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健
在高职高专环境下,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第二,教师执行能力不强。要破解这两个难题,对学生要进行监督和干预,对教师则要进行培训和激励。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 ——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他们为了方便生病及离家太远的学生学习,专门录制了教学视频发布到网络上供学生课外观看学习。这渐渐进化成了“通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预先录制授课视频来取代传统的课堂知识讲授,然后利用课堂时间,集中解决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所产生的困惑和疑问,实现知识内化的一种教学形态。”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渐渐普及,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在归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谈谈如何改善它们。
1 出现的问题
1.1 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此为基础,借助课堂的讨论引导学生多思考,多交流。但应认识到,能认真观看课前视频并进行课堂讨论的学生比率不会很高,在高职高专,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这是由几个方面共同造成的:
1.1.1 生源质量不高
根据统计,“到2012年底,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达到1288所, 占普通高校的52%。近13年来, 高职院校的数量增加了14倍, 每年招收全日制新生超过300万人。”至2018年,招生人数已达到368.9万人,而2019年,全国高职还要扩招100万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到高职高专进行深造,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这也同时带来了负面效应,那就是高考对生源的筛选功能渐渐弱化,很多学生甚至不用经过高考,便可以通过“直招”、“单招”的方式进入高职高专学习。
在这样的生源背景下,要想在高职高专中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难度不小。许多大学新生,在中小学阶段并没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他们自觉自愿地在课前观看教师录制的学习视频,很多学生并不会按时完成。退一步说,即使完成,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也是敷衍了事,并没有根据教师所录制的视频去进行相关的自主学习,更不用提思考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了。即使有部分学生能够在看完视频后进行相关学习和思考,由于他们的基础不牢,在课堂上的讨论往往逻辑混乱,词不达意。
1.1.2 缺乏监督机制
在课前观看视频阶段,由于没人监督,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与自学性质的视频相比,手机和电脑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研究發现:“文史类专业学生手机成瘾较其他学科严重,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呈正相关关系,即手机成瘾严重者也有较高的学习倦怠情况”;在监督机制缺失的情况下,让高职高专的大学生摆脱手机和电脑的吸引,认真观看课件教学视频并进行思考,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课堂讨论阶段也需要督促。自觉的学生准备好了,自然可以发言、讨论,但对于更大一部分没动机、没能力参与到发言讨论中的学生来说,谁来管理他们呢?“翻转课堂”模式并没有设置相应的辅助、督促方案。
总之,在高职高专的课堂上,学生本身发言的主动性就不强,如果照搬“翻转课堂”的操作方法,不进行相应的督促,很容易让学生的参与度不达标,进而使课堂陷入到冷场或低质量的讨论中去。
1.2 教师执行能力不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不要求教师进行常规性的课堂讲授,但实际上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令一般的高校教师难以操作,具体表现在:
1.2.1 缺乏制作视频的能力。大多教师更习惯运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录制课前视频不熟悉,也不擅长。在这样的知识技能背景下,教师们在录制视频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素材运用呆板。从素材运用方面来说,教师往往简单地从网上下载相关视频,或将几个相关视频剪辑在一起,直接播放。这样的做法虽然省事,但无法凸显知识点,也没法将课程的重难点进行展示,更不用说进一步地剖析了。
(2)技术水平低下。由于多媒体技术的限制,很多高校教师不能自如运用丰富的视频制作技术。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没有对视频进行任何加工,便将其发布到线上教学平台。
1.2.2 缺乏课堂引导的能力。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一下子转换成学生主导,便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具体到实际教学中,表现在:
(1)反应不及时。虽然课堂讨论是开放式的,但教师仍然应在旁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引导的目的一方面是防止学生混淆概念或脱离主题,另一方面也应纠正其对所学内容不正确的理解。由于一般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大学生们逻辑并不很清晰,跑题、偏题、误读的情况比较多,教师更应该及时纠正。而实际情况是,在高职高专开展“翻转课堂”时,教师往往反应不过来,不能及时纠偏。
(2)内容不适当。由于教师和学生生长的年代背景有差异,学生熟悉的事例、词汇,教师往往不能把握。如此一来,课堂一旦由学生主导,教师常会陷入到不知所以的被动局面当中。“听不明白”自然就会导致“教不清楚”,教师在没有完全理解学生思路的前提下进行引导和点评,往往点评的内容会跟学生所说的意思相左。这样就使得“翻转课堂”的效果大打折扣。
