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我认同的制度困境及重建

2020-06-27 14:07蔡辰梅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伦理变革

蔡辰梅

在教育这一体制性架构中, 教师的自我认同无法脱离制度的影响而孤立存在。尤其是在系统性教育变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新旧制度的更替、制度与观念的矛盾、个体与制度的冲突,都使制度对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日益密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职业的制度属性与教师个体的自主精神之间的矛盾也更加凸显,使教师的自我认同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一、变革教育中教师自我认同的制度困境

1.制度的严苛与教师自我的背离

制度严苛的首要表现是对教师专业自由和自主的侵犯。教师的专业自主是其在职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保障。然而,越来越多的制度干预渗透进教师职业生活的细微之处。一些学校的制度要求令教师感觉到时刻处于监督之下,处于不被尊重和信任的状态之中。

2.体制的强大与教师自我的压抑

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制度具有不同的层次,其中体制性的制度是具有根本性和系统性影响的制度形态。面对体制,教师最常态的心理体验就是“无能为力”。教师个体在体制面前缺乏发言权,只有服从的义务,自我处于卑微压抑的状态之下,难以舒展。

3.制度的失信与教师自我的迷失

在教育变革的时代,政策性制度的改变往往愈加频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制度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缺失。所以,很多教师感叹“朝令夕改,令我们无所适从”。在左左右右的改革追随中,教师渐渐迷失了方向,难以找到坚定的拔脚前行的路。

4.制度的伦理缺失与教师自我的扭曲

学校微观环境中的制度不公直接懈怠了教师的“心气儿”,模糊了他们精神世界的黑白,也必将影响到整个教育生活世界的色彩。因此,制度的伦理缺失是一种釜底抽薪的伤害,伤害教师对于制度和教育的信任,伤害教师职业生活中的自我理想和信念。

5.制度之下教师主体自我的缺席

教师自我认同的制度困境,并非全部由外部原因所致,其主体自我也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首先是反思之责。服从领导和制度的权威, 放弃对行动本身的道德评判和反思,成为一些教师日常生活行为模式的真实写照。 制度之下的自我缺席,造成了教师无法自我面对的内在困境。

二、制度架构下教师自我认同的重建

1.制度之下,教师自我的主体重建

“没有人格的转变,社会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按照这一逻辑,没有教师主体人格的改变,教育制度的改变也就难以达成。因此,虽然制度是社会生活中相对客观的存在,然而,面对这样的存在,教师个体的自我主体性重建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这也是教师确立自我认同的内在根基。

2.变革之中,尊重主体的制度重建

(1)尊重教育规律,制度的教育性重建

教育制度应当按照教育的规律建立,而不应该是行政的逻辑或者经济的逻辑。当教育被外部的逻辑所绑架,教育制度就会背离教育的本质。因此,制度重建的起点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教师教学的规律。所有的尊重背后是对人的敬畏,对科学和真理的敬畏。

(2)尊重人性需要,制度的伦理性重建

每一種制度背后,都是一种潜隐的人性假设。制度与人性有着基本而密切的关联。教师自我认同的重建需要制度给予更大并且更良善的空间,使教师的自我能够更加自由舒展。这就需要制度在伦理层面上有更多的改进和完善,用制度之善成就人性之善。

制度的伦理性重建首先需要制度设计和实施中的公正,因为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伦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尔斯强调,“社会基本机构不仅以背景正义和制度形式决定着每个社会成员想要成为的那种个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个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结构还以不同的方式限制着人们的抱负和希望。”

(摘自《教师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伦理变革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卷首语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对策分析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