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健高 赵蓉晖
提要 该书聚焦全球化时代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首先系统梳理了世界多语现状,清晰归纳了多语的定义与相关概念,其次讨论了多语环境下的权力问题。在此基础上,该书从微观到宏观,分别探讨了个人多语、机构多语、城市多语、国家多语和网络多语现象,并试图解释多语现象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原因。最后,作者讨论了多语视角下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并集中探讨了多语研究的方法。对于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语言习得、语言教育领域的学者,特别是有志于开展多语研究的人们而言,该书有助于发掘具体的研究话题和研究内容。
关键词 多语现象;语言多样性;社会语言学;超多样性;超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014(2020)02-0090-07
《多语研究导论:世界变革中的语言》一书2018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牛津语言学系列教材之一,该系列丛书主要介绍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最新发展。该书作者Florian Coulmas是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国际期刊《国际语言社会学期刊》副主编、《当代日本》创刊主编、《语言政策》编委会成员,同时也是《语言战略研究》的国际编委之一。Coulmas著述颇丰,曾获2018年“国际社会学会成就奖(语言社会学领域)”,代表作有《社会语言学通览》、《社会语言学:说话者如何作出选择》、《文字与社会导论》、《语言的守护者》等。本文述评的是其语言与社会系列研究的最新力作。
多语现象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简单来说是由不同言语社区之间的交际需求引起的(Edwards 1994:1)。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与族群关系的调整、社会结构的改变、全球化、城市化、新技术的发展等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深刻变革中的世界,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出了更多更新的研究问题。该书旨在讨论世界变革中的语言,围绕“变革”这一主题,对微观、中观、宏观的多语现象研究展开深入探讨。
一、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12章,各章又分为若干小节,每章后有单独总结。第1至3章是对多语现象和多语研究的整体介绍,内容包括世界多语现状、多语的定义、多语研究的相关概念等。
第1章标题是《世界的多样语言》。作者通过语族、语系、语言多样性指数等概念对世界语言的地理分布做了总体介绍,并以翔实的数据分析了语言使用人数、语言多样性与地区富裕度之间的关系。语言的兴衰除了和经济有关,还与政治、法律、媒体、文化、宗教、意识形态以及认同等有关。在语言学家眼里,所有语言都是平等的,但事实上语言不仅是多样的,也是不平等的。作者从人口优势、国际/官方地位、作为外语的受欢迎度、标准化与文学发展等维度对世界语言进行了大致分类,并且指出,世界上有些语言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十分明显,很难区分它们是同一种语言还是两种不同语言。
第2章标题是《多语的20多种定义》。多语的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富,要给它下一个定义绝非易事。在考察比较了英国、荷兰、法国、德国、西班牙、中国、日本等国字典上给出的20多个定义后,作者主要从能力、实践、态度/意识形态、理论化对象(object of theorizing)等角度总结了多语研究领域重要学者对多语现象的定义。如,在能力角度,Franceschini(2016)认为,多语指社会、机構、团体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一种以上的语言在时空中从事活动的能力;在实践角度,Li(2014)指出,多语指个人或社会“同时使用”(co-use)多种语言,只有静态的“同时存在”(co-existence)是不够的;在态度/意识形态的角度,Daswani(2001)认为,多语指对母语以外的语言的积极态度,并愿意在社区中与其他语言的使用者交流;也有学者将多语作为理论化对象,认为多语是后现代超多样性信息社会最大的理论与实践挑战(Gregersen 2011)。
第3章标题是《多语研究的相关概念》。作者集中讨论的多语研究重要概念包括语言、变体、双言(diglossia)/异言(heteroglossia)、方言/行话(patois)、皮钦语、语码、语码转换、双语、母语使用者、母语等。作者指出,多语研究者不应仅仅满足于观察既有事实,而应以研究为目的描述有意义的多语现象,最终发现变革中的多语世界所隐藏的奥秘。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书中提到的术语或概念加以经常性的反思,因为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非一成不变。作者以“超语实践”(translanguaging)在“语码转换”这一概念基础上的发展和演变为例,说明多语研究需要不断将新术语、新理论引入其中。