2 改善的策略
2.1 对学生:监督和干预
2.1.1 课前学习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不能放任学生不管,只将视频一发了之。面对质量不高的生源以及电脑、手机的诱惑,教师首先应明确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曹培杰先生曾指出:“通过督学解决‘不专问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信息社会,有限注意力与无限信息量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教育者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和自我管理水平,引导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避免注意力失焦的困扰,最终成为数字化学习的主人。”精辟地指出了教师监督的重要性。更进一步,该怎么监督呢?笔者提出“分环节监督”的做法。
(1)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视频后,注意平台的反馈,认真核对每位同学是否看了相关的教学视频,做好记录,作为平时的考勤成绩之一计入总分——这是第一个监督环节。
(2)布置学生做预习笔记,将学生自己记录的笔记拍成照片,传上平台。这样既可以确定学生是否认真观看了学习视频,更能督促学生自己用纸笔将知识点梳理一遍。如此一来,一则确认每个学生都认真看过视频,二则也强化了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这是第二个监督环节。
(3)如果是人文及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师可以更进一步要求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写下自己的见解并分析,教师再依据学生论点的新颖程度以及分析的严密程度给一个分数。这样的做法可督促学生在看过学习视频后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另外,由于在网络平台上,学生们可以彼此看到别人的留言,所以网络平台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这也为课堂讨论做了铺垫和预热——这是第三个监督环节。
2.1.2 课堂讨论阶段
在这个阶段,很多学生由于学养水平、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表达能力、胆量大小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不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因此,教师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
(1)分组合理,力争提高效率。在课堂讨论前,教师可根据学生在预习阶段的表现和理解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有四点:第一,人数不可多。每一组的人数在5-6人左右为宜,如果人数过多,难免会导致一些学生不能有效地加入讨论,产生“浑水摸鱼”的现象。第二,程度好的和程度弱的进行搭配。这样一来,在组内讨论时便可由先进带动后进,共同进步;另外,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时,每组也都会有合适的代表,小组之间实力比较均衡,不至于有的组“人才济济”,有的组“人才凋零”。第三,观点相似的尽量一组,这样可以令组员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减少无谓的“内耗”。第四,在小组内部讨论的环节中,教师应参与到每组当中进行适当的交流,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当中。
(2)评价要细,防止吃大锅饭。在传统的“翻转课堂”模式中,往往采取小组计分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即同一个小组,同一个分数。实际上,这样做容易打击先进同学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这个阶段的评价应采取配额制。以6人小组为例,对表现优秀的小组,配给4个优秀名额,对表现一般的小组,则只配给2个优秀名额。让小组成员在讨论和发言后自己分配名额,这样做更加公平,也更能够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
2.2 对教师:培训和激励
2.2.1 以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
(1)在制作课前视频这方面,学校应该在多媒体技术上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寥寥几次“翻转课堂”讲座并不能实质性提高教师制作教学视频的水平。在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今天,学校更应定期对所有教师进行线上及线下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并将这样的业务学习形成制度。
(2)在引导课堂讨论方面,更多的是看教师本身的思维、知识和反应。教师如果不转换“教师主导”的思维,不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是不能在课堂上进行高效引导的。所以学校也应该在平时的培训中加入新颖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才能让更多的教师们在“翻转课堂”上做好引导。
2.2.2 以政策激勵教师的学习
要令高校教师在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政府和学校还需拟定相关激励政策。目前在广西高校间开展的信息化大赛、多媒体技术应用大赛、微课大赛等诸多赛项,即有效地激励了教师研究多媒体、运用多媒体。这对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录制课前学习视频尤其有用。如果还能开展一些现场教学类的比赛,则更能促进教师提高自己的课堂引导能力。政府和学校在政策上将这些比赛和教师的职称晋升、福利待遇、荣誉称号等切身利益挂钩,会有很好的激励效果。
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文学系列课程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7B051)。
(作者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