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论兵法

2020-06-28 07:13周晓燕
新一代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兵法激趣兴趣

周晓燕

摘 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始动力。在教育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此不疲地主动学习,则能达成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须在教育教学中,习得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兵法,定能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关键词:教育;兴趣;激趣;兵法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乐此不疲地主动求知?下面以教育教学中的几个案例,来谈谈教师的激趣兵法。

一、兵法之心心相印篇

《学记》有言:“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只有在親近、尊敬、热爱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热爱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所以,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亲合剂”,也是教育的“强化剂”。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和信任,往往可以直接迁移到学习中,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

(案例1)

某老师曾接手一个五年级的班级,该班已经频繁换了好几任班主任。这个鼎鼎有名的乱班,课堂纪律糟糕,学习成绩糟糕,行为习惯更为糟糕。几乎没有班主任肯接手这个班级,科任老师们也万分不愿意到这个班级来上课。学生和老师之间已经形成了一条无形的鸿沟。

第一次和学生见面,老师满脸愤怒(故作状)地走进教室,气急败坏地对同学们叫道:“真是岂有此理!谁说我们五(8)班是全校最烂的班级!谁说最讨厌上我们班级的课啦?谁说我们班级的同学都是垃圾!……”学生们听了,一个个气得脸红脖子粗,几个高大的男生还撩起袖子捏紧了拳头。

“我就是喜欢你们这样有集体荣誉感,我就愿意当你们的班主任,我就是要做给他们看看,我们五(8)以后将是最好的班级……”

“就是!就是!我们将是最好的班级!……”学生们群情激昂。

此时,一股宝贵的无形力量已经把该老师和孩子们栓在一条船上,该老师已经成为了学生们荣辱与共、值得信赖的朋友。

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师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热情。我相信,假如我做到了这一点,一切问题也就会随之解决。”

实践证明,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因为信任、喜欢老师而愿意上语文课,语文成绩取得长足的进步,在期末考试中,由原先的倒数,而一跃成为年级前三名。学生们在集体荣誉的感召下,各个方面积极改进,均获得了可喜的进步。

教师与学生做到了荣辱与共、心心相印。于教于育,都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二、兵法之巧布疑阵篇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求异心理和求知欲望往往能使人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上。教师如果能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就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案例2)

在教《普罗米修斯》的时候,某教师这样布设疑阵:

师:昨天我读《圣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神竟然是一个小偷。幸好他的恶行被宙斯发现了,并且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生:老师,普罗米修斯不是小偷,他是一个英雄。

生:而且,他也不应该受到惩罚。是那个宙斯太坏了。

师(疑惑不解状):奇怪,偷了东西的人竟然是英雄?宙斯惩处小偷,反而变成了你们所说的坏人?你们到底怎么啦?难道是非不分吗?你们的证据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们为了向老师证明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纷纷翻开课文——

一时之间,课堂氛围无比活跃,学生七嘴八舌,一发不可收拾。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巧妙设计一个疑阵,使问题藏而不露,使情节扑朔迷离,使悬念吊足胃口,必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积极思考,并能在解决问题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如果学生能够在探索中学习,能够在疑问中思考,能够在证据中辩论,不但能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能奠定健康的人文情怀。

三、兵法之化繁为简篇

韩非子说过:“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 《宋史》也主张“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对于复杂的问题,倘要化繁为简,提纲挈领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于语文教学而言,若能把整本语文教材化繁为简,把每个单元的教学梳理清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会因内容过于庞杂而手足无措,也不会因文章太长而心生厌烦,更能掌握教材编写的规律,寻找出学习的最佳方法。

(案例3)

新学期,拿到教材后的第一堂语文课,某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一本新的语文书又放在了我们面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页,多少篇课文啊?

生:一共有184页,总共有28篇课文,还外加8篇选读课文呢。

师:不,你们说错了,其实总共才只有2页,8篇课文。

生惊讶,疑惑不解……

师:你们看,目录不是只有两页吗?虽然是28篇课文,可是,好多课文都是相同类型的,我们把它们按照单元分,也就是8篇课文了。这个学期,我们只需要学习这不同类型的8篇课文,我们就成功了。

生:那还不简单,一个学期才8篇,容易得很。学生们幸福异常。

(案例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比较长的阅读课文。某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一个场景,两件事情,三处心理,一个道理。

