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2020-06-27 14:07周海涛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毛泽东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不断走向成功的辉煌历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历史,而首开这一历史的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毛泽东直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二是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三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造的物质条件和制度基础,为日后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响;贡献

一、毛泽东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

如果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拐点算起,近200年以来,中国从一个任人宰割、四分五裂的国家发展到今天逐步实现现代化并日益占据世界舞台中央。这一现象的形成,其背后的决定性力量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不断走向成功的历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历史,而首开这一历史的就是毛泽东。在毛泽东之前,李大钊等党的先驱者也曾有过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国情)相结合的想法,但当时我国共产党刚刚诞生不久,对许多问题的理解仍处于探索阶段。第一次系统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断的,是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报告中。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后,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和场合,毛泽东多次談到类似看法,党的其他领导人如刘少奇、王稼祥、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及理论家李达、艾思奇、邓拓等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也都从不同维度进行了阐释。到了党的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即毛泽东思想作为其重要理论成果被写入党章。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在党内达成共识。

从哲学层面上讲,毛泽东秉持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后来的共产党人所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打破“两个凡是”的主张,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并指出当前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江泽民、胡锦涛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准则,无论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还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无论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要判断还是制定“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

所以,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只要做到实事求是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能稳步前进;只要违背了这一准则,形而上学地、教条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事业一定会遇到挫折。

二、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重大理论的开拓

第一,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做出重要判断。毛泽东是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人,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克服和解决,而这正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民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能解决其社会矛盾,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却可以被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始终坚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无论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还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都是一脉相承的。第二,做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判断。毛泽东是党内论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先驱。1957年,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与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阶段。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可见,毛泽东早已意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必须分阶段进行。此后,毛泽东在很多场合讲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要想建成社会主义特别是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需要10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这种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的客观判断,后来为邓小平所继承。可以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际局势做出了正确判断,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实事求是地制定了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到了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的社会矛盾又做出了新的判断,进而制定了新时代的改革发展蓝图。可以说,这种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实事求是的客观认知,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生动的体现。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任务的确定

第一,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的具体目标。1957年,毛泽东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就是拥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要在原有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的基础之上,再加上一条“国防现代化”。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周恩来在1964年12月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我国建成具有“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提出“两步走”的规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和“三步走”战略,及至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都可以视作对毛泽东战略构想的补充和丰富。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一以贯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一以贯之,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意志一以贯之。第二,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问题。1945年,毛泽东就提出,看一个政党的好坏,首先要看这个政党是否能带领人民发展生产力。1956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上提出,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这一判断没有能够持久地坚持下来。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际上就对这一判断的认同和坚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从一个物质较为匮乏的国家发展到今天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生产力位居世界前列,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毛泽东在其《论十大关系》中全面论述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方法论的问题。比如在政治体制上,毛泽东讲:“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將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经济体制上,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的思想,中央向地方分权,充分激发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等论断。这些思想被继承下来,并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四)毛泽东首次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邓小平提出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提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其区别于封建王朝和世界其他政党最根本的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毛泽东就十分强调对每一位共产党员道德品质的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德”的主要表现为爱民、自律、服从组织、保守党的秘密等行为要求,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把“德”作为选拔和提拔党的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尺,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其集中体现。

三、毛泽东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在理论逻辑上,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发展。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承认市场经济,一个否定市场经济。这种认知的谬误在于,一方面,割裂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逻辑也存在认知上的偏颇之处。正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造的物质条件和制度基础,为后来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快整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在物质条件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效仿苏联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采用国家总动员方式,按照计划进行规模工业化运动。大规模工业化运动的结果,是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苏联的成功经验让我们相信,国家动员式的发展更快、更有效。当时的中国存在市场不成规模、资本不成规模的情况,难以通过市场调控的方式发展经济,只有以国家的力量代替资本力量,才能有效实现工业化。这种以产业政策为主导的工业化,具有工业分布平均而分散的鲜明特点,尤其体现在“三线建设”上。原本为国防而开展的“三线建设”,却在客观上促成了工业,并推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延伸到内地。国家动员的方式也发生在农村——中国通过土改消灭了阻碍现代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地主阶层,为日后市场经济在农村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在制度基础上,毛泽东重新建构了中国社会的组织形态。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使得中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在内的社会整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传统地方共同体。传统地方共同体地消灭,为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提供了土壤,而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其次,重构了社会组织。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重新组织重新进行建设和建构,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比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有效的将整个社会统一起来。所有这些,都为日后市场经济的迅速崛起打下坚实基础,提供了有效保障。

作者简介:周海涛(1983-),男,河南信阳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 李琳)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捐书之争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5月CPI上涨,烟民有“贡献”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幽默“三十六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