手性的、有验证性的、有活力的内容。
㈡内容的呈现形式的研究
⒈要随课型不同而取向。课型有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评卷课;
⒉呈现形式多种多样:自制教具,例表归类,名人数学家故事;典型事件短片或小段视屏;趣事;有文化性或教化性。
㈢内容的作用上进行研究
要具有目标性、目的性、辐射性、发展性,能够引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㈣内容的难度控制上的研究
要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学情、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内容,适合学生动手,利于学生继续学习。
三、课的前三分鐘教学的意义
㈠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前,老师进入教室之前,总是吵闹、追赶,上课铃声响后,大家依然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无法立即进入正常学习情绪。实施“前五分钟”的教学后,学生们在上课前几分钟就坐在位置上,准备着数学课的“小测试”、“老师的提问” 、“课时故事”等等。
㈡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心智处于压抑的状态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调动起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学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其实,学生都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他们都希望把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来,都希望赢得同学们的赞赏和老师的肯定、鼓励。“前三分钟”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为了获得“前三分钟”成功,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准备。
㈢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一节课45分钟,如果光是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这样的课是沉闷的,也是低效的。实施“前三分钟”的教学不仅在课的前五分钟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而这种课堂活跃氛围和学生积极的心智状态会覆盖影响延伸到整节课。
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通过 “前三分钟”教学的实践,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也乐意接受他人的意见;当自己学习有困难时,积极寻找合适的同伴予以帮助;主动而积极地寻找资料支持他人的观点;乐意解决他人的问题。
四、课的前三分钟的制约条件
在实施“课的前三分钟”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㈠不可过多地占用课堂阵地,限时三分钟内,活动准备要充分有序;
㈡不可放任自流,要有的放矢,适时点拨;
㈢不可越俎代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㈣要经常检查督促,鼓励,总结,改进,坚持不懈。
参考文献:
[1] 阮亚英.课前三分钟学生自主训练提高计算能力的策略[J]. 教师. 2019(15)
[2] 侯斌斌,冯艳刚.培养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实践探索[J]. 新西部. 2017(21)
[3] 王超,朱贵斌. 把握三个度,优化学生合作学习效果[J].小学教学参考. 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