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举 邓毕娟
在各种灾害救援中,既需要人员和物资的援助,也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其中,语言的力量不可低估。语言能传情通心、鼓舞斗志,但也会涣散人心、误事伤人。在灾害处置中,特别需要善用语言的力量,让其赋正能、稳人心,不添乱、不伤人。
这次新冠肺炎防控话语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或许有必要以此为契机建立应急救援语言学。应急救援绝对不能“急不择言”,恰恰更应慎言,因为它不仅仅是语言表达问题,而且直接关乎救援的成效乃至生命,也关系到日后的社会建设。因此,无论是为了当前的抗疫大局,还是为了未来发展,都应该大声向良言致敬,对恶语说不!
1.鼓舞斗志的最强音给人信心
疫情当头,生命攸关,迫切需要战胜危难的信心和力量。鼓舞人心、抚慰心灵的话语,甚至一句隔空的问候和鼓劲,往往都能发挥巨大的力量。在这次抗疫行动中,响彻九州的如下声音,给抗疫一线的人们以巨大的鼓舞和慰藉:“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武汉,我们在一起!”“驰援湖北共抗疫情”“勇敢的‘逆行者,期待你们平安凯旋!”这些发自全国同胞的朴实无华的呐喊,彰显了团结,催人奋进,也能形成众志成城之势。
为了全国动员,凝气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带头助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同你们站在一起,都是你们的坚强后盾。”“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些话语凝聚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最强音,给疫区人民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全国人民打赢这场抗疫战争的信心和决心。
“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作为冲锋在抗疫一线的科学家,钟南山院士哽咽着说出的铿锵话语,暖人心田,赋人力量,也给揪心、恐慌的人们送来了定心丸。
2.感人肺腑的请战辞激发众志
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病毒突袭,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不是躲避,而是舍家忘我争上前线。看看医护人员的个人誓言:“医者仁心!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定不辱使命!”“我是党员,我先上!”“我参加过抗击非典,我可以!”“我年轻,没结婚,该我上!”“这是使命必达的事情!”“疫情当前,要做的是联手御敌,各尽其责。”“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语言表达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华丽,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言善语,哪怕淡若白水,也能扣人心弦、感人至深。这些信手摘录的大多只是平淡无奇的大白话,但它们进发出的则是饱含赤诚的大义和浓烈的大爱,是中华民族千年不朽的精神,无不摄人心魄!也无疑会感染和激发更多的人参与这场生命保卫战。
3.朴实无华的暖心话抚慰心灵
病毒袭来,谁也无法置身其外。这时迫切需要的是万众一心,相互关爱,携手应对。尤其是对于身处危难的人,更应该关爱和抚慰。被刷爆的广东省徐闻县有关部门的“温馨转发”应该点赞:“对停留在徐闻急需入住的武汉朋友,请大家指引他们至海安镇望海楼……免费入住。请相关部门及时发布湛江各县市定点住宿单位,今晚降温了,外面下着雨呢,让武汉同胞在异乡先解决温饱,才能战瘟疫。”一个简单的告示,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花言巧语,仅仅只是家常叮嘱式的口语,但表达的是滚烫的爱心,给那些在凄冷雨夜因疫情而滞留在外的人输送了无价的温暖,也不经意地打开了千千万万同胞的泪腺。一位受益者说:“当时一股暖流涌心头,喜极而泣。”一位网友说:“今天看了这则通告,我真的感到很暖心,似乎是冰冷了好多天的心被一双温暖的大手安抚了。”另如“湖北人,是同胞也是同袍”“病毒是敌人,武汉人不是;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隔离病毒,不要隔离爱”“不眠之夜,南京护你”……这些朴实的话语温暖了人心,凝聚了同胞,也汇聚了齐心抗疫的力量。
4.生动活泼的动员令深入人心
病毒蔓延,危险四伏,广泛动员群众加强防范,十分重要。各地为此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广泛宣传防范病毒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收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效果。例如:“不串门,不聚餐,待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少聚一顿餐,亲情不会淡;串门蹭饭,给社会添乱。”“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预防千万条,口罩第一条。健康第一位,不要吃野味。不往人群挤,病毒不缠你。洗手很重要,胜过吃补药。通风很要紧,病毒无踪影。”
5.有悖文明的不雅音添乱伤人
疫情当前,动员大众严防严控理所当然。但有些地方误把防控病毒变成了对付人,不分青红皂白,公开使用标语口号来实施语言暴力:“今年上门,明年上坟。”“拜年就是害人,聚餐就是找死。”“发烧不说的人,是潜伏在人民群众中的阶级敌人。”“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外来人员私自进村等于屠我村庄!!!车报废,人打殘!!!”这类诅咒、辱骂、恐吓、仇视的口号引人反感,刺伤了人心,撕裂了群体,损害了社会文明,与中华民族的千年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尤其是,心灵创伤难愈合,文明扫地难修复,语言暴力势必留下难以估量的后遗症。令人不解的是,还有人为此叫好,赞为“接地气”的“硬核”、“人民群众的智慧”。时至今日,还把祖国的“地气”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定位在愚昧和粗野上,把野蛮治理当高招,无论如何也不足取,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实际,也不利于乡村的振兴、社会文明的提升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6.选词用语的污名化阴影难消
这方面有很多表现。例如某单位公开发布《关于有奖举报来往武汉人员信息的通告》,很多网友批评,疫情袭来,作为地方政府,对受害地区无辜同胞采取的是对待违法乱纪者的办法——“举报”,而且还是“有奖举报”,不近情理,也不合法。有些地方涉及此事使用了“拦截”“围堵”“拒绝”“抓”“赶”等具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词语。这些歧视性用语和做法,充斥着冷漠和仇视,令正在承受病疫之痛的同胞心寒。又如这次病疫的称谓,“武汉肺炎”竟被较广使用。把一种疾病与一座深受其害的城市捆绑,将令这座城市难以走出阴影,在社会心理、城市形象、经贸旅游等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应该摒弃。
总之,语言是人性和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文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折射。危难之时,更需要语言传递关爱、团结、慈善、文明等正能量。我们期待全社会都重视语言文明,通过各种得体而优雅的表达,更多地赋予社会正能量,升华文明,共克时艰,创造更为美好的社会。
(本文为教育部重大项目(18JZD015)阶段性成果。最初在“中国语情”微信公众号推送,有删改。——编者注)
责任编辑:王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