师:孩子们,这篇课文其实就只有这么16个字。谁能读明白这16个字,谁就不用学习这篇课文了。

听罢,学生一时面面相觑。反应片刻,突然顿悟,连忙翻开课文寻找答案。5分钟后,全班所有学生都举手表示已经明白其中的玄机。经反馈检验,果不其然。

实践证明: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去化解,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善于在语文教学中化繁为简,会让学生觉得语文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妙趣横生,趣味无穷。

四、兵法之欲擒故纵篇

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即“欲擒故纵”之计。

欲擒故纵之计,反映了“取”和“予”的辨证关系。“擒”是目的,“纵”是手段,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

(案例5)

在《鲸》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肺”这个生字。考虑到以前的学生总爱把这个生字的右半边写成“市”,某教师在讲解“肺”时,着重把右半边用红色粉笔加以强调。没有想到,在批改作业时,全班仍然有27个学生错了这个生字。于是,老师又重点强调。可气的是,在批改《鲸的自述》这篇作文时,竟然还有12个老顽固分子写错这个生字。老师沉思片刻,计上心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念几篇优秀的奇文。

×××同学的文章:“……我和牛羊一样,用月市呼吸……”

生:老师,你念错了,是用肺呼吸。

师:再念×××同学的文章:“……鲸的呼吸器官可不是腮,而是月市……”

生:老师,你又念错了,鲸的呼吸器官可不是腮,而是肺。

师继续念。剩余的6个同学都站起来反驳老师念错了。

师:为什么你们都反驳我念错了,我以我的眼睛担保,我绝对没有念错,就是用“月市”呼吸,绝对不是用“肺”呼吸。

老师把本子发给这些学生,学生急忙打开自己的作文本。拍额头者有之,尴尬者有之,埋头改错者有之……

至此以后,全班学生再无一人写错这个“肺”字。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自由”。心理自由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面对学生反复犯的错误,教师如果恼怒地批评指责,非但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倾心接受,反而会使学生对老师,乃至对学科本身都产生一种腻烦的心理。教师在教学中的欲擒故纵,能使学生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中暴露自己的问题,并且在发自内心的羞愧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五、兵法之娓娓道来篇

于丹在《讲演语文教学的启示》中曾提出:“语文教学应富有生动性,即语文教师要会讲故事。”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如果能把故事和语文课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

讲《画杨桃》一课时,老师先讲了一个阿拉伯故事《三个画师》。故事主要讲的是三个画师给一个国王画像,三个画师面对同一个国王,却畫出了三幅不同的画。同样都和画画有关,学生的兴趣迅速迁移到文章中来。

讲解“壁”和“璧”的区别时,老师给学生讲《完璧归赵》的故事。学生不但明白了两个字之间的细微区别,还增长的历史知识。

在学生写完作文“无所事事”的时候,老师给他们讲贾岛《推敲》的故事。学生既而认真修改起自己的作文来。

……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把娓娓道来的故事做为语文课的“餐前小点”,或者做为“下午茶”,或者做为“餐后水果”,营养价值自不必言说,更是增添了课堂的无限生机。

六、兵法之余响绕梁篇

晋·张华《博物志》卷八:“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遗粮,过雍门,鬻歌假食而去,馀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该词原形容歌声高亢圆润,余韵无穷。亦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果让每篇课文都能“余响绕梁”,让每节课都能“余响绕梁”,那么语文就从“小语文”真正走向了“大语文”。

叶圣陶先生有过这样一句论断:“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如果以教材为范本,以课堂为起点,向课外读物延伸,朝生活方向画圆,语文的天地则是无边无际。

如:

学习《遨游汉字王国》,老师要求学生用相机或小本子记录街道上的错别字。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以致用。

学习《触摸春天》,老师就推荐他们阅读海轮?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习《窃读记》,老师给学生播放林海音《城南旧事》的电影。让学生在画面中重现课文的影子,见识老北京的生活。

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老师给他们出示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以及玉树地震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面对地震以及各种灾害时该如何保护自己。并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新闻,关注生态的保护。

……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课应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不应只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该勇敢地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只有在生活的天地里,学生才能更加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记忆知识并运用知识的法宝。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习得各种激趣方法,自创多种教育教学兵法,必定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参考文献:

[1]钟国兴.陈有勇.《孔子是个好老师》.中央编译出版社

[2]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教育科学出版社

[3]叶圣陶.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兵法激趣兴趣
兵法大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趣 导思 引探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思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愚人节防骗兵法use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