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理念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

2020-06-29 15:24齐刚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未来教育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动成果国语商务印书馆

齐刚/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齐刚

2020年3 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劳动教育目标,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思想性。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教”和“育”并行,既要求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又要发挥劳动实践的综合育人作用。为更好地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我们既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教育形式,更要注重挖掘我国历代劳动教育的思想和方式。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有许多描述劳动理念、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技巧、劳动过程等的内容,对当前我们贯彻落实好《意见》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借鉴民国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理念,对当前学生理解、认可并内化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注:民国时期的教科书版本众多,本文以商务印书馆的《启蒙国文》和《国语教科书》、开明书店的《国语课本》和世界书局的《国语读本》为例。)

劳动观念要渗透

为了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我们首先要注重劳动观念的教育。学生只有树立劳动观念,才能更加认可劳动实践,并积极践行。民国教科书中许多课文在无形中就把劳动的观念渗透其中,学生在读书识字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观念的教育,如商务印书馆《启蒙国文》中的《左右手》《好童子》等,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中的《清洁》《乡人》《腌菜》等,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中的《清早起》《一个缝工》《老车夫》等,开明书店《国语课本》中的《妈妈缝衣服》《纸匣子改做的房子》等。这些课文通过讲述生活、生产和服务等不同的劳动形式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的理念,让孩子懂得“不劳动不得食”“劳动是人基本的技能”等道理。

“祖父刈麦,父亲挑麦,母亲打麦。我同妹妹,不会刈,不会挑,也不会打。只会拾麦穗。”(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第73 课《拾麦穗》)

这篇课文讲的是生产性劳动,描述了祖父、父母亲、妹妹和“我”共同劳动的场景,一家人在一起各尽所能,勤劳做事,其乐融融。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进行劳动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转变观念,从内心接受“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崇尚劳动并积极地去践行。尊重劳动是劳动观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劳动,首先要尊重劳动者,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理念,才能为从事劳动实践,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奠定基础。下面这篇课文就讲了对劳动者的尊重。“一个缝工。早上来替我做衣服。细细剪,密密缝。到了晚上,缝工要回去了。祖母对他说,辛苦辛苦。”(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第74 课《一个缝工》)

这篇课文描写了劳动者的敬业——“早上”即来,“晚上”才回。缝工对待工作的态度认真——“细细剪,密密缝”,体现了劳动者对这项劳动的尊重。同样,劳动者的劳动也获得了雇主的尊重,祖母对他说“辛苦辛苦”。这篇课文把劳动者的敬业和雇主对劳动者的尊重融为一体,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就会不自觉地接受要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理念教育。

民国教科书中的课文在介绍多种劳动形式的同时,还渗透了尊农、重工、重商的思想。这在开明书店《国语课本》中体现得最明显,128 课《我能劳动》就以父亲和子女家庭谈话的方式,讲述了做农人和工人的意义。

“大家开店。大文的姐姐开米店。大文的妹妹开布店。大文的弟弟开打铁店。小云的姐姐开缝衣店。小云的妹妹开玩具店。小云说:‘没有人开书店,我来开书店吧。’”(开明书店《国语课本》第63 课《大家开店》)课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表达了重商的理念。我国传统中有“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商为最低的阶层,在民国教科书中表达了对商业的重视,无疑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劳动观念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接受所有职业一律平等的理念,唯有坚持职业平等和劳动者一律平等的理念,才能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成为现实。

劳动成果要珍惜

劳动教育要让孩子切实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做到言行一致。为什么要珍惜劳动成果,怎样珍惜劳动成果?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除了规则和要求之外,还可以通过说理教育的方式逐步渗透。民国教科书中往往通过描述劳动的过程来说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唤醒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同理心。如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中的《磨豆腐》,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中的《米》《器具》等,开明书店《国语课本》中的《农人种田》等。