第4章《语言、权力和不平等》专门讨论了多语环境下的权力问题。有关语言、权力和不平等关系的话题难以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作者为此提出了5个关键问题:(1)谁的语言选择受到了限制?(2)谁决定了对语言选择的限制?(3)这些限制是如何被正当化的?(4)谁来执行以及如何执行?(5)是否有人提出了抗议,如果有,是谁?作者接着对几个问题依次做出回答:多语环境下的权力不仅存在于国家/政治层面,也存在于中观、微观(如家庭、个人层面);国家/地方的法律或机构中的规章、社会的态度、市场的力量等共同决定了对语言选择的限制;语言意识形态将特定语言与国家、领土、认同、传统、历史、文化等联系起来,让人们相信限制所选语言之外的语言是正当的;意识形态进一步将对单语/多语的评价合法化,通过立法和公共话语,使个人/机构执行对语言的限制;对语言选择的限制如若受到特权干涉,使之正当化的意识形态便不再可信,语言分歧将变得突出,甚至会面临冲突的风险。
多语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语言选择的问题,作者对语言、权力和不平等关系的深入分析为讨论接下来的章节铺平了道路。作者在接下来的第5至9章从微观到宏观,分别探讨了个人多语、机构多语、城市多语、国家多语和网络多语现象。
第5章标题是《个人多语现象》。作者以4位精通多语的著名作家的自我报告观察为出发点,探讨了语言技能和关键期假说、多语和大脑、语言习得的次序、双语者的主导语言、社会对多语者成长的影响等问题。作者指出,个人多语不仅受语言态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受到阶层、种族、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以及移民现象等的影响,其在本质上是模糊的、渐进的、存在各种可能性的,这一点在多语者的成长和培养方面需加以注意。
第6章标题是《机构多语现象》。不同层级的机构在规模大小、设立的目标、提供的服务等方面不尽相同,国际机构中诸多语言的发展、地位、言语社区规模、所发挥的作用也各有千秋。在开展机构的语言管理时,成本和效益是首要考虑的两大问题。作者先后以微观层面的教育机构(学校)和宏观层面的国际组织为例讨论多语现象,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对双语教育持支持态度,而对于使用较少的语言,虽然也给予了更多的尊重,但是这些语言在正式的教育机构(学校)和国际机构中仍很少被使用。维持语言多样性的语言管理思想从语言平等、民主、语言保护的角度来说是正当的、高尚的,但在国际机构中,对语言多样化的承诺往往停留在文件中,在使用中并未得到保证。特别是在像欧盟这样的跨政府组织中,官方语言、工作语言众多,对语言多样性的承诺在实践中被大打折扣。因此,若要考察机构中的多语现象,关注真正的语言实践活动更加必要。
第7章《超多样性城市中的语言:热门话题》主要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多语现象,以及城市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作者以布鲁塞尔为例,指出其多语状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移民、前殖民地和地中海附近国家的劳务输出,以及《里斯本条约》第45条规定“欧盟公民有权利在任何会员国境内自由通行与居住”这一政策等。在讨论城市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时,作者以深圳为例,指出移民的大量涌入导致言语社区的重组,使深圳成为华南地区普通话最普及的城市,这一语言变化被Xu(2015)称为“语言的城市化”。在本章的结尾,作者提供了包括社会诸变量和语言诸变量在内的城市语言分析表,可先对城市社会变量进行评价,进而分析语言变量,最后分析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发现二者的共性与差异,开展有意义的比较。具体如表1所示。
第8章标题是《多民族国家的多语现象》。多民族国家的众多语言之所以能和谐共存,主要取决于相应国家的语言政策。本章详细分析了新加坡和瑞士两个不同类型多语国家的案例。新加坡是东南亚后殖民时代的新兴城市国家,瑞士是欧洲内陆古老的联邦制国家,两国的国家背景不同,但它们都摈弃了语言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确立了相似的语言政策。作者在本章还深入分析了国家语言、官方语言以及少数族群语言等概念,探讨了国家多语的形成因素,包括国家历史长短、语言官方地位、语言人口优势、少数族群语言以及国家富裕程度等。
