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探究

2020-06-29 15:46方莉莉
大众科学·中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方莉莉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度推进,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点之一。中小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群体,也是自身认知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基础成长和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缺乏对学生正确的认知引导和心理培养,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研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培养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发展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关键阶段。伴随着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叛逆、不遵守纪律、不合群、自卑等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心理建设呈现不良态势。同时,部分教师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教育上存在不足,进而加剧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和蔓延。因此,本文从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提升策略两个方面入手,对新形势下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

一、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逆反情绪严重

通过对当前中小学学生的日常观察和教育分析,发现大多数的中小学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上普遍存在逆反情绪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不遵守班级秩序、经常顶撞教师或父母、行为方式呈现叛逆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同时,这种逆反情绪如不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内在发展受到偏差,不利于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需求。

2、适应能力不足

随着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的上升,大多数的中小学生是家中的“明珠”“宝贝”,家长或长辈们的溺爱导致学生对事情的承受能力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产生不足,常常表现为懒惰、不积极、不愿受苦、没有毅力和恒心等,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埋下隐患。同时,这种不良现象还使学生心理发展产生胆怯的行为表现,降低学生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3、缺乏正确认知

在实际的探访和了解中,中小学学生受制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导引,促使学生在心理建设方面缺乏正确的认知基础和发展意识,导致学生的心理方面存在自卑、激进、攻击性状态等问题,严重阻碍学生的基础发展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同时,这种认知不足的现象还会促使学生做出不可估量的安全风险,进而产生一系列不良的行为后果。

二、提升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加强情感教育,协调家校培养

学生的健康成长始终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教育,这不仅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教育环境和发展空间,还使学生的教育目标保持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积极协调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培养工作,及时传授家长合理有效的育儿理念和教育策略,纠正不良的教育状态和管理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科学、高效的情感指导。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变化,借助信息化工具,如微信、QQ、论坛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情感沟通渠道,保持三方的内在交流,让学生不敢说的话在沟通群里进行诉说,教师采取及时的回复和指导。家长也可以将学生的在家表现反馈教师,使教师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和引导计划,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缓和家庭关系。

2、把握正确引导,建立良性发展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主观意识和自我表现尤为强烈,如不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和教育策略,将会使学生逐渐偏离健康发展的道路。因此,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状态和认知规律,采取正确、可行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发展模式,将其主观意识和表现能力得以有效运用。如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实施自管与共管机制,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建设和集体监督的工作当中,强化学生的主观渗透,帮助学生树立“班优我优”的集体精神,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从而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有序、高效的良性发展。

3、注重內在素养,构建认知架构

在教育成长中,学生的内在素养是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注重学生的内在素养,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发展效能,从而使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创新、多元、综合性的发展。因此,在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内在素养,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认知架构和价值导向。同时,教师还应保持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以言行带动学生的心理发展,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内化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小学生情感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协调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教育工作,不仅使学生的心理环境受到良好营造,还使学生的内在发展和认知架构得到良性提升,从而保证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健康成长。此外,注重学生内在素质培养,深入学生的心理变化,保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效能,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思维方式,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发展本质出发,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教育策略,优化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而使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具有主观色彩。

参考文献:

[1]吴舒莹.正念训练视角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34):156-157.

[2]李商雨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偏移与回归策略[J].教育参考,2019(4):56-61.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中小学衔接教育之我见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