“农人种田。有的种麦。有的种棉。农人种了麦,大家有得吃。农人种了棉,大家有得穿。”(开明书店《国语课本》第32 课《农人种田》)。

课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说明要珍惜劳动成果。当前,孩子对劳动成果不懂得珍惜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不了解劳动过程的艰难,不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这篇课文告诉学生,我们所吃的饭、所穿的衣都是他人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正是由于他人的辛勤劳动,才能满足我们的吃和穿。课文并没有用说教的方式要求孩子要珍惜劳动成果,但是读后却能够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衣服和食物不是商店买来的,而是他人劳动的结果,从而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用身边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更能够达成教育的目的,劳动教育也是如此。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中《米》,通过描述米的生长和制作过程,来说明“食者当知其不易也”的道理。另外一篇课文在阐述要尊重劳动成果时,更为详实。“人居室中,饮食卧起,皆需器具。惟匠人造器,劳心力,费时日。其成不易。用器之人,应知爱惜。不可任意毁伤也。”(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第142 课《器具》)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这篇课文的逻辑结构:饮食卧起需要器具——匠人劳心费力制造——所用之人需要珍惜。课文既说明了器具对人的重要性,又说明器具来之不易,因此更需要珍惜。语言简单,道理深刻。劳动教育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当下,我们要想让学生珍惜劳动成果,除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会成果来之不易之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观生产过程等来认识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学会惜物。

劳动技能要培养

劳动技能,往往是通过劳动实践习得的。民国教科书中许多课文就专门讲述了劳动技能。课文有对劳动榜样的赞美,如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中的《清洁》、商务印书馆《启蒙国文》中的《天方明》《好童子》等。有的课文提供了详细的劳动流程图和说明书,如开明书店《国语课本》中的《种树》、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中的《腌菜》《藕粉》,通过学习课文以及观看文中插图就能明白劳动的流程,从而获得劳动技能知识。

“房屋之中,污秽日积,不宜居人。故每日早起,必用帚扫地。扫时先以水洒之,则灰尘不扬。”(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第76 课《洒扫》)我们需要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但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劳动,并教给学生劳动的技巧,从而达成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效果。这篇课文既讲了洒扫的原因,又讲了洒扫的技巧,让学生在明白洒扫的重要性的同时,学会洒扫的方法。“好童子,能作事。朝起,自著衣履。夜眠,自铺被褥。当食,自取碗箸。入学校,又能勤读。”(商务印书馆《启蒙国文》第二册第46 课《好童子》)这篇课文则讲了榜样的力量。什么是好童子?能做事才是好童子。能做什么事?穿衣、睡觉、吃饭和学习等技能全部掌握才是能做事。用孩子身边的榜样来告诉孩子应该掌握的技能,这种效果比单纯的命令和灌输要好得多。当前,在进行劳动教育时,需要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通过榜样的引领让学生模仿并践行。

民国教科书中有许多课文都讲到了生活中的劳动技能,语言简洁但是过程详细,让人读后易懂且难忘。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中《藕粉》一课,用了短短的38 字,说清楚了藕粉制作过程、储藏之法和服用之法。还有一篇课文,离当时学生的生活很近,文字质朴,现在读来仍有烟火之气。“寒霜屡下,园菜渐肥。取而曝之,俟略干,置缸中,腌以盐。旬余,便可取食。若藏之以瓮,泥封其口,虽留至明年,犹可食也。”(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第141课《腌菜》)这篇课文很有画面感,用很短的篇幅说明白腌菜的流程,从材料的选择,到晒菜、腌菜和储菜的过程,言简意赅却又颇具生活气息。当下,有的学生不愿意劳动的原因是缺乏劳动技能,因为缺乏技能不会劳动因而对劳动感到畏惧,从而不愿劳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劳动技能的锻炼上,更需要辅以劳动流程图和简单的文字介绍,首先让学生明白劳动技能和技巧,清楚劳动流程,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亲身实践并达成劳动的目标。

劳动之美能欣赏

如何发挥好劳动教育所具有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当下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劳动作为一种耗费脑力和体力的实践性活动,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之美,才能让学生愿意持续性地从事劳动锻炼。获得劳动愉悦感的途径之一是直接经验,通过劳动成果的获得去体验、感悟;途径之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能够感悟到获得感和美感。民国教科书中许多课文讲到了劳动之美,如开明书店《国语课本》中的《你也锄我也锄》、商务印书馆《启蒙国文》中的《梅花盛开》、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中的《樱桃》《乘凉》《果园》《画竹》等课文都体现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学生做感兴趣的事情才不会感觉到累,才能从中寻找到乐趣,收获喜悦,体会到美感。“梅花盛开,我折两枝,插瓶中,置案上,瓶中花香,时时入鼻。”(商务印书馆《启蒙国文》第二册第11 课《梅花盛开》)这篇课文非常简洁,有景物描写:“梅花盛开”,有连续动词:“折”“插”“置”,有劳动后的感受:“瓶中花香,时时入鼻”。读罢此文,能让我们既能嗅到梅花的香气,更能感觉到少年劳动的愉悦和良好的审美观。读后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学生只要肯动手,就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还有这样一篇课文,“晚餐之后,凉风入户。母偕女,院中乘凉。母讲故事,女在旁听之。手挥小扇,为母驱蚊。乐而忘倦。”(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第111课《乘凉》)好一个温馨的画面!女儿不经意的动作——“手挥小扇,为母驱蚊”。让我们感受到家庭之美、亲情之美,还有劳动的快乐。