第9章标题是《网络多语:虚拟空间的多样性》。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多语的使用愈加普遍,虚拟空间的语言已经成为全球语言生态的重要力量。作者在本章讨论了网络空间的语言使用情况,对比了1997年和2016年因特网语言使用的差异,分析了网络技术对语言选择、社会/个人多语,以及世界语言多样性的影响。作者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书写的历史,读写能力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功能。在网络时代,语码转换、语码混合现象更为频繁,语言接触也获得了新的意义。关于因特网对濒危语言的影响,作者认为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网络技术让少数族群语言焕发新的生机,使用者跨越空间的障碍,有更多机会使用这些语言;另一种认为技术的便利使得优势语言进一步渗透,语言不平等持续加剧,少数族群语言的使用者往往加速转用其他语言。
该书第10章和第11章分别讨论了多语接触视野中语言和社会的“融合/分离”。
第10章标题是《融合与分离:语言》。作者认为,普通语言学在理论上将语言看作独立的一套规则,从而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但这也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一些语言学家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语言使用的复杂性。作者以“云”作为语言的隐喻,说明语言一直处于或“融合”或“分离”的变化之中。在讨论语言的“融合”时,作者认为,语言接触让语言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但也让语言的纯洁性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在讨论语言的“分离”时,作者以相距甚远的弗里斯兰语(Frisian)和德顿语(Tetum)为例,证明语言可以“环游世界”,有时以人们意想不到的路径传播,即根据地理距离并不一定能断言语言的差异性。
第11章《融合与分离:社会》中,作者认为社会的融合指不同社会间的融合,分离指社会内部存在的差异与裂痕,并提供了“当今世界语言和社会的平行关系表”,具体包括12组概念以及相关概念下的社会因素和语言因素(见表2),借此对语言与社会的“融合/分离”关系做出整体分析。作者强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表中的平行关系是不断变化的综合体系。论和方法论,但与多语研究方法有关的文献却非常多(如Li&Moyer 2008;Lado&Sanz 2017等),本章集中讨论了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与方法。作者将多语研究分为个人多语和社会多语两部分。针对个人多语的研究,作者认为自然观察数据对于多语研究必不可少,但要回答语言习得等相关问题,有时还需要依靠实验数据。基于自然观察和实验两种语言数据形式,作者讨论了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各自在数据搜集和分析时的优势。质性与量化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多语研究中可以相互补充,两者结合是最佳选择,如案例研究可让定量数据更有意义,而定量数据则可证明案例研究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此外,作者还提到了研究社会多语时田野调查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开展田野调查时的注意事项。本章最后讨论了二手数据以及书面语数据(如语言景观、社交媒体语言等)在多语研究中的作用。
二、特点分析
该书对多语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释,很好地完成了教材类著作承担的系统梳理、清晰归纳、全面总结的任务,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聚焦世界变革,紧跟多语现象新发展
正如該书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到的,全球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当今世界越来越多地呈现“超多样性”(super-diversity)(Vertovec 2007)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移动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Blommaert 2013)。多语现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同时空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变革的当今世界呈现语言多样性与语言超多样性并存的局面。作者在全书的写作中聚焦世界变革,紧跟多语现象新发展,分章节关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语言问题、移民语言问题,网络发展等对语言的影响,以及多民族国家超越民族主义的语言观等,对变革世界中的语言问题开展深入的讨论,其写作目标得以实现。
(二)系统介绍多语现象、多语研究
