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中学,浙江 温州 325000)
2019年浙江省高考选考卷的第22题考查了功、功率、感应电动势、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右手定则、左手定则、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等重要的概念和规律,涵盖了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等四本教材的知识点,题目设问梯度明显,区分度高,是一道重点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力电综合题。
如图1所示,倾角θ=37°、间距l=0.1m的足够长金属导轨底端接有阻值R=0.1Ω的电阻,质量m=0.1kg的金属棒ab垂直导轨放置,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5。建立原点位于底端、方向沿导轨向上的坐标轴x,在0.2m≤x≤0.8m区间有垂直导轨平面向上的匀强磁场。从t=0时刻起,棒ab在沿x轴正方向的外力F作用下,从x=0处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其速度v与位移x满足v=kx(可导出a=kv),k=5s-1。当棒ab运动至x1=0.2m处时,电阻R消耗的功率P=0.12W,运动至x1=0.8m处时撤去外力F,此后棒ab将继续运动,最后返回至x=0处。棒ab始终保持与导轨垂直,不计其他电阻,求:(提示:可以用F-x图像下的面积代表力F做的功,sin37°=0.6,重力加速度取g=10m/s2)
图1
(1) 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2) 外力F随位移x变化的关系式;
(3) 在棒ab整个运动过程中,电阻R产生的焦耳热Q。
从解答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本题所涉及的考点较多,在《考试说明》中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与考试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题考查了四本教材中共计六章内容,合计9个考点,且全部都是c、d级较高要求的考点,均是力学和电学中的核心内容,且着重考查重点物理规律。
表中的统计结果是基于参考答案给出的解法而言的,如果考生的解法与参考答案有所不同,则统计的结果会略有变化。比如第(3)问中求棒再次进入磁场时的速度v′,就可以不用动能定理,而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的解法,这样一来,则会增加如表2所示的统计内容。
表2
题述中有两处提到了力F——先是说棒所受的“外力F”,后面是“提示”中的一段话:“可以用F-x图像下的面积代表力F做的功”。既然两个“F”出现在同一题述中,学生会潜意识地认为指的是同一个力。
巧合的是,在2018年下半年浙江省选考卷的第22题中也有相同的“提示”:“可以用F-x图像下的‘面积’代表力F所做的功”,也是一道电磁学的综合题,这当然也反映了“面积法”的重要,但并未像2019年出现两处“F”、会误导学生的情况。
本卷的第19题是:小明以初速度v0=10m/s竖直向上抛出一个质量m=0.1kg的小皮球,最后在抛出点接住。假设小皮球在空气中所受阻力大小为重力的0.1倍。求:(1) 小皮球上升的最大高度;(2) 从抛出到接住的过程中重力和空气阻力所做的功;(3) 上升和下降的时间。
通过比较可知:19题中小皮球的升降与22题中棒ab在x1=0.8m之上的运动非常类似,上升阶段都是匀减速、下降阶段都是匀加速,皮球所受的空气阻力与棒所受的滑动摩擦力都是大小不变、上下反向的力,求解中都要考虑上升的最大距离及各力做功的情况,都可用动能定理或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的方法求解,所以考查点、考查方式有雷同之处,有重复考查之嫌。
对第(3)问中棒二次进入磁场时做匀速运动的判断,必须要通过计算合力为零来确定。假如有的考生把某一个力的数值计算错了,求得的合力不为零,考生就会认为棒二次进入磁场做的是变速运动,接下来自然会去思考在变速的情况下求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显然,这样的考查方式会“一错致多错”。
题述中的小括号里有这么一句话:“可导出a=kv”,式中的a是什么?虽然通过分析其单位可知其为加速度,考生也会默认为它就是加速度,建议题中呈现的字母还是要配以文字表达清楚为好,即在式子“a=kv”的前面应加上“加速度”。
核心内容、重点规律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像本题中涉及的力、动能、功、功率、感应电动势、安培力、焦耳热等就是主干知识,而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右手定则、左手定则、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等则均属重点规律,相关内容在复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强化对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就能在脑海里自然浮现出相应规律的关系式。
“应用数学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大能力之一,这其中当然也包含了数学运算能力。不少学生会片面地认为知道了解题思路、方法就万事大吉了,并不重视自己的数字运算能力,遇到稍微复杂点的运算,都会不自觉地拿起计算器,甚至教师在讲题时碰到计算也是一带而过、直接给出最后的结果。学生去计算该题中电阻上产生的焦耳热,会错误百出。所以平时的教学中尽量不依赖计算器,适当地让学生亲自动动手,多算算,才能在临场时泰然处之,准确、高效地算出正确的结果。
“分析综合能力”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能力之一,通过综合性大题更易实施对该能力的考查。大题往往由多个物理过程组成,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物体都经历了哪些物理过程?每个过程物体所处的状态、受力情况如何?分别对应于哪些物理规律?前一过程与下一过程有何联系?通过哪些物理量能够体现出来这种联系?建立哪些关系式能够把这种联系表达出来?进而利用这些关系式来联立求解。
“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要深入细致地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适量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见多识广,慢慢体会、总结,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总的说来,试题命制者通过设问将本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难度逐步加深,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既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又对高中物理教学起正向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它把力学、电磁学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理念,但也有一些需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