劳动之美还体现在收获劳动成果时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安春所说,“要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吾家有园,遍种果树。培雍甚勤。一年之间,先后开花。花落,结为果,累累满树。及熟。摘而食之,较买诸市中者,味尤鲜美。”(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第129 课《果园》)果实味尤鲜美的原因在于培雍甚勤,因为付出了劳动,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才显得更加鲜美。“大雨如注,田水骤满。既晴,数农夫,戴草笠,入田插秧。秧针出水,长二三寸,分列成行。”(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第96 课《插秧》)。通过这篇课文,既让学生读懂了农夫插秧的劳动之苦,如注的大雨之后,趁着田水骤满,农夫为了不误农时,需要马上去插秧,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喜悦——“秧针出水,长二三寸,分列成行”。这说明了农人看到劳动成果的喜悦之情。埋头努力插秧,抬头静观秧针出水,分列成行,劳动的喜悦和满足跃然纸上,这些课文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美。

劳动形式要多样

《意见》规定了劳动教育的内容,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同时,还要开展劳动常识的教育。因为劳动教育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让学生经历更多的劳动形式,而加强劳动常识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认同。民国教科书中就有许多劳动常识的教育,如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中的《蚕》《丝》等,开明书店《国语课本》中的《采棉》《修理农具》等,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中的《打铁》《磨豆腐》等,商务印书馆《启蒙国文》中的《织锦女》等,这些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劳动常识教育,劳动形式极为丰富。

“一幼女,剪彩纸,削竹签,制为风车,风吹车动,旋转不已。” (商务印书馆《启蒙国文》第二册第19课《一幼女》)这篇课文讲了孩子从小就开始进行手工劳动,现在读来仍能感觉到孩子的专注、灵巧和快乐。

“咕噜噜,咕噜噜,半夜起来磨豆腐。磨豆腐,真辛苦,磨到天亮还不住。价钱小,养料足,吃肉不如吃豆腐。”(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第129 课《磨豆腐》)这篇课文既说出了手工业者的辛苦,同时我们也能品出自得其乐的味道。这种劳动形式的描述方式,把劳动之苦与劳动之乐结合起来,与当时的生活相联系,贴近了学生的实际,更易于学生接受。

民国教科书中对我国传统技艺的描述非常多,通过这种描述歌颂了各行业人民的辛勤劳动。课文更重视我国传统技艺的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劳动形式的多样性,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棉花田里采棉回,棉絮像雪堆成堆。弹棉絮,乓乓乓。搓棉条,细又长。白天纺棉纺不完,晚上点灯再来纺。开布机,织棉布。棉絮棉布都有了,全家缝身棉衣裤。”(开明书店《国语课本》第140 课《采棉》)这篇课文描述了我国棉花采摘、弹棉花、搓棉条和织棉布的过程,生动形象,令人难忘。“赵达之妹,善画工织,尝以采丝织锦,大者盈尺,小者方寸。锦上有纹为龙凤之状。”(商务印书馆《启蒙国文》第三册第29 课《织锦女》)这篇课文则描述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织锦女工,包括织锦作品的大小和纹饰,令人印象深刻。劳动技能的培养应该注意向学生传授我国优秀的传统技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下,我们正在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我们需要适当借鉴民国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转变劳动观念,学会劳动技能,体会劳动之美。让劳动教育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觉地践行劳动实践。

猜你喜欢
劳动成果国语商务印书馆
最有思想的句子
劳动成果要珍惜
劳动成果要珍惜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劳动成果评比
商务印书馆120年
商务印书馆喜迎120年大庆
商务印书馆
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