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计算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必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又对、又快、又好”的计算能力。本文从“过硬的口算培养;重视估算教学;加强竖式计算训练;灵活多样的简便计算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强错题的训练”六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与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口算培养;估算;竖式计算;简便计算;运算顺序;错题训练
小学数学计算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二年级乘法的教学开始,就要引起重视,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计算正确、迅速和灵活,也就是计算“又对、又快、又好”,為以后的计算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不少学生计算能力不强,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在长期计算教学实践中的总结出几点做法。
一、 过硬的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
口算主要靠思维记忆,要求“又对、又快”算出正确的得数。但是口算中也有许多算理在里面,只有掌握了算理,才能使学生计算速度快,正确率高。
1. 注重算理推演,加强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这是口算教学的基础。我给一年级学生教20以内的加、减法时,首先通过具体例子讲清凑十法和退位法的原理。进位加法用凑十法,例如:8+9的教学,分小数凑大数,先想9+( )=10,9+1=10,把8分成1和7,先凑1+9=10,再用10+7=17;退位减法用破十法,例如:15-6的教学,个位上5减6不够减,把15分成10和5,先用10-6=4,再算4+5=9。凑十法和破十法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易于理解,在学生掌握了算理后,就要进行扎实训练。我每节课前都安排3~5分钟口算练习,采用灵活多样口算练习形式:有时听算,有时接龙,有时抢答。每天晚上家庭作业也布置1分钟的口算练习,家长口头出题,孩子迅速说出答案,最终能达到1分钟答对60道题的标准。
2. 乘法口诀的教学也非常重要。乘法口诀是帮助学生计算乘法最有用的工具,是学生计算乘除法的基础,我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熟记口诀。例如:对口令,我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打乱顺序练习。也可以我出示一个数,学生说出等于这个数的口诀,例如:我出示“24”,学生说“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还可以颠倒个位与十位数字,说出等于这个数的口诀,例如:“21”和“12”“24”和“42”“36”和“63”“27”和“72”的口诀。总之,采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反复练习,使学生将乘法口诀倒背如流。
3. 熟练记住一些特殊数值,打好口算基础。一年级让学生记住见9想1,见8想2,见7想3,依次类推,打好加减法基础,熟记25与125这两个数的2~9倍的值,尤其25×4=100,125×8=1000。记住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以及这些分数与小数、百分数的互化。记住自然数2~20每个数平方,圆周率3.14与一位数的积。
二、 重视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猜测、推理、判断能力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目前在小学教学教材中先安排估算,再计算,其目的是学生对计算预先有大致的结果,从而能快速、准确的计算正确值。例如,我在讲“估算”一课时,首先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纯牛奶48元,饼干18元,巧克力69元,果汁23元,沙琪玛31元,妈妈买5种物品,①带200元钱够不够?②妈妈给超市的收银员应付多少钱?第①问学生愿意尝试着去估算,因为48+18+69+23+31≈50+20+70+20+30=190,190<200,显然带200元钱够。第②问,妈妈付款时收银员要精确计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将估算常识及思维教授给学生,最为典型的估算常识是根据实际情景,用“四舍五入”法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和范围。例如:812÷9≈810÷9=90,5×199≈5×200=1000,785+203≈800+200=1000。
通过上面的事例可知,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估算方法和技巧的形成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师每堂课都需要坚持不懈,且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估算方法和技巧才能得到正确的应用和提高。
三、 加强竖式计算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并结合一定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加减法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这将直接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学习质量。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退位减法中中间有0的不会退位,例如:302-187,个位上的2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借1作10,10+2=12,用12-7=5,再用百位借1作10个10,10个10减去借走的1个10,再减去8个10等于1个10,百位上的3个100,借走1个100剩2个100,2个100减去1个100等于1个100,这一类减法要加强训练。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中,乘除法竖式计算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认真分析学生平时容易做错的计算题,发现整数乘除法中,对于乘数和被除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题目容易出错,尤其除法中不会试商,不会调商,遇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时不会处理,余数比除数大时还继续往下除。小数除法中当被除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时,不会在被除数末尾补0等,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难题,我采用自己根据以上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编计算题,每天反复练习,板书订正答案,让学生先明确算理,再加强练习,使学生正确、快速、灵活地进行计算。
四、 重视简便计算教学,促进学生数感的认识和计算能力的增强
(一)理解凑整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凑整就是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凑在一起再进行计算。例如:253+169+347+231=(253+347)+(169+231)=600+400=1000。也可以用多加再减或多减再加的方法凑整计算,使计算更简便,例如:256+99=256+100-1=356-1=355。还可以运用借数凑整,拆数凑整。这样可以降低运算的难度,并且还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数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简便运算的能力。
(二)巧用计算定律,强化计算方法
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是对计算客观规律的概括,通过应用分析,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并熟记,才会正确运用。我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运算定律外,对特殊形式的题目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后并应用,效果较好。比如乘法分配律中的拆分法,配1法,例如:2.53+99×2.53=2.53×1+99×2.53=2.53×(1+99)=2.53×100=253。在教學中,把基本运算定律和这些特例进行对比,利于学生区分和记忆,从而使学生不容易混用和误用。
(三)在掌握各种简算方法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审题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掌握某种具体的简算方法并不困难,经常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不认真审题,准确抓住题目的特点,继而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因此,我在教学简便运算时,要求学生做到:第一要看清题目中有哪几个数字,它们之间存在哪几种运算关系;第二要想一想能不能简算,用哪种方法或定律进行简算;第三确定好方法后细心计算;第四做完后学会回头看,预防错误,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贯穿全部的教学活动之中。
五、 加强列式计算教学,牢固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列式计算是四则混合运算的文字表达形式,是介于计算题和应用题之间的一种题型,是应用题数量关系之间的概括,有些列式计算关系复杂,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容易混淆,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我在教学中从强化列式计算的审题开始,教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审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1. 找准关键词,如:“乘、被……乘、用……去乘”“和、差、积、商”等等,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先画出这些关键词,以引起注意,然后根据最后一步求什么,考虑是否带括号。例如:从100除以5的商里减去3与4的积,差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商”“减去”“积”,先算商,再算积,最后算差,即100÷5-3×4,符合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先乘除,再加减”,不用带括号。
2. 运用语文上缩句的方法把文字题进行缩句,突出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判断运算的先后顺序,考虑是否用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例如:245与25的和除以150与60的差,商是多少?可以缩句为“和除以差”商是多少?运算顺序就是先求245与25的和,150与60的差,最后列式为(245+25)÷(150-60)。
3、列式计算出现未知数,列方程解答比较简便。我发现学生不喜欢用方程解答列式计算中的未知数,原因是嫌麻烦,不用方程能少写一些字,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正确引导,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多用方程来解答一些数学实际问题,例如:一个数的5倍比3的6倍多2,求这个数是多少?有的同学习惯用数学方法解答列式计算,往往容易出错,引导学生用方程列就简单多了。
六、 准备错题本,重视对错题的分析
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探索的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并且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第一次出错的问题,如果不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加强训练,下次在这个问题还会出错。所以学生很有必要准备错题本,把自己做错的题抄在上面,分析错误原因:是算理不会,公式定律没记住,还是粗心,忘了退位或者进位等等。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再出相同类型的题进行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
总之,在小学阶段,通过以上策略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计算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各种类型计算题的方法,而且还要和学生一起收集错题。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一起认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属于共性的错误板演统一解决,并鼓励学生编同种类型的题,再加强训练,属于个性的错误单个辅导。只有这样,有计划、有步骤地经常性加强计算题训练,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者简介:程粉霞,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黄家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