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020-06-29 09:39刘乐天黄士良杨玉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学前教育实践教学

刘乐天 黄士良 杨玉

摘 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阵地,基于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和职教特点,我们的人才培养应在实践取向的基础上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本。而专业实习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一项必修课,是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中由认知到行为内化的重要手段,是专业发展的开端。本研究从“双导师制”视角系统分析如何有效发挥高校与幼教实践单位的双主体作用,将“双导师制”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双导师制;实践教学

“双导师制”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于2007年教育部直属的四所师范院校开始,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要求各师范高校“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1]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更加细致地指出教育实践中“双导师制”的实施要求和规范,从而明确了师范生培养路径和有效方式。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仍存在实践环节薄弱问题。首先,实践内容不全面,不具体。表现为:其一,日常实践重技能训练轻师德体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质不同于其他技术工人,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兼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学会育人。其二,学生实习任务不明确,目前各院校实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较为机械,多为简答题式的设问或模板式的活动设计或思辨性的实习总结,缺少实践前的顶层设计、实践中的同伴合作和实践后的反思。其次,实践方式单一,大多安排在最后一学年集中进行,缺乏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律的系统规划和组织安排,多为模块化的教育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第三,实习过程管理过于松散,规范不统一,如教师指导标准不明确、实习指导力度不足、实习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

二、“双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一)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建设理念为行动指南

强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幼儿教师成才成长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 和“ 能做什么”并将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聚焦幼儿教师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设计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反馈一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

(二)以“师德为先,能力为本”为建设核心

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作为师范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更不能忽视师德修养的重要性。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首先应爱岗敬业,自觉遵守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关爱幼儿,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其次,才是塑造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只有在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的指引下,幼儿教师才可能做出真正有益于儿童的教育行为。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职业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更应注重学生的德育和职业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在实践中稳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三、“双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案

(一)构建“一长两短三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方式,实现学生双身份转变

考虑到我院学生人数众多、生源形式多样的实际情况,适合采用分散见实习与集中的顶岗实习相结合、短期实习与长期实习相结合、集中指导与小组互助相结合的多元实习方式。基于实习总目标,按照小步子原则,在三年培养中分散到各个学期分解落实,动态化开展,及时反馈改进。短期见习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各一周,短期实习第三、第四学期各两周,分两次进行,采用小组制,分批分期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接收能力以学校随机分配的方式进行;长期实习(顶岗实习)设置在第五学期,一次集中进行,以实习就业双选会的方式将京津冀优秀幼教企业聚集到我院,在分区域实习的基础上,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完成顶岗实习园所的筛选和确定,第六学期完成毕业设计。

通过召开实践教学建设研讨会,学校专业导师和幼儿园实践导师共同确定每个阶段的实习计划,根据校内教学计划和幼儿园实际工作要求确定每阶段实践的有效实施途径和方法,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应用摸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体验、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等,改进教学方法与转变学习方式,增加岗位经验,逐步使学生完成在校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二)构建阶梯式的实习任务,实现实践教学双主体育人

具体可操作的实习任务是提高实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学生每次入园要做什么,哪些需要观摩,哪些需要亲自实践操作,哪些需要研讨记录,通过实习自己应获得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和素质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实习之前进行系统规划和详细设计的。而目前高校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為一毕业即工作的硕士研究生,缺乏幼教工作经验,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离不开一线岗位专家的指导。校企联合“双导师、双现场、双评价”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最理想的校企合作应是企业与院校的深度合作[3]。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园校双方共同设计实践内容体系,印制实习任务指导书。以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研能力为聚焦点,对教学能力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和可衡量的指标点[4]。初步拟定保育见习、保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教育研习六个模块,构建出涵盖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内容体系下的具体任务。根据学生的专业认知程度和职业人成长成才模式,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将实践内容序列化安排,使学生在每个阶段得到其当下应掌握的岗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从而实现职业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同时,制定“双导师制”下的指导标准,明确专业导师和实践导师各自的职责分工,发挥双导师的相应作用,将导师任务具体化、模块化,能够提出反馈意见和指导策略。通过明确的实践任务体验,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带着任务去,带着成果回。

(三)构建双师资培育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教学过程双控制

学前教育专业充分利用“互联网 + 实习”新模式,开发出专门的实习管理系统,学生上传实习任务书,园校双导师都可进入系统查看、管理和评价。同时,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学前教育智慧化实训室,可实现学生不出校门即可观摩实践导师的直播课堂和完成“空中互动”;通过建立双向沟通平台、利用远程直播课堂打破双导师之间沟通不畅的壁垒,充分调动双导师的积极性,从而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实践智慧形成有效的促进和转化。[5]

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质量保障政策,确保“双导师制”发挥更大活力。如编制《学前教育系学生实习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及双导师指导情况。同时制定《优秀实习生评选方案》《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方案》,每次实习结束后通过评选活动激励师生实习参与度,通过奖励政策更好地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编制《实习园所评价表》,学生实习结束后进入平台填写问卷,全面调查学前教育实践基地的具体情况及学生满意度,为下一批实习园所的筛选奠定基础,力争为学生筛选出一批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优质实践基地和优秀实践导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2011〕6号》

[2][4]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

基金项目: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专项《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模式构建研究》(编号20190402)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学前教育实践教学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