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夏夏
幼儿园课程是实施幼儿园任务和保教目标的手段和组织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推陈鹤琴先生。本文重点整理论述了陈鹤琴先生幼稚园课程思想中,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面的理论,如“五指教学活动”“单元教学法”的介绍及运用。最后以此为依据,结合具体实践所引发的思考和得到的启示。
陈鹤琴幼稚园课程思想是他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幼儿园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课程内容通常是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陈鹤琴先生课程论思想中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主要观点是:
1 课程应为目标服务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认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协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潜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由此可见,在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并适合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是难能可贵的。”
2 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陈鹤琴先生一贯倡导“活教材”的观点,要求幼儿园地课程内容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3 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
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的去教儿童学,因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所以教材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连接的,并以自然、社会常识为中心,使各门功课互相联成一片,整个地进行教学。
依据这三点总思想,同时,陈先生提出来以“五指活动”来规定课程的内容,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是: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陈鹤琴先生认为一切儿童活动要在儿童的生活上、智力上、身体上互相联系、连续发展,要注意儿童生活和心理的发展,并且联系社会实际。这五种教育活动是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每个教育活动单元,由若干活动中心(主题)组成,各种教育活动围绕着单元中的活动中心进行。这样,在同一教育目标下,各个教育活动中心、教育活动单元联系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形成一个教育整体。这就是“整个教学法”。
即便如此,儿童能够学和应该学的东西也还是很多的,应如何选取?陈先生提出,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应遵照三条标准:
(1)凡儿童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作为幼稚园的教材,但有时在“能学”的标准之下,还要有点限制,比如,有些东西小孩子虽然能学,不过学习会妨碍他身心的发育,那就不必勉强他学习;
(2)教材必须以儿童的经验为依据;
(3)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
从陈鹤琴先生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幼儿教育课程的理解是非常科学合理的。他的整体教育观、生活教育观、教育观原则一直指引着我们对课程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全面理解分析陈鹤琴先生的课程论思想后,我受到启发并联系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有了更進一步的认识。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应坚持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整个教学法”,也就是现在大多数幼儿园采用的主题教学法。我们知道,打基础的工作其实就像砌墙一样,零散发现的知识如同一块块的砖,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只有让所有的“砖”互相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个基础才会扎实、有力,将来才能承受更多、更重的分量。主题教学需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与学习目标相结合,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然后以这个主题为中心,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是孩子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探索和学习同一个概念。如《亲亲泥土》、《天冷我不怕》等都是符合孩子兴趣且有意义的好主题,也就是陈先生说的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然后,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目标来选择,这点也就是陈鹤琴先生说的课程应为目标服务;
②适宜性原则。适宜包含了适应需要和促进发展两方面,也就是说课程内容应既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这点上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出现幼儿“吃不饱”或是“吃撑了”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幼儿教师首先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一般特点,其次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精心观察每一个幼儿,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选择课程内容。
③生活化原则。生活是完整的。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动又有趣的变化。我们如果仔细思考就不难发现,在生活中真的自然融合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我们所实施的课程能否“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习呢?”整合课程从孩子的生活入手,从孩子身边的生活中去汲取营养,这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④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积极性和成效。这里时常会发生“需要”和“兴趣”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牺牲幼儿的兴趣也不能偏离教育目标,而是要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对于“需要”要能够想办法激发出幼儿的兴趣,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分析幼儿的表现,并与教育目标巧妙联系。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例如草地上发现一只跌落的刚出生的小鸟,树下发现一群搬食的蚂蚁等,都会引起幼儿极大的好奇与兴趣,教师可以及时抓住机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推理、思考或安排一些活动,与幼儿的旧经验连接,并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与发现。当然,创造一个丰富刺激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操作与探索的愿望,也就是抓住幼儿的好奇心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教室的阳台上建立动物养殖区、植物观察区等,这里发生的随时都有可能成为科学活动最好的课程内容。
总之,陈鹤琴先生的课程论思想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有很多有益的启示,对教师进行教育活动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观念层面的东西要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往往有很长一段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确实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单元主题下设计的教育活动与主题联系牵强,课程内容脱离生活化,忽视 幼儿主体地位、压制幼儿创新行为的现象,许多幼教工作者习惯于用循规蹈矩的教育目标去教育。所以怎样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仍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把前辈的观念切切实实的转化为行动,孩子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实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