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被后人加以传承,并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去粗取精,令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在后世发扬光大。新时代的青少年承担着继续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重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里利用语文教材中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价值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我国中学生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历史使命,然而受网络文化的冲击以及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今的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崇洋媚外,推崇国外节日和文化,以过洋节为时尚。要有效转变青少年这一思想观念,让他们正确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底蕴和人文價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机会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为学生打造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深度挖掘教材知识,鼓励学生有感情的诵读经典古文,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开展课外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还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针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以及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途径,我们做出以下探究。
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德育思想,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受文华中德育思想影响,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学生成长为更高素质的人才。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心怀家国天下的伟大情怀,也能帮助学生树立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中华传统美德,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正确价值取向,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机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教育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传统文化修养。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某些领域是非道德观念缺失,出现了拜金主义和极端享乐主义,这些社会问题都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造成极大影响,学校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有效遏制学生不良道德思想意识的形成,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思想的熏陶,增强对学生思想性格方面的影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在文化修养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追求学生成绩和分数,缺少对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和提升,导致学生大多高分低能,文化教育程度与内在素质修养不成正比,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内在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全面促进学生文化知识与文学素养的共同提高。传统文化是中华历朝历代先贤的伟大智慧结晶,蕴含了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崇高思想品质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让学生的谈吐举止在自然而然中得到提升,从而促使学生散发出优雅迷人的个人魅力。与此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也能够更好地传承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消化,从而更好地将中华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传承和发扬下去,在中国经典的古文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和思想道德观,对这些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就是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能在学习优秀古文的过程中激励自己、磨砺人格。我国各朝各代都有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先天下后个人的家国情怀,也有许多具有这种崇高爱国主义的伟人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舍弃小家保护大家,学生在学习这些文人的经典故事时能够更好的激励学生立志报国、自强自立的坚定信念。学习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成长过程中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在对知识的领悟过程中逐渐明白炎黄子孙血脉相连的道理,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因此,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利用语文教学来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成为了弘扬我国传统精神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思想品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设置教学情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打造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氛围的教学情境中迅速融入对传统知识的学习中来,有效提升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好奇中展开探索,自主对知识进行思考,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诫子书》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蔡国庆父子演唱的歌曲《诫子书》,在观看完后询问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什么样的感受,能够从父子对唱中体会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说出父亲对孩子寄予深情厚望,希望孩子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伟大父爱。接着教师说歌曲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两句就是出自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学生在欣赏完旋律优美的歌曲后,对这两句诗以及熟悉,并通过乐曲的旋律感受到这两句诗所传达出的情感,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体会到诸葛亮对孩子的殷殷期望,并学会以这种观点来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鼓励诵读古文,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充满深刻思想内涵的古文故事,这些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雄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这些古诗文进行有感情的大声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认识到文章所具有的文化价值,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热爱之情,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孟子二章》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讲述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主张“人和”治国,然后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诵这两篇课文,感受孟子先苦后甜的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孟子“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伟大思想情感,进而培养自身崇高的道德修养。
(三)利用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十分深刻的传统文化思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出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及思想道德情感,有效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渗透。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这篇文章就包含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经典的刘备求才的故事,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体会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教学时抓住“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通过让学生演一演刘备拜访孔明时的轻轻敲门、恭恭敬敬、轻轻地走,增强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兴趣,深刻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的珍贵品质。
(四)开展教学实践,感受传统文化价值
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價值,除了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外,还应该适当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时间中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发自内心地真正爱上中华传统文化,促使自己自发主动的去学习和探究中华文化,真正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视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例如可以利用学生语文早读课的时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教师选取课本中推荐背诵的优秀古诗文及自选的名人故事和经典名著,在早课时间通过集体诵读、分组分角色朗读等形式祖师诵读活动和表演,让学生在诵读活动中陶冶情操,通过诵读经典,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语言储备,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当代学生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力量,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文化素养的渗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意识,感受传统文化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自内心的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在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塑造自身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耿至卓.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2):48.
[2]常雅慧.浅谈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J].神州,2019(34):204.
[3]罗志云.初中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J].新智慧,2019(33):25.
[4]贺绮.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J].课外语文,2020(1):47,49.
作者简介:李代君,中小学一级教师,甘肃省陇南市,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中寨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