多语现象极其复杂,触及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该书从纷繁芜杂的多语现象中提炼、总结,从世界语言多样性扩展到个人、机构、城市、国家、网络等多个具体层面,系统梳理了多语研究的诸多相关定义,界定了概念的范围与边界,逐步将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面形成体系,加之得益于作者深厚的学术背景,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三)深入分析语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会语言学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以“语言变异”为研究核心,产生了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如Labov关于纽约市英语的社会分层研究(1966)、关于美国内陆城市黑人土语的研究(1972),Trudgill在诺里奇市关于语言与性别的研究(1972),以及Milroy关于贝尔法斯特市语言与社会网络的研究(1987)等,这些经典研究都是以城市为研究背景的。城市化促进了语言的社会分化,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可以说,社会语言学一定程度上就是城市化的产物。城市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其内涵和功能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该书第7章的“社会变量-语言变量”城市语言分析表则直观展示了这种发展和变化。读者从中既能看到社会分层、年龄结构、受教育水平等语言变异研究关注的传统社会变量,又能看到移民模式(历史/后殖民/最近)、居住模式(社会阶层/种族分类)、态度(全球胸怀/排外的/仇外的)等更加细化的社会变量分类;既能看到语言接触、语言政策等宏观语言变量,又能看到语言景观、家庭语言等微观语言变量。观察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演变情况,发现新的言语社区和新的语言变体的形成过程,是现代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徐大明,王玲2010)。“社会变量-语言变量”城市语言分析表为城市多语研究,特别是城市化变革中的多语实证研究提供了全局考量的依据与细节斟酌的抓手。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处于变革中的当代世界,影响语言和社会间关系的因素更趋复杂,给社会语言学研究提出了更多更新的问题。第11章中的“当今世界语言和社会的平行关系表”,以凝练的12个抽象概念串起了语言和社会研究的诸多要素,并用平行视角将之细化类比,使得当代世界的社会变革一目了然,与之相对应的语言问题也跃然纸上,纷繁芜杂的社会多语现象变得条理清晰。多语研究者在此框架的基础上,对语言与社会的融合与分离有了更形象的了解与更深刻的理解,在开展多语研究的全过程中,思路必将更加清晰,不至于茫然迷失。
(四)提供丰富资料,引领读者研究
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权威资料与案例(共包含42张数据及资料图表),读者从中可洞悉多语现象的过去和现在,并对多语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期待。除此之外,作者在各章结尾提供了拓展阅读的文献。这些文献是多语研究领域重要学者的重要作品,通过这些书目读者可以快速掌握该领域的核心内容与话题。在全书的末尾,作者提供了当前多语研究相关的网络链接(104条)与多语语料库资源,并做到与书中各章一一对应,为读者又打开了一扇了解该领域最新进展的资源之窗。
三、启示
多语现象折射出语言研究的诸多方面,对多语现象的探究是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语言习得、语言教育等研究领域的重点与热点议题。多语现象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呈现新的格局与面貌,因此研究者应将多语研究置于快速变革的世界之中,充分联系社会,不断发现语言使用复杂性的原因与机制。此外,要想充分解释多语现象,单个学科是远远做不到的。尽管全书并未就多语相关问题做出深度的跨学科探讨,但正如作者在导言中所提到的,多语研究离不开跨学科的合作,可联系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探讨多语问题。
总体来看,该书接近全景式地介绍了全球化時代多语的现状、原因,以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多语研究,是多语研究领域一本重要的参考资料。作为一本导读型教材,该书也能让初学者从定义到概念、从微观到宏观,全面了解多语现象这一话题。无论是对于语言学专业的学生,还是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语言习得、语言教育领域的学者,尤其是有志于开展多语研究的人士来说,该书可以有效帮助他们培养研究兴趣,发掘具体的研究话题和研究内容。
责任编辑:韩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